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058392A
公开(公告)日:2020-04-24
申请号:CN201911296965.9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F8/00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轨旁吸声矮屏障,包括直立型吸声墙和固装在直立型吸声墙上的折角型吸声墙;折角型吸声墙由第一墙体和设置在第一墙体外侧的背板构成,第一墙体为吸声墙体,第一墙体的内侧上部向外侧倾斜30-45°,形成外折面5;背板为钢性背板,其纵向截面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倾斜段和第二竖直段组成,所述倾斜段向外侧倾斜30-45°,倾斜段的顶部高度不超过外折面的底边高度;直立型吸声墙由第二墙体和设置在第二墙体整个内侧表面的吸声层构成,第二墙体的高度与高速铁路的钢轨顶面平齐,吸声层的内侧距离轨道中心线200cm;背板的底部与第二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吸声矮屏障的高度为150-175cm。该结构制作成本低,有效降低了车外噪声。
-
公开(公告)号:CN110983943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423316.0
申请日:2019-12-31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D2/00 , E01D19/00 , E01B19/00 , E01D101/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阻尼式低噪声槽形梁,包括底板、沿底板长度方向并对称设置在底板两侧的翼板、设置在翼板内侧的曲面散射降噪结构以及设置在翼板外侧的阻尼减振结构;每个翼板的纵向截面为斜T形,包括上端的水平部和下端与底板端部连接并向外倾斜的倾斜部;阻尼减振结构包括中空的平面板状结构和设置在其内部的阻尼层,平面板状结构与倾斜部平行,平面板状结构、倾斜部、水平部和底板围成一个腔体。本发明的速铁路阻尼式低噪声槽形梁,该槽形梁既能提高车外噪声降噪效果,又能够降低对车内噪声影响;能够同时兼顾净空需求和结构噪声振动要求,特别适用于高速铁路穿越城区又必须同时满足车内外噪声限值的区段。
-
公开(公告)号:CN111058392B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1911296965.9
申请日:2019-12-1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F8/00
Abstract: 本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高速铁路轨旁吸声矮屏障,包括直立型吸声墙和固装在直立型吸声墙上的折角型吸声墙;折角型吸声墙由第一墙体和设置在第一墙体外侧的背板构成,第一墙体为吸声墙体,第一墙体的内侧上部向外侧倾斜30‑45°,形成外折面5;背板为钢性背板,其纵向截面由自下而上依次连接的第一竖直段、倾斜段和第二竖直段组成,所述倾斜段向外侧倾斜30‑45°,倾斜段的顶部高度不超过外折面的底边高度;直立型吸声墙由第二墙体和设置在第二墙体整个内侧表面的吸声层构成,第二墙体的高度与高速铁路的钢轨顶面平齐,吸声层的内侧距离轨道中心线200cm;背板的底部与第二墙体固定连接,所述吸声矮屏障的高度为150‑175cm。该结构制作成本低,有效降低了车外噪声。
-
公开(公告)号:CN118761162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1247345.7
申请日:2024-09-06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铁道车辆车下有源设备激励力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与车下有源设备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获取铁道车辆车体弹性振动的振型函数;通过监测车体垂向振动位移获取车体模态坐标;获取车体模态质量、模态频率、模态阻尼、模态刚度;建立车体模态运动方程;建立系统的连续时间状态空间方程和观测方程;建立系统的离散状态空间方程和观测方程;执行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铁道车辆车体模态力识别算法;确定模态阶数;确定车体的二系悬挂支撑力;识别铁道车辆车下有源设备激励力。本发明能够提高识别精度,识别结果更加准确,可为设备减振设计、振动主动控制、故障诊断等应用提供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7012231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1278976.0
