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050431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449026.9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16C60/00 , G16C10/00 , G06F30/25 , G06F111/04 , G06F111/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三维细观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包括步骤:拟定模型的形状和尺寸;拟定所述模型中各粒径范围内颗粒相的体积之和与颗粒数目;生成所有粒径范围内的颗粒模型;将颗粒模型压缩至实际尺寸;将模型空间离散为物质点;赋予各物质点以材料属性;随机删除基体相粒子。该方法适用于构建考虑水泥稳定再生集料三维细观结构特征的物质点类的数值模型,尤其是在高骨料掺量的情况下,克服了一般随机骨料模型投放成功率低的缺点,可保证粒间接触紧密,该方法可方便地生成指定级配和颗粒形状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量化评价其颗粒骨架结构和空隙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3818495B
公开(公告)日:2022-07-26
申请号:CN202111085571.6
申请日:2021-09-1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针对低频表面波隔振的周期性桩‑墙结构,包括并排排列的至少三个的桩‑墙结构隔振单元,桩‑墙结构隔振单元包括桩基、连续墙、原始土体、改良土体和基岩,桩基呈两排均匀插入原始土体内,桩基底部嵌入基岩内,原始土体的浅层土体内每排桩基之间嵌入连接有连续墙,原始土体的浅层土体内两排桩基和连续墙间固定设置有改良土体。本发明可以将桩基深度优势与连续墙的连续性优势发挥到极致,二者相辅相成,极易适合表面波隔振。本发明连续墙两侧为截面为半圆形的圆弧面,连续墙的中心截面M‑M面为梯形,预制而成,通过静力按压方式至两桩基中间,构建桩‑墙镶嵌结构,且可形成较大的预应力,确保隔振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2763314A
公开(公告)日:2021-05-07
申请号:CN202011524863.0
申请日:2020-12-22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加筋土挡墙路基的室内物理模型装置,包括模型底板以及固定连接在所述模型底板两侧的侧限挡墙,所述侧限挡墙之间设有多层路基填料层,多层所述路基填料层之间均设有土工格栅,多层路基填料层上方铺设有道砟层,所述道砟层上方连接有轨道模型,所述侧限挡墙上端固定连接有模型加载装置,还包括连接在侧限挡墙两个开口端的阻挡部件,本发明在模型安装完成后,启动模型加载装置,开展在不同重载工况下路基稳定性和耐久性的模拟试验,本发明具有与实际模型等效的特点,对实际新型地基运行过程中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响应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因此,该室内模型装置可用于新型路基的室内模拟研究。
-
公开(公告)号:CN112378793A
公开(公告)日:2021-02-19
申请号:CN202011438479.9
申请日:2020-12-0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双向动力加载功能的变围压动三轴试验仪,包括试验仪本体和体积测量元件,柱座内腔底部安装有用来测量轴向力的测压元件,上压力板和下承力板之间设置有圆柱形试样,圆柱形试样外壁设置有橡胶膜,橡胶膜外壁两侧均设置有径向位移传感器,加载活塞和支撑架之间连接轴向位移传感器,筒底板外壁分别设置有用来测量轴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一和用来测量径向压力的压力传感器二,本发明通过轴向位移传感器感应加载活塞的轴向位移,最终通过压力传感器一感应到上管受到的轴向力从而得出圆柱形试样所负荷的轴向力;通过径向位移传感器感应到圆柱形试样的径向位移,最终通过压力传感器二感应到位于圆柱形试样受到的围压。
-
公开(公告)号:CN111652270A
公开(公告)日:2020-09-11
申请号:CN202010328003.3
申请日:2020-04-23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铁道建筑研究所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图像匹配的粗粒土填料级配自动识别方法及应用系统,采集包含各种粒径的粗粒土填料图像,形成各种粒径的粗粒土颗粒识别模板,构建模板库;采集包括各种级配的填料图像,分别将各个填料图像与所述模板库中的粗粒土颗粒模板进行识别匹配,获得所述填料图像中粗粒土颗粒的粒径大小、分布以及形状类别,将各单元程序封装成可独立运行的程序;采集路基碾压施工现场的填料图像,经封装程序处理后,获得施工现场填料图像中粗粒土级配。本发明通过建立匹配模板实现单个颗粒高效、准确的分割及其识别,自动程度高,无需复杂的图像处理算法,无需人为干预,不依赖操作人员的经验,环境适应性强,精度高。
-
公开(公告)号:CN106644729A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10966777.2
申请日:2016-10-28
