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5963288A
公开(公告)日:2023-04-14
申请号:CN202310036965.5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短时傅里叶变换的轴承保持架转速超声测量方法;首先,利用超声探头采集不同轴承保持架转速下的超声脉冲信号,利用滑窗函数将超声脉冲信号分为多段子信号;其次,以相关系数最小为目标利用VMD对各子信号分量进行分解,并根据各子信号分解分量的频率高低重新排序;然后,调节不同窗长依次对排序后的信号分量进行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获得时频图,并将时频分布的包络谱熵最小作为目标函数确定最优窗长;最后,在最优窗长下叠加短时分数阶傅里叶变换的时频图,并利用匹配压缩技术提取时频脊线,进而获得准确的轴承保持架转速。在存在噪声和润滑油污影响时,无需对轴承进行任何加工实现对保持架时变转速的高精度测量。
-
公开(公告)号:CN114738389B
公开(公告)日:2023-03-28
申请号:CN202210320283.2
申请日:2022-03-29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F16C41/00 , G01D21/02 , H02J50/10 , G06F30/17 , G06F30/27 , G06N3/042 , G06N3/0464 , G06N3/08 , G06F111/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首先公开了一种面向打滑诊断的智能轴承系统,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模块为电路板供电,电路板上包括电源模块、中央处理器、信号采集模块、信号传输模块和若干传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通过采集各传感器模块,获取轴承运行过程的多源信息,交由数据预处理模块处理;本发明还公开了相应打滑诊断预测方法,构建循环卷积神经网络,进行轴承打滑诊断预测,并利用随机变分推理对上述循环卷积神经网络的诊断预测不确定性进行量化,最后由自主调控模块调节轴承转速与润滑状态,避免打滑;此外本发明还公开了智能轴承系统的设计方法,分析了应变传感器安装位置与个数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以及增加中继线圈和改变线圈偏转角度对电能传输效率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375637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110596674.2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1C9/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抗磁悬浮原理的倾角传感器,包括圆柱形磁极对和圆柱形悬浮棒、第一激光位移感测头、第二激光位移感测头、控制器、计算机、凹槽、平板、基座、铰链、深度千分尺,第一激光位移感测头实时测量记录圆柱形悬浮棒的轴向悬浮位置,第二激光位移感测头实时测量记录平板的上升高度,得出圆柱形悬浮棒的轴向悬浮位置随上升高度变化的实验数据,得出倾角与圆柱形悬浮棒的轴向悬浮位置之间的对应关系。本发明的一种基于抗磁悬浮原理的倾角传感器结合抗磁悬浮圆柱棒高灵敏性与光学测量技术高精密的特点,可实现微小角度的测量;提供了驼峰型磁场,当圆柱棒倾斜在一定范围内时,无需外力作用也能保持圆柱棒稳定悬浮在圆柱形磁极对上。
-
公开(公告)号:CN112507473A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2011183785.2
申请日:2020-10-29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119/14 , G06F111/04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振动电机激励的加速度传递率的结构有限元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桥式起重机结构的初始动力学有限元模型;设计桥式起重机结构扫频激励测试方案,然后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建立的初始动力学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瞬态响应动力学分析,计算起重机有限元模型上和步骤二相同4个位置点的振动加速度时域信号;计算步骤二试验中主梁上均布的加速度测点和振动电机安装处的加速度测点之间的传递率,并计算步骤三有限元模型中相同位置的加速度传递率:对初始动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修正。本申请采用遗传算法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优化,对有限元模型进行参数校准,使其动力响应与实际结构趋于一致。
-
公开(公告)号:CN106682353A
公开(公告)日:2017-05-17
申请号:CN201710019189.2
申请日:2017-01-11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17/5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高速列车仿真模型领域,尤其是一种机车多体结构动力学模型修正方法,其步骤为:机车多体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机车动力学试验建模及分析;计算与试验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机车模型修正参数选择;灵敏度及残差分析;基于灵敏度分析迭代修正。本发明机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修正基于商用多体动力学软件平台,可以得到更加精确的仿真模型,体现了参数化建模修正方法的便捷性和有效性,可以适用于更加复杂的工程结构,可以推广到机车其它多体动力学的模型修正中,同时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106529055A
