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680692A
公开(公告)日:2019-04-26
申请号:CN201910131264.3
申请日:2019-02-2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部分回收的混合材料锚索,涉及岩土工程支档与锚固技术领域,解决了传统的锚索,容易造成相邻地下空间的开发障碍,从而加大了施工难度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锚索锚固段、锚索自由段和锚索锁定锚头,锚索锚固段通过与注浆体结合形成与周边岩土紧密结合的锚固体;锚索锚固段的锚索体为对周边场地未来施工无影响的置留段;锚索自由段为不注浆锚固;锚索自由段设有满足锚索张拉要求的回收段,回收段与置留段之间通过脱离接头连接,脱离接头靠近锚索自由段与锚索锚固段之间的交界处。具有施工应用广泛,对锚索进行部分回收的回收工期短、成本低、回收率高和回收方法简便,从而具有明显的经济优势的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696153B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011613836.0
申请日:2020-12-3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地装重庆探矿机械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装卸钻杆钻机的使用方法,包括钻机,钻机的桅杆基架上连接有动力头,动力头前端连接输出接头;桅杆基架前端连接夹持卸扣装置,夹持卸扣装置的底座上设有固定夹持单元,还设有可沿输出接头的轴线转动的转动夹持单元;桅杆基架通过连接支架连接有可容置若干钻杆的回转钻库,回转钻库位于桅杆基架的一侧并与桅杆基架的长度方向同向,回转钻库上朝向桅杆基架的一侧具有豁口以便钻杆的装入和取出,连接支架上连接用于移动钻杆的机械手;钻机的使用方法包括自动加钻杆和自动卸钻杆的过程。钻机使用时,可以自动进行加钻杆和卸钻杆的动作,释放人力,安全性和使用效率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5773116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310091381.8
申请日:2023-02-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圆形轨道式钻井设备及钻井方法,采用环型轨道运行代替伸缩臂的回转运行,能够大大缩短伸缩臂的跨度。该钻井设备包括:主机、沉井井壁、提吊单元和用于下放沉井井壁的井壁下放单元;主机包括:轨道粱、动力单元、环型轨道和排渣单元;所述轨道粱与所述沉井井壁滑动配合;所述轨道粱下端面设置圆环形的环型轨道;动力单元安装在环型轨道上;动力单元包括:动力头、伸缩臂及钻具;所述动力头能够沿环型轨道移动,所述伸缩臂的固定端与动力头销接,钻具安装在伸缩臂伸缩端的端部;所述伸缩臂能够绕其与动力头销接的销轴摆动;所述排渣单元用于排出钻进后形成的破碎渣土。
-
公开(公告)号:CN113235671A
公开(公告)日:2021-08-10
申请号:CN202110494328.3
申请日:2021-05-0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nventor: 邓夷明 , 郑立宁 , 王亨林 , 胡熠 , 冯世清 , 张东明 , 杨致远 , 胡建宗 , 周祥 , 彭海艳 , 曾雪松 , 李元彪 , 李勇 , 李部 , 程宇星 , 崔雪婷 , 田川 , 邵钦
IPC: E02D33/0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岩质边坡地基选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岩质边坡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系统及方法,所述岩质边坡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系统包括:岩质地基试验选择模块、岩质地基打孔模块、受力面积检测模块、拉力检测模块、显示模块、中央处理模块、无线信号收发模块、移动终端、承载力曲线绘制模块、承载力评估模块、云存储模块和大数据处理模块。本发明通过大数据处理模块将整体系统对岩石地基检测的数据,传递到网络中进行大数据进行处理,提高岩质边坡地基的承载力载荷试验的准确度,为岩质边坡地基选择提供可靠的数据参考。同时本发明通过无线信号收发模块与移动终端连接,将岩质地基试验系统的数据,传递到移动终端中,实现远程的监控和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2508851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255221.5
申请日:2020-11-11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CNN分类算法的泥岩岩性识别系统,包括前端操作模块,用于将图像数据发送至服务器,并将图像数据保存至数据库服务器;泥岩容器检测模块,用于识别出图像数据中泥岩容器的位置信息,便于裁剪出每个泥岩并作后一步的操作;泥质风化识别模块,用于检测单个泥岩图像的风化程度和泥质,风化程度包括中等风化、全风化和强风化中任一种,泥质包括砂岩、泥岩、砂质泥岩和泥质砂岩中任一种等;本发明可以接收用户上传的标签信息,并自动化地利用标签信息实现算法模块的更新,提高算法的准确率,从而提高系统的准确率,且具有识别精准度高,效率高,交互性强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306535A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910456040.X