Applicant: 中南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1N3/10 , G01N3/36 , G01N2203/0003 , G01N2203/0005 , G01N2203/0019 , G01N2203/0044 , G01N2203/0256 , G01N2203/0611 , G01N2203/0676 , G01N2203/068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MTS动力源的低围压静动三轴试验系统,属于岩土工程研究领域,包括MTS试验机和三轴试验装置,三轴试验装置包括压力室、量测系统和围压控制系统,压力室包括底座、侧壁和顶板,量测系统包括电子位移计、径向变形传感器和力传感器,侧壁与底座、顶板密封连接,底座上安装力传感器,力传感器上放置试样,试样内插装径向变形传感器;试样上设置试样帽,试样帽连接传力杆,传力杆穿过压力室的顶板与MTS试验机的作动器连接,电子位移计安装在传力杆上;压力室连接围压控制系统,围压控制系统用于提供稳定围压,围压介质为压缩气体。本发明解决目前低围压环境不稳定、围压差大、作用力测量误差大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862654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930904.4
申请日:2024-12-26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IPC: G06F30/15 , G06F30/23 , G06F111/1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基于MBD‑DEM‑FDM耦合的列车‑有砟轨道‑路基系统模拟方法,包括:基于多体动力学MBD法建立列车模型,包括:建立列车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简化列车的悬挂系统,并考虑列车与轨道的相互作用;基于离散元法DEM建立三维立体有砟道床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FDM建立路基有限差分模型,包括:所述路基被视为连续介质,基于有限差分法FDM模拟在列车荷载作用下的路基的力学行为和变形特性;设置耦合媒介从而将MBD‑DEM‑FDM进行耦合,并进行MBD与DEM、FDM系统的实时信息交换;基于MBD‑DEM‑FDM耦合建立耦合模型并对耦合模型进行验证和应用。还公开了对应系统、电子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考虑道床内部颗粒的细观力学特性及列车动力作用对轨道和路基的综合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0952390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1911345998.8
申请日:2019-12-24
Applicant: 中南大学
IPC: E01B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自适应翻砟轨枕,包括长方体形状的轨枕,所述轨枕底部设有翻砟结构,所述翻砟结构包括第一锥形结构体和第二锥形结构体,所述第一锥形结构体截面上小下大,其上端与轨枕底部连接,下端与第二锥形结构体上端连接,所述第二锥形结构体截面上大下小。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自适应翻砟轨枕,当列车经过时,该轨枕在列车压力与地基回弹力共同作用下对道砟进行翻动,使道砟在一定范围内循环翻动,大大降低了翻砟车对道砟翻动的频率,进而降低设备、人力维护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5050431B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210449026.9
申请日:2022-04-27
Applicant: 中南大学 ,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16C60/00 , G16C10/00 , G06F30/25 , G06F111/04 , G06F111/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水泥稳定再生集料的三维细观结构的建模分析方法,包括步骤:拟定模型的形状和尺寸;拟定所述模型中各粒径范围内颗粒相的体积之和与颗粒数目;生成所有粒径范围内的颗粒模型;将颗粒模型压缩至实际尺寸;将模型空间离散为物质点;赋予各物质点以材料属性;随机删除基体相粒子。该方法适用于构建考虑水泥稳定再生集料三维细观结构特征的物质点类的数值模型,尤其是在高骨料掺量的情况下,克服了一般随机骨料模型投放成功率低的缺点,可保证粒间接触紧密,该方法可方便地生成指定级配和颗粒形状的水泥稳定再生集料,量化评价其颗粒骨架结构和空隙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17010220B
公开(公告)日:2023-12-26
申请号:CN202311288083.4
申请日:2023-10-08
Applicant: 湖南省交通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南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钢渣沥青混合料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方法,涉及沥青路面材料技术领域,包括如下步骤:S1、根据关键参数确定钢渣沥青混合料类型、性能设计指标及原材料;S2、进行钢渣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S3、根据S2中钢渣沥青混合料级配设计所需要的钢渣规格,对对应的钢渣单颗粒进行三维扫描确定钢渣开口孔隙度#imgabs0#;S4、计算钢渣开口孔隙吸收沥青占矿料质量比#imgabs1#;S5、计算期望沥青膜厚度对应的沥青占矿料质量比#imgabs2#;S6、基于性能平衡设计方法确定最佳沥青用量#imgabs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更科学、精确的钢渣沥青混合料的配比设计方法,有效解决了马歇尔设计方法不适用于钢渣混合料所导致的水损害等路面病害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