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4262333B
公开(公告)日:2023-01-17
申请号:CN202010972030.4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491/107 , C09K11/06 , C09B57/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应用于溶酶体超分辨荧光成像的近红外自闪荧光染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该类荧光染料通过2‑氨基吡啶衍生物对罗丹明700的羧酸位置进行修饰,从而大幅度增加染料罗丹明700的荧光暗态的比例。本发明中涉及的近红外荧光自闪染料在pH>5.0水体系中几乎是以无荧光态的螺酰胺形式存在,进而使其在细胞内偏酸环境的溶酶体中有少量的开环荧光态形式,可以实现细胞内溶酶体的近红外免洗成像的定位效果。除此之外,该类荧光染料还具有荧光态与暗态结构之间的可逆平衡,从而使得染料可以在酸性的溶酶体中自发闪烁的性能,实现细胞内溶酶体的免洗超分辨荧光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12939978B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1911258677.4
申请日:2019-12-10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CN)
IPC: C07D473/18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亮度、快速标记的SNAP蛋白标签及其合成与生物应用,其结构为从底环位置引出甲胺丁酸后,再通过酰胺化连接BG基团,设计一例高亮度、高光稳定性的红色荧光SNAP蛋白标签。该SNAP蛋白标签在水相中分散度好,与SNAP蛋白反应快速,通过染料在细胞膜上的密度增强获得荧光增强响应效果,实现对SNAP蛋白的长时间免洗成像,在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14262333A
公开(公告)日:2022-04-01
申请号:CN202010972030.4
申请日:2020-09-1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491/107 , C09K11/06 , C09B57/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类应用于溶酶体超分辨荧光成像的近红外自闪荧光染料及其合成方法与应用,该类荧光染料通过2‑氨基吡啶衍生物对罗丹明700的羧酸位置进行修饰,从而大幅度增加染料罗丹明700的荧光暗态的比例。本发明中涉及的近红外荧光自闪染料在pH>5.0水体系中几乎是以无荧光态的螺酰胺形式存在,进而使其在细胞内偏酸环境的溶酶体中有少量的开环荧光态形式,可以实现细胞内溶酶体的近红外免洗成像的定位效果。除此之外,该类荧光染料还具有荧光态与暗态结构之间的可逆平衡,从而使得染料可以在酸性的溶酶体中自发闪烁的性能,实现细胞内溶酶体的免洗超分辨荧光成像。
-
公开(公告)号:CN111333660B
公开(公告)日:2022-03-18
申请号:CN201811555115.1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491/147 , C09K11/06 , C09B57/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550nm激发的罗丹明类荧光染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类罗丹明荧光染料,其结构式如(1)所示,通过刚性五元环的结构修饰,其吸收与发射波长相较于罗丹明110均发生一定的红移(50nm左右)。同时本发明所使用的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同时对实验的要求较低,并且得到的新型罗丹明荧光染料其光稳定性高,量子产率高(在乙醇中高达0.93),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1333660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555115.1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491/147 , C09K11/06 , C09B57/00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类550nm激发的罗丹明类荧光染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类罗丹明荧光染料,其结构式如(1)所示,通过刚性五元环的结构修饰,其吸收与发射波长相较于罗丹明110均发生一定的红移(50nm左右)。同时本发明所使用的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单,同时对实验的要求较低,并且得到的新型罗丹明荧光染料其光稳定性高,量子产率高(在乙醇中高达0.93),可广泛应用于生物荧光成像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1333565A
公开(公告)日:2020-06-26
申请号:CN201811550709.3
申请日:2018-12-1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7D209/08 , C09K11/06 , G01N21/6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近红外线粒体荧光探针及其合成方法,荧光探针结构为刚性五元环的氮端修饰的孔雀绿,其结构如(1)所示,其发射波长为685nm,达到近红外区,且其由于本身在溶液中由于旋转荧光急剧淬灭,而进入线粒体中后旋转受到抑制,发出近红外光荧光,极大地提高了信噪比,在线粒体免洗标记中有广阔应用前景。
-
公开(公告)号:CN103855413B
公开(公告)日:2016-08-24
申请号:CN201210496489.7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级孔结构多孔碳材料在锂?空气电池中的应用,其特征是碳材料具有相互贯通的分级孔结构分布,即具有适合放电产物沉积的中孔及适合氧、电解液传输的大孔结构。将该碳材料用作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电池的放电比容量、电压平台及倍率放电能力,进而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分级孔碳材料孔结构可调控且调控方式多样,可易于同时实现金属/金属氧化物的掺杂。
-
公开(公告)号:CN105712313A
公开(公告)日:2016-06-29
申请号:CN201410735907.2
申请日:2014-12-05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C01B31/0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分级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将碳源前驱体、正硅酸乙酯、软模板剂、硬模板剂和分散剂混合均匀后,制备成溶胶,再将溶胶中的分散剂挥发除去制备成凝胶;将凝胶进行碳化并除去模板,将所得产物进行粉化、研磨即可得富含微孔、介孔和大孔孔道的碳材料。该碳材料由于同时含有微孔、介孔和大孔,因此在电化学器件中应用时,一方面其丰富的微孔和介孔可以为电化学反应提供充足的反应界面,另一方面较大的介孔和大孔又可以为反应物提供传质通道,增强传质,因此其在电化学器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
公开(公告)号:CN103855365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210496062.7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空气电池正极用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相互贯通的分级孔结构,N均匀地掺杂于C骨架中,其中N占碳材料原子比0.2-15%,分级孔包括传质孔和沉积孔,沉积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0~95%,传质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55%;将该碳材料用作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本发明的优点是: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分级孔碳材料孔结构可调控且调控方式多样,掺氮方式易于实现。
-
公开(公告)号:CN103855366B
公开(公告)日:2016-02-03
申请号:CN201210496065.0
申请日:2012-11-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IPC: H01M4/3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锂-空气电池正极用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所述氮掺杂的多孔碳材料具有相互贯通的分级孔结构,N均匀地掺杂于C骨架中,其中N占碳材料原子比0.2-15%,分级孔包括传质孔和沉积孔,沉积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0~95%,传质孔占总孔孔体积的4~55%。将该碳材料用作锂-空气电池电极材料,可最大限度地提高碳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空间利用率,有效提高锂-空气电池的能量密度及功率密度,本发明制备工艺简单,材料来源广泛,分级孔碳材料孔结构可调控且调控方式多样,掺氮方式易于实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