申请日:2019-05-29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5/3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弯矩增强型混合配筋管桩,包括混凝土桩身和置于所述混凝土桩身中的带有竖肋钢板和环肋钢板的钢筋笼,钢筋笼由竖直钢棒、竖肋钢板、箍筋及环肋钢板组成,混凝土桩身内表面沿桩身径向方向上设置若干加强竖直凸楞,沿桩身轴向方向上设置若干加强环状凸楞。该管桩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混凝土离心成桩过程中的强度分层不均现象,且在桩身内表面形成加强竖直凸楞和加强环状凸楞,增强了管桩的整体刚度,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成桩混凝土质量,使管桩内侧混凝土全部参与承载工作,增强了管桩的抗弯、抗剪能力。同时改善管桩工程性能的措施并未增加设备投入,充分发挥原有材料承载性能,提高了基桩的承载性能,相对节约了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0144983A
公开(公告)日:2019-08-20
申请号:CN201910413296.2
申请日:2019-05-17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属于建筑纠倾工程领域,这种控沉型高层建筑迫降纠倾方法包括在基础范围内预先并列设置的多根工程桩,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的桩顶设有变形垫层,沉降量较大的区域工程桩桩顶与基础板底直接接触;在桩顶设有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之间进行掏土,调整桩间地基土应力分布并增大桩顶应力,促使沉降量较小的区域桩间地基和桩顶变形垫层产生压缩变形,沉降量较小的区域工程桩与桩间地基继续沉降,将上部荷载逐步转移至顶部增设变形垫层的工程桩上。通过控沉型高层建筑联合迫降纠倾方法,可以事先将建筑基础的压力转移到预设的工程桩和桩间地基土上,降低纠倾过程中的沉降量较大区域继续沉降和纠倾得过倾。
-
公开(公告)号:CN103810301B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410087562.4
申请日:2014-03-11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F17/30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地质数据处理方法及装置,该方法通过接收多个地质点数据,每个地质点数据包括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将所述空间数据及属性数据分别存储在图层文件及数据库文件中,依据接收的地质点稳定性处理指令、字段选择指令、待勘察地质点的属性数据、地质点查询指令中的任意一项或多项,获取与所述指令或数据对应的地质点数据,依据预设的算法生成与所述各个指令或数据对应的数据处理结果,如稳定性属性的确定、待勘察地质点治理参数的生成、地质点数据的统计、地质点的查询等。现有技术中,并没有一种对所述地质数据的处理方法,本申请提供的实施例可以实现对所述地质数据的上述处理。
-
公开(公告)号:CN104499495A
公开(公告)日:2015-04-08
申请号:CN201410810752.4
申请日:2014-12-23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19/1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E02D19/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止水帷幕墙,属于基坑施工领域,在基坑支护桩外侧或桩间设置至少一层由若干高压旋喷桩构成的止水帷幕,各高压旋喷桩桩底置于基坑坑底以下不透水地层,所述同层止水帷幕的相邻高压旋喷桩之间相互咬合,且相邻层止水帷幕间的相邻高压旋喷桩之间也相互咬合,设于桩间的止水帷幕与支护桩之间也咬合,高压旋喷桩桩的咬合部位为桩径的1/4~1/3。本发明在地下水渗透系数大,采取管井降水难度大时,可发挥较好的咬合优势,方便快捷,是一种止水效果显著的基坑止水帷幕墙。
-
公开(公告)号:CN104179201A
公开(公告)日:2014-12-03
申请号:CN201410419167.1
申请日:2014-08-22
Applicant: 中国建筑西南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E02D31/1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排水泄压抗浮系统,包括基岩层、基础板、地基透水层,地基透水层位于基岩层上方,还包括与地基透水层相通的减压井及用于抽排减压井内地下水的抽排装置,减压井位于基础板外侧。由于基础板外侧安装有减压井,可以通过观察减压井内水位变化情况得知排水泄压抗浮系统产生的浮力情况,当减压井内水位高于基础板所能承受的浮力水位时,通过抽排装置将减压井内的地下水及时抽出,有效地避免了建筑地下结构底部和侧壁之间水头差较大的情况有效避免抗浮装置在其生命周期中失效的情况,保持地下结构的抗浮稳定性,有效避免了因水压差造成的地下结构变形、开裂、渗水等情况,确保地下结构的正常使用寿命。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