-
公开(公告)号:CN1866430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610082560.1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G9/058 , H01G9/04 , H01G13/00 , C09J127/12 , C09J127/16 , C09J179/08 , C09J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可极化电极层与底涂层之间的粘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于在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的第一步骤和用于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的第二步骤。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所述集电器而进行,所述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第一粘合剂和第一溶剂。第二步骤通过以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涂布所述底涂层而进行,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包含多孔颗粒、第二粘合剂和第二溶剂。第一溶剂能够溶解或分散所述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第二溶剂能够溶解或分散所述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底涂层与可极化电极层之间界面的融合增强了两层之间的粘合。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1B
公开(公告)日:2010-08-18
申请号:CN200610082562.0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9/016 , H01G11/28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优化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可极化电极层形成在集电器上。进行第一步骤以制备包含多孔颗粒、氟类粘合剂、能够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良溶剂和不能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不良溶剂的涂布液。进行第二步骤从而用所述涂布液涂布集电器以在集电器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5Pa·s~3.5Pa·s,所述良溶剂(GS)与所述不良溶剂(PS)的重量比(GS/PS)设定为60/40~80/20。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可极化电极层中的裂纹和可极化电极层厚度上较大的不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2B
公开(公告)日:2010-06-09
申请号:CN200610082563.5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底涂层形成在可极化电极层与经表面粗糙化的集电器之间。进行第一步骤以在其表面已经被粗糙化的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并进行第二步骤以在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集电器来进行,该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粘合剂和溶剂;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15Pa·s~0.75Pa·s,导电性颗粒(P)和粘合剂(B)的重量比(P/B)设定为20/80~40/60。因而可以高精度地调节底涂层的涂布区域,并且可以降低底涂层的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2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82563.5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以用于优化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底涂层形成在可极化电极层与经表面粗糙化的集电器之间。进行第一步骤以在其表面已经被粗糙化的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并进行第二步骤以在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集电器来进行,该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粘合剂和溶剂;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15Pa·s~0.75Pa·s,导电性颗粒(P)和粘合剂(B)的重量比(P/B)设定为20/80~40/60。因而可以高精度地调节底涂层的涂布区域,并且可以降低底涂层的电阻。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1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82562.0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9/016 , H01G11/28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 Y10T29/417 , Y10T29/4911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优化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物理特性,该可极化电极层形成在集电器上。进行第一步骤以制备包含多孔颗粒、氟类粘合剂、能够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良溶剂和不能溶解所述氟类粘合剂的不良溶剂的涂布液。进行第二步骤从而用所述涂布液涂布集电器以在集电器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的粘度设定为0.5Pa·s~3.5Pa·s,所述良溶剂(GS)与所述不良溶剂(PS)的重量比(GS/PS)设定为60/40~80/20。因此可以防止出现可极化电极层中的裂纹和可极化电极层厚度上较大的不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866430A
公开(公告)日:2006-11-22
申请号:CN200610082560.1
申请日:2006-05-17
Applicant: TDK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G9/058 , H01G9/04 , H01G13/00 , C09J127/12 , C09J127/16 , C09J179/08 , C09J11/0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16 , H01G9/058 , H01G11/28 , H01G11/66 , H01G11/86 , Y02E60/13 , Y02T10/702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增强可极化电极层与底涂层之间的粘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用于在集电器上形成底涂层的第一步骤和用于在所述底涂层上形成可极化电极层的第二步骤。第一步骤通过以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涂布所述集电器而进行,所述用于底涂层的涂布液包含导电性颗粒、第一粘合剂和第一溶剂。第二步骤通过以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涂布所述底涂层而进行,所述用于可极化电极层的涂布液包含多孔颗粒、第二粘合剂和第二溶剂。第一溶剂能够溶解或分散所述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第二溶剂能够溶解或分散所述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底涂层与可极化电极层之间界面的融合增强了两层之间的粘合。
-
公开(公告)号:CN1717757A
公开(公告)日:2006-01-04
申请号:CN200380104271.1
申请日:2003-11-26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G9/0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G9/058 , H01G11/38 , H01G11/86 , Y02E60/13 , Y10T29/41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双电层电容器用的可极化电极,其特征为,其通过在活性炭粉末中混合粘结材料而形成,并且有机化合物的浓度为300(ppm)或者300(ppm)以下,通过使用该可极化电极,残留在活性炭粉末的细孔内的有机化合物量少,并且不必担心妨碍由电解质离子的吸附而形成双电层。借此,在活性炭粉末的细孔内部可以充分地形成双电层,并使活性炭粉末和电解液之间的扩散阻抗变小。这样,可以得到内部阻抗小且静电容量大的双电层电容器。
-
公开(公告)号:CN115149052B
公开(公告)日:2024-02-20
申请号:CN202210155437.7
申请日:2022-02-21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4664 , H01M8/0432 , H01M8/0438 , H01M8/04537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堆劣化确定方法和具备燃料电池堆的燃料电池车。在燃料电池堆的温度、阻抗和输出电流均处于既定范围的情况下,测量燃料电池堆的输出电压,并将所测量出的输出电压与基准值进行比较,来确定燃料电池堆的劣化程度。
-
公开(公告)号:CN101180144A
公开(公告)日:2008-05-14
申请号:CN200680016863.1
申请日:2006-05-16
Applicant: 东洋制罐株式会社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3块式方形罐子,它是一种新型罐子,消除了以往3块式方形罐子存在的躯干接合部问题(接合缺陷),而且解决了2块式罐子存在的罐体强度不够问题,用作电池或电气机器的外壳时,也具有优良的防止漏液性能、罐体强度和散热性等。因此,本发明的3块式方形罐子是由至少在单面上形成了有机膜层的铝板组成圆形坯料,对该坯料进行深冲成形加工,形成有机膜层在罐子内侧的带底圆形罐子,并切掉该带底圆形罐子的罐底,制成侧面无缝的圆筒之后,将圆筒变成方形,加工成侧面无缝的方形躯干部,并在两端开口部实行缩颈加工,形成颈口,而且通过有机化合物将顶盖与底盖双层卷压和安装在两端开口部。
-
公开(公告)号:CN115117396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186379.4
申请日:2022-02-28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408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系统以及该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部(12)对从连络流路(156)被导入阴极流路(47)的入口并在阴极电极(42)流通的燃料排气中的、从阴极流路(47)的出口排出的排出燃料气体量(Qh)进行估计。根据估计出的所述排出燃料气体量(Qh)来求出在向大气排出时稀释所需的氧化剂气体量(Qb),基于求出的氧化剂气体量(Qb)来设定气泵(26)的喷出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