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022299A
公开(公告)日:2014-09-03
申请号:CN201410219376.1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258 , H01M8/04029 , H01M8/04074 , H01M2008/109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在构成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18a)的侧部,分别各设有上下两个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在第一端板(18a)的面(50a)上形成用于连通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槽部(52a、52a),将进入所述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上方的空气向所述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1908636A
公开(公告)日:2010-12-08
申请号:CN201010196423.7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29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71 , H01M8/04074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8/2484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在构成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18a)的侧部,分别各设有上下两个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在第一端板(18a)的面(50a)上形成用于连通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槽部(52a、52a),将进入所述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上方的空气向所述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3515631B
公开(公告)日:2016-06-15
申请号:CN201310225251.5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4/24 , H01M8/10 , H01M8/0258 , H01M8/0408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6 , H01M4/242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04089 , H01M8/10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124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隔板(14)及第二隔板(16)。在第二隔板(16)上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4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4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2)。燃料气体流路(32)具备: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重力方向排列的多个波形形状流路部(32a);在发电区域内且在重力方向最下部配置,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流路部(32b)。
-
公开(公告)号:CN103515631A
公开(公告)日:2014-01-15
申请号:CN201310225251.5
申请日:2013-06-07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1006 , H01M4/242 , H01M8/0258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0273 , H01M8/04089 , H01M8/10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Y02E60/124 , Y02E60/521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隔板(14)及第二隔板(16)。在第二隔板(16)上设有与燃料气体入口连通孔(24a)和燃料气体出口连通孔(24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2)。燃料气体流路(32)具备:分别沿着水平方向延伸,并沿着重力方向排列的多个波形形状流路部(32a);在发电区域内且在重力方向最下部配置,沿着水平方向延伸的平坦状流路部(32b)。
-
公开(公告)号:CN104022299B
公开(公告)日:2017-01-11
申请号:CN201410219376.1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PC: H01M8/0258 , H01M8/04029 , H01M8/04007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在构成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18a)的侧部,分别各设有上下两个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在第一端板(18a)的面(50a)上形成用于连通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槽部(52a、52a),将进入所述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上方的空气向所述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1908636B
公开(公告)日:2014-05-28
申请号:CN201010196423.7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04029 , H01M8/0258 , H01M8/0267 , H01M8/0271 , H01M8/04074 , H01M8/241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8/2484 , H01M2008/1095 , Y02E60/5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在构成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18a)的侧部,分别各设有上下两个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用于排出冷却介质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在第一端板(18a)的面(50a)上形成用于连通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槽部(52a、52a),将进入所述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的上方的空气向所述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排出。
-
公开(公告)号:CN102074716B
公开(公告)日:2013-06-05
申请号:CN201010559432.8
申请日:2010-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须田惠介
IPC: H01M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1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H01M2250/20 , Y02T90/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发电面内整个区域的温度分布均匀化,且能够实现发电性能提高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金属隔板(14)及第二金属隔板(16)。构成一方燃料电池的第一金属隔板(14)与构成另一方燃料电池的第二金属隔板(16)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形成冷却介质流路(38)。冷却介质流路(38)具有将波状凸部(30a、34a)的背面侧的槽形状部(30b、34b)的重叠部位沿冷却介质的流动而连结的冷却介质倾斜流路组(56)。冷却介质倾斜流路组(56)具有下游与冷却介质流路(38)的下游端部中央(58)相连且上游经由连结通路(60)与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22)相连的冷却介质倾斜流路(56a)。
-
公开(公告)号:CN102074716A
公开(公告)日:2011-05-25
申请号:CN201010559432.8
申请日:2010-11-23
Applicant: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Inventor: 须田惠介
IPC: H01M8/04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8/241 , H01M8/026 , H01M8/0267 , H01M8/2457 , H01M8/2483 , H01M2008/1095 , H01M2250/20 , Y02T90/3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发电面内整个区域的温度分布均匀化,且能够实现发电性能提高的燃料电池。燃料电池(10)具备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12)、第一金属隔板(14)及第二金属隔板(16)。构成一方燃料电池的第一金属隔板(14)与构成另一方燃料电池的第二金属隔板(16)彼此相邻,在它们之间形成冷却介质流路(38)。冷却介质流路(38)具有将波状凸部(30a、34a)的背面侧的槽形状部(30b、34b)的重叠部位沿冷却介质的流动而连结的冷却介质倾斜流路组(56)。冷却介质倾斜流路组(56)具有下游与冷却介质流路(38)的下游端部中央(58)相连且上游经由连结通路(60)与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22)相连的冷却介质倾斜流路(56a)。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