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141394B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111469097.7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比例称取石墨烯和二氧化铀,所述石墨烯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1%;S2、将石墨烯和二氧化铀采用湿法球磨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浆料;S3、将混合浆料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烘干处理,获得混合粉体;S4、将混合粉体装入热压模具中,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热压烧结,获得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通过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不仅具有高热导率、高致密度且芯块内部存在大量微孔。
-
公开(公告)号:CN114141394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69097.7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按比例称取石墨烯和二氧化铀,所述石墨烯的重量百分比大于等于1%;S2、将石墨烯和二氧化铀采用湿法球磨混合均匀,形成混合浆料;S3、将混合浆料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烘干处理,获得混合粉体;S4、将混合粉体装入热压模具中,在真空环境下进行热压烧结,获得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通过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制备的二氧化铀‑石墨烯燃料芯块不仅具有高热导率、高致密度且芯块内部存在大量微孔。
-
公开(公告)号:CN113984481A
公开(公告)日:2022-01-28
申请号:CN202111332206.0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G01N1/2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性能表征样品的装置及方法,包括第一筒体;第二筒体,所述第二筒体与所述第一筒体固定密封连通形成供流化气体流通的沉积腔室;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位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形成的沉积腔室内,所述支撑组件上设有样品基底,所述支撑组件可进出所述沉积腔室;其中,样品基底与悬浮于所述第一筒体与所述第二筒体形成的沉积腔室内的燃料颗粒等高度。结构简单,成本较低,操作方便,样品取出后,装置可重复循环使用,获得与燃料颗粒包覆层性能等同的表征样品,确保了性能表征的有效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924169A
公开(公告)日:2016-09-07
申请号:CN201610280704.8
申请日:2016-04-28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C04B35/51 , G21C3/62 , C04B35/62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30/38 , C04B35/51 , C04B35/62204 , C04B2235/77 , G21C3/623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本发明一种以废旧UO2粉料为原料的高密度UO2芯块制备方法,首先将废旧UO2粉料装到钼舟中,在烧结炉中氢气保护下500‑550℃,保温2小时;然后放到装有氧化铝球磨石的聚胺脂球磨罐中,倒入介质,在球磨机内球磨2~4小时,然后粉料烘干,过筛;加入0.5%聚乙烯醇溶液混料,然后进行烘干并造粒;200‑300MPa的压力下成型制成生坯,在氢气气氛下1680~1730℃保温2小时后,烧结成芯块。本发明解决废旧UO2粉料烧结活性低、无法制备出高密度UO2芯块的问题,与传统的湿法重溶工艺相比,工艺流程大幅简化,提高了UO2粉末的利用率,并减少了放射性废物的排放量,降低了芯块生产成本,使废旧UO2粉料得到重新利用,既解决了UO2芯块的制备问题,又解决了废旧UO2粉料的处理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530684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501353.X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锰铜系阻尼合金热处理方法,涉及金属材料的热处理技术领域。一种锰铜系阻尼合金热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热处理炉吹扫真空,并将锻造好的锰铜系阻尼合金放入,用氩气吹扫;向热处理炉内通入热处理气体并加压;在热处理气体氛围下,升温至700~950℃热处理,出炉。本发明通过先对热处理炉吹扫真空并吹入氩气,可以为锰铜系阻尼合金提供惰性气体环境,防止合金氧化、稳定后续的热处理过程、保护合金中的一些易挥发成分、减少环境因素对热处理的干扰,再通入热处理气体和加压,并升温至高温热处理,使得获得的锰铜系阻尼合金阻尼性能和力学性能同样优秀,实现锰铜系阻尼合金力学性能和阻尼性能的协调优化。
-
公开(公告)号:CN119039027A
公开(公告)日:2024-11-29
申请号:CN202411174818.5
