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786590A
公开(公告)日:2025-04-08
申请号:CN202510272728.8
申请日:2025-03-10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505 , C30B29/22 , C30B1/02 , C30B1/10 , H01M4/525 , H01M10/0525 , C01G45/122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择优取向的单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涉及电池正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所述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呈单晶形貌,采用以Cu Kα为入射光源的XRD仪器得到的衍射图谱中,2θ位于18.6±0.1°的(003)峰与2θ位于44±0.5°的(104)峰的峰强比I(003)/I(104)>2。本发明制备了具有特定晶面择优生长的单晶富锂锰基材料,通过调控材料的合成工艺,使其沿(003)晶面择优生长,可以显著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特别是在高倍率充放电条件下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764329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011331.3
申请日:2025-01-03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 , H01M4/139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属于电池技术领域。本申请电极包括:第一导电层、活性材料层和第二导电层,活性材料层夹设于第一导电层和第二导电层之间;第一导电层表面分为活性涂层区和与其一个边紧邻的空箔区;活性涂层区的两个相对的表面各自附着活性材料层;空箔区分为靠近活性材料层的第一空箔区和远离活性材料层的第二空箔区;第二导电层连续附着于活性材料层的远离第一导电层的表面、活性材料层的靠近空箔区的侧壁以及第一空箔区的表面。采用本申请设计的高面容量双层导体电极,电池内阻降低至23~34.8mΩ,能量密度提升至101%~131%,IC充电恒流比提高至73.8%~88.3%,改善效果明显。
-
公开(公告)号:CN117174992B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311022496.8
申请日:2023-08-14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62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钠复合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一种锂钠复合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的组成如下通式I所示:Li7‑i‑k‑1NaiPjSkX1(I);其中,X为F、Cl、Br、I中的一种或者多种,0.0<i<7.0,0.0<j≤1.0,3.0<k≤6.5,0.0≤1<2.0。本发明一种锂钠复合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通过调节材料中的元素的种类及比例获得多种不同类型的固溶相结构的锂钠复合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该锂钠复合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具有更高的离子电导率,可进一步的实现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在高性能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18040019B
公开(公告)日:2025-03-25
申请号:CN202410136704.5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稳定无机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和电池。该水稳定无机硫化物电解质包括无机硫化物电解质材料以及覆于所述无机硫化物电解质材料表面的憎水层;其中,所述憎水层为端羟基封端的聚氧硅烷,所述憎水层的厚度为1~20nm。本发明提供的端羟基封端的聚氧硅烷对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进行处理,聚氧硅烷壳起到阻隔空气和水分的作用,利用端羟基与硫化物电解质之间的反应,可将聚氧硅烷锚固在电解质颗粒表面,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其湿空气稳定性明显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9619889A
公开(公告)日:2025-03-14
申请号:CN202411618901.7
申请日:2024-11-13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G01R31/39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基于数据迁移的锂离子电池寿命预测方法,方法包括:基于第一电池的工况实验数据,确定第一电池寿命模型,第一电池寿命模型中包括迁移参数、电极结构参数与电池规格参数,迁移参数为第一电池和第二电池的共用参数,第二电池与第一电池的材料体系相同;基于第二电池的电极结构参数与电池规格参数对第一电池寿命模型中的电极结构参数与电池规格参数进行修改,得到第二电池寿命模型;基于第二电池寿命模型对第二电池进行寿命预测。本发明可以有效降低电池寿命预测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8099409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410075792.2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单晶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化学式为LixMnaNibCocMdNeOg,其中M为W、Mo、La、Zr、Nb、Ta、V、Hf中的一种,N为F、B、Cl、Br、S、P中的一种,1<x≤1.3,0.5<a≤0.8,0.1≤b<0.5,0<c≤0.5,0<d≤0.1,0<e≤0.1,2≤g<2.2,0.1≤d/e≤5。本发明的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最高可达3.6g/cm3,比表面积最低仅为0.25m2/g,能极大低降低正极材料与电解质的接触面,进而抑制界面副反应,提高了富锂锰基正极材料的体积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
-
公开(公告)号:CN118136927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141043.5
申请日:2024-01-31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10/056 , H01M10/05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固态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锂金属稳定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及制备方法和应用。该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包括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颗粒的核心,以及包覆核心的表面包覆材料;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颗粒采用对锂金属稳定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表面包覆材料采用能原位和锂金属反应生成高离子导界面层的二维片层材料。本发明提供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组装的固态锂电池在循环过程中能原位生成促进Li金属均匀沉积的高离子导界面层,实现硫化物基固态锂电池循环过程中对锂枝晶的有效抑制,提升固态锂电池的循环寿命。该材料制备过程简单易操作,且包覆材料提升了改性硫化物电解质的空气稳定性,适合工业化放大操作。
-
公开(公告)号:CN118099366A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410185450.6
申请日:2024-02-19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1395 , H01M4/134 , H01M4/62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金属锂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包括:步骤1、在金属箔表面制备第一涂层,第一涂层的成分包括碳材料和亲锂材料;步骤2、在第一涂层表面制备第二涂层,得到基础电极,第二涂层的成分包括聚合物电解质材料、无机固态电解质材料和锂盐;步骤3、将基础电极作为负极,与正极和隔膜组装成电池并注入电解液,然后进行电化学沉积,锂离子穿过第二涂层沉积于所述第一涂层上,得到金属锂负极。本发明通过第一涂层有效改善铜箔/金属锂界面处锂的沉积均匀性,通过第二涂层提高金属锂的抗腐蚀性,最终得到高稳定性的金属锂负极。
-
公开(公告)号:CN117594783B
公开(公告)日:2024-05-24
申请号:CN202410072980.X
申请日:2024-01-18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H01M4/505 , H01M4/525 , H01M4/36 , H01M4/62 , H01M10/0525 , C01G53/00 , C01F17/32 , C01F17/10 , C01G39/00 , C01F17/241 , C01G25/00 , C01G33/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具体涉及一种层状复合型富锂锰基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正极材料包括富锂锰基基体和包覆在所述富锂锰基基体上的氧离子导体。本发明可以提升材料的压实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显著改善倍率性能,有效抑制氧气析出。
-
公开(公告)号:CN11791323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311822000.5
申请日:2023-12-27
Applicant: 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改性正极材料及原位正极极片制备方法和电池。改性正极材料,包括:正极活性材料,和包覆在所述正极活性材料表面的聚合物包覆层;其中,所述聚合物包覆层由路易斯酸引发聚合物单体上的氧杂环侧基开环聚合形成交联网络并固化得到。本发明还提供原位正极极片制备方法及电池。本发明可在极片制作过程中通过原位交联固化实现多功能聚合物包覆层。本发明通过在正极活性物质表面包覆含有氧杂环侧基的聚合物,可以原位螯合过渡金属离子,抑制正极活性材料中的过渡金属溶解,延长电池的循环寿命,还可以捕获自由基,抑制链式放热反应,从而降低电池热失控风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