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车辆的驱动电池组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9856779U

    公开(公告)日:2023-10-20

    申请号:CN202320430608.2

    申请日:2023-03-0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车辆的驱动电池组结构,可节省其冷却气流的排气结构的成本。驱动电池组结构包括:横梁,沿所述电动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且具有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后方开口的连通孔及至少向所述电动车辆的前方或所述电动车辆的侧面开口的排气孔;以及驱动电池组,位于所述电动车辆的地板面板的上方及所述横梁的后方且具有进气部及冷却风扇,所述驱动电池组连通于所述连通孔。

    车身后部结构
    32.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821574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0820837.5

    申请日:2023-04-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身后部结构,可避免车辆的电池在车辆碰撞时损坏。车身后部结构包括:电池,配置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下方;电池框架,围绕所述电池且包括至少位于所述电池的后方的后框架;车身侧框架,配置于所述后框架的后上方;以及加强件,连接所述后框架及所述车身侧框架,所述车身侧框架包括后纵梁,所述后纵梁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前侧向下弯曲,所述加强件具有紧固部,所述紧固部紧固于所述车身侧框架,当沿所述车辆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所述紧固部重叠于所述弯曲部,当所述后纵梁变形而使所述弯曲部往上凸起时,所述加强件解除所述后框架与所述车身侧框架之间的连接。

    燃料电池的电池结构
    33.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800947U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20577998.6

    申请日:2023-03-2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的电池结构,其具有良好的可靠度以及生产效率。燃料电池的电池结构包括:壳体;以及多个发电单电池,其中多个发电单电池堆叠而形成燃料电池堆,容置于壳体中。各发电单电池包括: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由阳极和阴极夹着聚合物电解质膜组成;以及多个隔板,其中一隔板向阴极供给氧化气体,另一隔板向阳极供给燃料气体。壳体的内表面安装有与各发电单电池的隔板接合并定位隔板的导向件,在各发电单电池的隔板中形成有接合凹部,导向件具有与接合凹部接合的接合凸部,且至少在接合凸部的侧面施加高硬度涂层。

    非接触供电系统
    34.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789912U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20697409.8

    申请日:2023-03-31

    Inventor: 胜谷仁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使导线的电阻降低而抑制电力损失、进而也能够有助于能量的效率化的非接触供电系统。非接触供电系统(10)从设置于道路的供电装置(20)以非接触的方式向设置于车辆的受电装置(30)进行供电。非接触供电系统(10)将从受电装置(30)的受电线圈连接于整流电路部(32)且正极和负极成为相反极性的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的截面设为第一边比第二边长的长方形。第一导线及第二导线的第一边侧的第一面相邻地对置,对置的第一面比与第一面正交的第二面大。

    驱动电池组
    35.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759717U

    公开(公告)日:2023-09-26

    申请号:CN202320480657.7

    申请日:2023-03-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驱动电池组,通过紧凑的配置方式而有小体积。驱动电池组包括:电池;壳体,用以容纳所述电池;支架,配置于所述电池的一侧且固定于所述电池及车辆的车身,所述支架具有相对的上表面、下表面及贯穿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下表面之间的开孔;风扇,配置于所述支架的所述上表面且用以冷却所述电池,所述风扇在所述上表面连通所述开孔;以及进气管,在所述下表面连通所述开孔,所述进气管的进气部分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位于所述风扇的前方,所述上表面往所述电池倾斜。

    半导体装置
    36.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642824U

    公开(公告)日:2023-09-05

    申请号:CN202320563306.2

    申请日:2023-03-2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导体装置,包含设置在至少一半导体基板的表面的主电流电极、电流控制电极以及电压控制电极,并配备把每个电极连接到基板外部的主电流配线、电流控制配线和电压控制配线。所述电压控制电极被绝缘膜覆盖,并在所述表面沿第一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配置。多个电压控制配线沿与第一方向不同的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电流控制配线与所述电压控制电极交叉,沿所述第二方向呈直线状延伸配置。所述电流控制配线与设置在多个所述电压控制电极之间的所述电流控制配线下方的所述电流控制电极连接。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半导体装置可减少配线层数并借此降低制造成本。而且,源极配线和基极配线交替地配置,有利于获得良好的半导体特性。

    鞍乘型车辆
    37.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601493U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20604397.X

    申请日:2023-03-2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鞍乘型车辆,在具备握柄加热器的鞍乘型车辆中,将线束平衡良好地左右配置,且减小了转向机构的转向惯性。鞍乘型车辆具有:转向机构(40),其被车架(11)支承为左右转动自如;左右一对握柄(41、42),其设置于转向机构(40)的左右两端部,由乘员把持;握柄加热器(41a、42a),其设置于左右握柄(41、42);控制单元(45),其对向握柄加热器(41a、42a)供给的电力进行控制;以及线束(46),其将握柄加热器(41a、42a)与控制单元(45)连接,控制单元(45)配置于转向机构(40)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

    车体上部构造
    38.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565246U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20641920.6

    申请日:2023-03-28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设置在车辆中的车体上部构造,包括:车顶纵梁,设置于车辆的上部,且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前侧横梁,设置于车顶纵梁的前方侧,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后侧横梁,设置于车顶纵梁的后方侧,且沿着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及车顶拱架,设置于前侧横梁与后侧横梁之间,且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车顶拱架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附近。车顶拱架的前端设置有隆起部,朝向车辆的下方而隆起。本实用新型的车体上部构造,提供具有刚性的车顶拱架,而能够抵抗积雪和洗车时所施加的压力,且不会降低乘客的座椅部分的内装构件的高度。通过隆起部的设置,可提高车顶拱架的前端的刚性。

    转轴结构
    3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529747U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20408656.1

    申请日:2023-03-07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转轴结构,通过精简的结构支撑旋转体的轴并导引润滑油至轴承件。转轴结构包括:轴;旋转体,围绕所述轴而设置;轴承件,配置于所述轴与所述旋转体之间;轴支撑件,支撑所述轴;以及至少一垫圈,夹设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轴支撑件之间,所述轴支撑件的至少一表面接触所述至少一垫圈且所述至少一表面具有至少一油槽,所述至少一垫圈的局部位于所述轴承件与所述至少一油槽的局部之间,所述至少一垫圈具有切口及爪部,所述爪部从所述切口的内缘弯折地延伸出,所述爪部伸入所述至少一油槽。

    卷边后处理用冲头
    40.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9520249U

    公开(公告)日:2023-08-15

    申请号:CN202320888072.9

    申请日:2023-04-19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卷边后处理用冲头,能对应具有大的弯曲部的工件、具有套索卷边的端部形状的工件等宽度大的工件形状。加压面以圆弧状形成,在加压面的中央部分设置有与工件突起部对应的大小的避让孔,且以使加压面能对应按压方向的加压和牵拉方向的加压的方式,在相对于加压轴的正向和反向的两个面设置有加压面,且加压面包括与满卷边对应的通常的圆弧状的加压部和在与套索卷边对应的端部设置有避让形状的圆弧状的加压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