申请日:2024-08-2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C04B35/80 , C23C16/32 , C04B35/573 , C04B35/62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包壳管晶粒定向生长控制方法、复合材料包壳管及制备方法,包壳管包括纤维、界面层与SiC基体,SiC基体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得到;在采用化学气相渗透CVI工艺制备SiC基体的过程中,控制靠近界面层的SiC基体内定向生长形成取向单一的柱状晶SiC晶粒;定向生长控制方法为:以三氯甲基硅烷为先驱气体,在带界面层的包壳管预制件中沉积SiC基体时沉积多个炉段,从第一个炉段至最后一个炉段按照次序依次提高每个炉段的沉积气氛中三氯甲基硅烷的含量。本发明实现了靠近界面处的SiC基体晶粒的定向生长,得到了具有单一取向的柱状晶SiC晶粒,提高了整个复合材料包壳的力学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4132965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2111469096.2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C01G43/025 , C01B32/1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掺杂均匀分散石墨烯的二氧化铀粉末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二氧化铀粉末过筛后进行球磨处理;S2、将球磨后的二氧化铀粉末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进行溶解处理;S3、将石墨烯薄片加入含有二氧化铀粉末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进行分散处理;S4、将经过步骤S3分散处理后的溶液进行球磨处理,获得分散石墨烯后的溶液;S5、将分散石墨烯后的溶液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蒸发处理,使N‑甲基吡咯烷酮完全挥发,得到掺杂均匀分散石墨烯的二氧化铀粉末。本发明利用N‑甲基吡咯烷酮的增溶作用,解决了石墨烯与二氧化铀两种疏水性物质难以通过常规偶连分散剂分散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4132965A
公开(公告)日:2022-03-04
申请号:CN202111469096.2
申请日:2021-12-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C01G43/025 , C01B32/19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掺杂均匀分散石墨烯的二氧化铀粉末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二氧化铀粉末过筛后进行球磨处理;S2、将球磨后的二氧化铀粉末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进行溶解处理;S3、将石墨烯薄片加入含有二氧化铀粉末的N‑甲基吡咯烷酮溶剂中,进行分散处理;S4、将经过步骤S3分散处理后的溶液进行球磨处理,获得分散石墨烯后的溶液;S5、将分散石墨烯后的溶液在真空状态下进行蒸发处理,使N‑甲基吡咯烷酮完全挥发,得到掺杂均匀分散石墨烯的二氧化铀粉末。本发明利用N‑甲基吡咯烷酮的增溶作用,解决了石墨烯与二氧化铀两种疏水性物质难以通过常规偶连分散剂分散的技术难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583385A
公开(公告)日:2021-11-02
申请号:CN202110885956.4
申请日:2021-08-03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密度树脂基屏蔽板材及其制备方法,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基体和粘度调节剂加入真空混料系统,搅拌均匀;S2、加入中子射线屏蔽填料和γ射线屏蔽填料,真空条件下搅拌均匀,所述中子射线屏蔽填料和γ射线屏蔽填料的粒径均小于等于40μm;S3、加入一定比例的固化剂,继续真空搅拌混匀获得混合体系,然后采用全方位移动浇注工装将混合体系浇注入板材模具中;S4、将浇注模具进行固化处理,固化完成后冷却脱模。本发明采用全角度移动式浇注工装,避免流体大范围流动从而提高均匀性;添加粘度调节剂,减小流体流速从而避免高密度屏蔽物质与基体材料分离;采用粒径较小的高密度屏蔽物质,减弱沉降从而提高均匀性。
-
公开(公告)号:CN105272333A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510664689.2
申请日:2015-10-16
Applicant: 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
IPC: C04B37/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制备金属-陶瓷扩散偶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原材料的预处理:将金属片和陶瓷片进行磨光和酸洗处理以得到平滑的接触面;b、在制备金属-陶瓷扩散偶的热压模具底部铺一层金属粉,再在金属粉上先后放入金属片、UO2燃料片,最后在UO2燃料片上方填充金属粉,最终保证UO2燃料片、金属片处于完全被金属粉包覆状态;c、给热压模具施加适当的压力、在适当的温度下进行热压扩散得到金属-陶瓷扩散偶。本发明利用金属粉末烧结收缩力制备金属-陶瓷扩散偶,制备的扩散偶结合力强,解决了脱模分离和制样过程中金属与陶瓷结合力不够而出现脱模分离和制样分离等问题,操作简单,适用于任何形状模具。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