公开(公告)日:2017-03-22
申请号:CN201611024034.X
申请日:2016-11-18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17/5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6F17/50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应变模态振型相关性的模型修正方法,具体步骤为:1)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及分析;2)试验设计及分析;3)提取有限元仿真应变模态;4)相关性分析:采用模态置信因子,分析有限元模型与试验测试的应变模态振型的相关性;5)选取待修正模态;6)选取待识别参数;7)构建修正目标;8)修正迭代;本发明通过选择合适的单元类型,获得的结构有限元模型为应变响应计算提供了基准模型;通过选择合适的待修正应变模态、待修正参数及优化设计方法,修正后的有限元模型更能反映结构的应变响应;准确的有限元模型有利于后续基于有限元模型的结构动力学优化设计,结构健康监测或结构响应预示等工作的开展。
-
公开(公告)号:CN119802127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411881911.X
申请日:2024-12-19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电磁吸振的二自由度减振系统,减振系统包括机械系统,所述机械系统包括由弹簧、质量块、悬臂梁和电磁铁构成的机械结构;还包括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用于产生信号给控制器,使得电磁铁产生电磁力;还包括激励系统,所述激励系统用于产生力作用于所述机械系统的质量块上。本发明采用电磁铁作为作动器产生控制力,频响快、数值范围大、控制精度高;通过变截面悬臂梁结构,以费力杠杆原理将电磁铁作用处的位移放大至第二质量块,增大其对第一质量块的吸振功能,能够有效解决二自由度减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131738A
公开(公告)日:2023-11-28
申请号:CN202311098052.2
申请日:2023-08-29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119/14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有限单元法中时变移动载荷的建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建立待计算结构的初始力学有限元模型,进行初始有限元网格划分;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施力面和受力面接触斑的半径R;将沿载荷移动路径,挑选出宽度R范围内的接触点,按载荷作用时间顺序依次重新编号,得到有限元网格节点;在有限元网格节点建立独立的单位时间载荷基函数;计算t时刻结构的总载荷F(t);通过线性插值方法求得t时刻基函数加权系数向量中的系数项;基于方程L(t)=ft·W(t)将移动荷载F(t)分解到载荷接触点附近的若干个网格节点;根据L(t)得到在[0,t1]时间内的时变移动载荷加载结果。该方法解决了在有限元环境下移动载荷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628567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496473.4
申请日:2023-05-05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18/241 , G06N3/04 , G06N3/096 , G06F16/332 , G06F16/36 , G01M13/045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知识图谱和分布式迁移学习的轴承打滑监测方法。首先,根据专家经验划分典型打滑工作并利用Neo4j软件构建轴承打滑知识图谱;其次,采集不同典型工作下的轴承振动加速度数据、保持架和内圈转速数据,并将获得的打滑率划分等级;然后,根据采集到的不同工作下的轴承振动和打滑率数据训练分布式迁移学习模型,并构建打滑诊断模型集;根据采集到的已知工作参数对应的振动数据选择对应典型工作下的打滑诊断模型监测轴承打滑率;最后,针对未知工作参数对应的振动数据,根据构建的知识图谱和已知工作参数的振动数据进行匹配,进而获得轴承打滑原因。本发明充分利用轴承工作信息和振动加速度数据进行打滑状态监测,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
公开(公告)号:CN116305609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036963.6
申请日:2023-01-10
Applicant: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IPC: G06F30/17 , G06F30/23 , G06F30/27 , F16C43/0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转子系统临界转速特性和打滑抑制的轴承选配方法;首先,结合弹流润滑和Hertz接触理论求解轴承全局刚度和阻尼,研究不同结构参数对轴承全局刚度和阻尼的影响规律;其次,基于轴承全局刚度和阻尼建立考虑润滑油膜影响的轴承‑转子系统孪生模型,计算不同结构轴承‑转子系统实际临界转速;然后,对轴承‑转子系统试验台进行全转速范围打滑试验,测量不同转速下轴承保持架打滑率,研究临界转速对打滑率的影响规律,并基于轴承‑转子系统实际运行工况需求和半功率带宽理论确定期望临界转速;最后,通过修改轴承结构使得转子系统实际临界转速等于期望临界转速,并基于多目标灰狼优化算法获得满足要求的最优轴承结构参数。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