申请日:2023-10-07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由室内设备引起的相邻房间噪声来源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噪声来源房间开展声压级检测,对相邻的噪声超标房间开展振动加速度和声压级检测,计算得到两个房间平均声压级和噪声超标房间三分之一倍频程加速度级;计算噪声超标房间结构振动产生的结构声压级;计算楼板的透射声压级;分别计算噪声超标房间的平均声压级与结构声压级和楼板的透射声压级的差值;设定目标差值,依据结构声压级差值、透射声压级差值和目标差值的关系,判定噪声来源。该方法降低了识别噪声来源的工作量,缩短了工作周期,技术适用面更广,有利于工程技术人员快速解决噪声超标和投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5130066B
公开(公告)日:2022-11-11
申请号:CN202211043891.X
申请日:2022-08-30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铁减振轨道减振效果在线测评方法,使减振轨道测评断面和普通轨道对比断面在同行向,捕捉同一列列车经过两断面时振动源强,并计算隧道壁加速度最大Z振级及其插入损失,获得多量列车经过的插入损失样本,计算样本期望与标准差,并将正交分布转化为标准正交分布,通过查正态分布z值表求解该减振轨道减振量达到标称减振效果的置信度,作为该减振轨道减振效果的评价指标。本发明将地铁减振轨道减振效果在线测评由定值评价改为以达到某减振量时的置信度进行评价,解决了评价结果高度依赖选用分析数据的技术难题,使评价结果更科学准确,通过该方法获得的地铁减振轨道减振效果能指导减振轨道科学设计与选用。
-
公开(公告)号:CN113969522A
公开(公告)日:2022-01-25
申请号:CN202010712175.0
申请日:2020-07-2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B1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轨道交通路基的轨旁降噪系统,包括对称设置在轨道外侧的第1降噪装置和设置在两条轨道之间的第2降噪装置,第1降噪装置设置在轨道外侧与电缆槽之间,距离轨道中心线180~330cm;第1降噪装置由上段、中段以及埋入路基的下段组成,所述上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呈弧形结构、阶梯型结构、矩形结构或折角形结构,所述中段和下段在竖直方向的截面为矩形;第2降噪装置与两侧轨道中心线的距离一致,由位于路基上的上部和埋入路基的下部组成且这两部分在竖直方向的截面均为矩形。该降噪系统距离声源较近,提高了降噪效果,弥补了车辆远端运行时降噪效果不足的弊端,其施工成本低、维修工作量极小,使用寿命长。
-
公开(公告)号:CN113846666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111450515.8
申请日:2021-12-01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振动多重控制基础,包括第一级滤波系统和第二级滤波系统,其中:所述第一级滤波系统包括周期拓扑群桩、盖板和冠梁;所述盖板将所述周期拓扑群桩进行固定以防其侧移,所述冠梁固定于所述周期拓扑群桩的顶部;所述第二级滤波系统包括钢弹簧和T形承台;所述T形承台包括上部平台与下部凸起,所述上部平台通过多个钢弹簧搭载于所述冠梁的顶部,所述下部凸起穿过所述冠梁之间的中空空间和所述周期拓扑群桩之间的中空空间向下延伸,且所述下部凸起的底面与所述盖板之间存在缝隙。本发明设计了一种由周期拓扑群桩和质量‑弹簧系统共同构成的微振动多重控制基础,除建筑基础所具有的传统承载功能外,还赋予其微振动控制功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626931B
公开(公告)日:2021-10-15
申请号:CN202011523231.2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点铺周期垫层减振道床,包括周期复合道床板及设置在其下方的混凝土基底,所述周期复合道床板与所述混凝土基底之间通过限位结构限位,防止发生相对位移,其中,所述周期复合道床板由混凝土板和周期垫层由上至下交替排列固结而成,且混凝土板在竖直方向的投影完全重合;每一混凝土板和其下方相邻的周期垫层构成一个基本单元,所述基本单元沿竖直方向周期重复数不少于2;所述周期垫层由方形垫板沿行车方向按规律离散分布。该减振道床在竖直方向、横向和纵向上形成弹性波禁带,能有效控制三个方向振动的传播,通过改变结构几何尺寸和材料组成能主动调节禁带范围,可调节性强。
-
公开(公告)号:CN112651120A
公开(公告)日:2021-04-13
申请号:CN202011524394.2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周期垫层减振道床隔振频段调控设计方法,该方法在三维周期垫层减振道床为沿三个周期方向无限重复排列的基本假定条件下,从理想弹性体的波动方程入手,将材料系数和Bloch波的调幅函数都展开为傅里叶级数,将弹性波方程在倒易空间以平面波进行展开,获得本征值方程;令倒格矢扫掠不可约布里渊区求解三维周期垫层减振道床的能带结构。根据禁带分布范围确定隔振频段,通过影响因素分析获得禁带与隔振频段随几何和材料参数变化规律,实现禁带和隔振频段的主动调控。该方法基本理论简单、物理意义明确、适用性广泛、使用方便,计算结果完全能满足工程设计要求。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