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6549159B
公开(公告)日:2019-04-09
申请号:CN201510589279.6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66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用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以一维碳材料为基体,在基体表面原位生长有碳突起,由碳突起于基体表面形成碳阵列,再于碳阵列外部包覆有多孔碳层。该类“碳阵列搭接管中管结构”多孔碳材料原料充足,工艺环保,碳材料尺寸可控,孔径大小、孔分布、孔隙率可调。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在原料利用率、导电性、阻硫性能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6887589A
公开(公告)日:2017-06-23
申请号:CN201510918158.1
申请日:2015-12-12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3 , C01B25/26 , H01M4/366 , H01M4/5825 , H01M4/624 , H01M4/625 , H01M10/0525
Abstract: 一种利用生物碳源制备碳包覆磷酸钒锂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钒源与还原剂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磷源和锂源,其中钒元素、锂元素和磷元素的摩尔比为(3‑3.45):2:3;(2)将生物碳源加入步骤(1)中的混合物中,并混合均匀;(3)将步骤(2)中的混合物进行干燥,研磨,并于惰性气体中分次煅烧,最后研磨即得到利用生物碳源制备的碳包覆磷酸钒锂。本方法制备的磷酸钒锂其表面包覆碳层含有氮、硫等杂原子。
-
公开(公告)号:CN106549159A
公开(公告)日:2017-03-29
申请号:CN201510589279.6
申请日:2015-09-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66 , H01M10/052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663 , H01M10/05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硫电池用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以一维碳材料为基体,在基体表面原位生长有碳突起,由碳突起于基体表面形成碳阵列,再于碳阵列外部包覆有多孔碳层。该类“碳阵列搭接管中管结构”多孔碳材料原料充足,工艺环保,碳材料尺寸可控,孔径大小、孔分布、孔隙率可调。作为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在原料利用率、导电性、阻硫性能等各方面都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4716405B
公开(公告)日:2017-03-15
申请号:CN201310692809.0
申请日:2013-12-1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60/12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空气电池结构,包括依次叠合的锂负极、多孔隔膜、正极,锂负极与多孔隔膜间设置有导电多孔功能层,所述导电多孔功能层为导电多孔碳材料层或导电多孔碳材料与催化组分复合层,导电多孔碳材料与其它功能组分质量之比为20:1~2:1。通过电化学反应,导电多孔功能层可有效消耗溶解扩散氧或活性氧物种,降低其对锂负极的腐蚀破坏作用,有利于大幅提高电池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04518226A
公开(公告)日:2015-04-15
申请号:CN201310454904.7
申请日:2013-09-29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96 , C01B32/05 , C01P2006/14 , C01P2006/16 , C01P2006/17 , C01P2006/40 , H01M4/861
Abstract: 一种锂·空气或锂氧电池正极用多孔碳材料,碳材料颗粒粒径为1-30um,颗粒本身呈由碳片层构成的类蜂窝状多孔结构,孔容为0.5~5cm3/g,其内部包括二种孔,一种是由碳片层作为孔壁而构成的交错贯通孔,另一种孔是均匀分布于孔壁内的孔;交错贯通孔主要为二类孔径范围分别为5~90nm和100~500nm的孔,二者占贯通孔孔体积的80%以上,二者孔体积比例为1:10~10:1,碳片层厚度为2-50nm;孔壁内的孔主要为孔径范围为1~10nm的孔,占孔壁内孔体积的90%以上。该碳材料可有效提高电池的放电比容量、电压平台及倍率放电能力,进而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
-
公开(公告)号:CN103855367A
公开(公告)日:2014-06-11
申请号:CN201210496352.1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3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8605 , H01M4/861 , H01M4/96 , H01M12/08 , H01M2004/868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空气电池正极用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相互贯通的分级孔结构,N均匀地掺杂于C骨架中,其中N占碳材料原子比0.2-15%,分级孔包括传质孔和沉积孔,沉积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0~95%,传质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55%。将该碳材料用作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分级孔碳材料孔结构可调控且调控方式多样,掺氮方式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11333605B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1811550668.8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311/82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亮度、高稳定性的细胞膜碳酸酐酶Ⅸ荧光探针,该探针基于罗丹明6G荧光母体、连接苯磺胺靶向基团,其结构式如(1)所示,该荧光探针有着高度的细胞膜非渗透性,同时利用苯磺胺与人碳酸酐酶Ⅸ中的锌原子快速配位结合,实现了细胞膜碳酸酐酶Ⅸ的免洗成像。其结构简单、原料廉价易得、合成便捷,在细胞膜碳酸酐酶Ⅸ领域的研究中有着广阔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2457281A
公开(公告)日:2021-03-09
申请号:CN202011316689.0
申请日:2020-11-20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311/30 , A61P31/14 , A61P11/00 , A61K31/7036 , A61K31/165 , A61K31/352 , A61K31/05 , A61K38/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生物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阻断COVID‑19棘突状蛋白与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结合的小分子抑制剂及其用途。本发明通过虚拟筛选、阻断COVID‑19棘突状蛋白与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结合的实验、抗病毒转录实验,发现了在0.5‑500μM范围内,对COVID‑19棘突状蛋白与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的结合有抑制作用、阻断COVID‑19转入细胞的小分子抑制剂,可以用于制备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
-
公开(公告)号:CN111334079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554135.7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全光谱高亮度、高稳定性荧光染料,该染料由4-酰胺基取代萘酰亚胺类染料、双烷氧基取代的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双氨基取代萘酰亚胺类荧光染料、9,10-双氨基取代苝酰亚胺、六元环并罗丹明类染料、五元环并罗丹明类染料、硅基罗丹明类染料中的一种或几种按任意比混合。相比于目前的商业染料,本发明的荧光染料光稳定性更高,半峰宽更窄(25nm),对pH、极性、温度等多种外界环境均保持不敏感性。通过Click基团、蛋白标签、药物分子等活性基团的引入,得到的功能化荧光分子具有很高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对活细胞及活体进行快速、特异性染色。此外,由于光稳定性及荧光亮度的提升,该系列染料实现了Storm,STED、SIM等多种模式下的超分辨荧光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05720231B
公开(公告)日:2018-12-14
申请号:CN201410742211.2
申请日:2014-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13 , H01M4/133 , H01M4/139 , H01M4/1393 , H01M4/62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磺化石墨烯改性的硫碳电极,将磺化石墨烯浸渍于氢氧化锂溶液中,然后将磺化石墨烯取出、洗涤、干燥,得到锂化的磺化石墨烯;将锂化的磺化石墨烯和粘结剂分散于分散剂中,采用喷涂的方式将其喷涂于硫碳复合电极上,再进行干燥即得到磺化石墨烯改性的硫碳电极。锂化的磺化石墨烯通过石墨烯层间的范德法力紧紧吸附于电极上可以降低硫碳电极中多硫化物的溶出,同时锂化的磺酸根具有传导锂离子的作用,因此该方法能够有效的提高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同时该方法工艺简单,加工时间短,有望在锂硫电池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