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测定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的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6448905A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310251096.8

    申请日:2023-03-10

    IPC分类号: G01N30/02 G01N33/4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测定树脂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布的方法及装置。包括:利用树脂收集器得到目标树脂样品;基于凝胶色谱仪对样品进行分组检测,得到第一、第二树脂淋洗时间,基于浓度检测器得到第一、第二浓度变化值;基于第一、第二树脂淋洗时间得到第一树脂平均淋洗时间,基于第一、第二浓度变化值得到第一树脂平均浓度变化值;采用凝胶色谱仪得到标准树脂淋洗时间;基于标准树脂淋洗时间的对应折线与处理后的第一树脂平均淋洗时间对比,得到相对分子质量,结合第一树脂平均浓度变化值得到分子质量分布。通过对树脂样品分组,采用凝胶色谱仪与浓度检测器进行检测,可以使得检测到的树脂数据更加精准,得到更加精确的相对分子质量及分子质量分布。

    用于轮胎的填料及制备方法
    1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844243A

    公开(公告)日:2024-04-09

    申请号:CN202311739618.5

    申请日:2023-12-1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轮胎的填料及制备方法。填料由无机填料与有机填料组成,无机填料与有机填料的质量比为10:1~30:1;无机填料经非共价改性处理;有机填料为树枝状高分子聚合物。通过非共价改性处理,改善了无机填料的表面性质,增强了其与有机填料之间的相容性和相互作用能力,提高了填料在轮胎中的分散性和增强效应,进一步改善轮胎的力学性能、耐磨性等。通过控制无机和有机填料的比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整体的填料密度,从而实现轻量化设计要求。由于无机和有机填料具有不同物理化学特性,在结合使用时能够发挥协同效应,充分发挥两种不同类型填料在轮胎中的优势,从而获得高性能轻量化纳米填料。

    一种轮胎防滑检测装置
    1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539336A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310340046.7

    申请日:2023-03-29

    IPC分类号: G01M17/02 G01D21/02

    摘要: 本发明涉及轮胎检测技术领域,具体一种轮胎防滑检测装置,包括:安装台、升降机构和检测机构,所述升降机构固定连接在安装台上表面后侧,升降机构的升降端连接安装箱,安装箱上设置轮胎安装座;所述检测机构固定连接在安装台上表面、且位于轮胎安装座一侧;所述轮胎安装座包括:座体,所述座体固定安装在安装箱前侧,所述座体内侧连接有轮胎安装柱,轮胎安装柱与安装箱内壁转动连接,所述安装箱内设置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轮胎安装柱旋转。通过升降机构调整轮胎高度,通过滑轨调整摩擦块的水平位置,可以使本申请的轮胎防滑检测装置适应多种轮胎尺寸。

    一种轮胎印痕确定方法及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115724B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311385548.8

    申请日:2023-10-25

    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轮胎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轮胎印痕确定方法及系统。包括:根据轮胎印痕图像建立轮胎印痕模型;根据预设反馈里程节点获取运行轮胎印痕图像,根据运行轮胎印痕图像和轮胎印痕模型生成轮胎磨损等级;根据轮胎磨损等级判断是否生成预警指令。通过建立轮胎印痕模型和反馈里程节点,根据实时的轮胎印痕图像生成轮胎的磨损等级,若存在过量磨损或者欠压时及时生成预警信号,避免汽车行驶风险,实现对于运行轮胎的动态监测。通过建立预警等级矩阵,根据轮胎剩余寿命里程数生成预警信号,对轮胎及时进行检修,排除潜在风险,保证车辆的安全运行。

    一种高载重高胎圈耐久结构的半钢子午线房车轮胎

    公开(公告)号:CN117885471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26801.6

    申请日:2024-01-30

    IPC分类号: B60C11/01 B60C13/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载重高胎圈耐久结构的半钢子午线房车轮胎,涉及半钢子午线房车轮胎技术领域,该轮胎包括轮胎本体,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上端设置有第一复合橡胶增强件,所述第一复合橡胶增强件的宽度c为15~20mm,所述第一复合橡胶增强件的厚度d为2~6mm,所述轮胎本体的胎侧下端设置有第二复合橡胶增强件,所述第二复合橡胶增强件的宽度a为1/3SH1mm。本发明的胎圈部位结构采用多复合胎侧结构,此种设计降低胎圈部位与耐磨胶之间的摩擦力、带束层与胎侧上端高载重下摩擦力,生热低,减少轮胎肩部过早磨损脱层;采用双三角胶结构设计,有利于圈部周向贴合力的分散,使轮胎高载重多路况下增强胎圈耐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