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781963B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380058911.3
申请日:2013-11-12
Applicant: 国立大学法人九州大学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05 , C01G53/54 , C01P2002/72 , C01P2002/76 , C01P2004/61 , C01P2006/40 , H01M4/525 , H01M10/052 , H01M2220/30
Abstract: 提供了正极活性物质以及含有该正极活性物质的锂电池,该正极活性物质在锂电池中使用时与以往的锂电池相比能够提高放电容量。锂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由下述组成式(1)表示并且晶体结构为岩盐型:Li2Ni1‑x‑yCoxMnyTiO4组成式(1)(上述组成式(1)中,x和y是满足x>0、y>0且x+y<1的实数)。
-
公开(公告)号:CN102656726B
公开(公告)日:2015-06-24
申请号:CN200980162952.0
申请日:2009-12-1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田淳
IPC: H01M4/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C01D15/00 , C01G45/006 , C01G45/1221 , C01P2002/50 , C01P2002/52 , C01P2002/72 , C01P2006/40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以橄榄石型磷酸锰锂化合物为主成分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上述橄榄石型磷酸锰锂化合物是由通式Li(MnaM1-a)ZPO4(其中,M是选自Al、Mg、Zr、Nb和Zn中的至少一种,a满足0.5<a≤1,Z满足1.0<Z≤1.1)表示的化合物,将作为起始原料的锂源、锰源和M元素源以(Mn+M)/Li的摩尔比(加料比)X成为1.0<X≤1.1且Z≤X的条件混合,并进行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02656726A
公开(公告)日:2012-09-05
申请号:CN200980162952.0
申请日:2009-12-1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nventor: 吉田淳
IPC: H01M4/5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4/5825 , C01D15/00 , C01G45/006 , C01G45/1221 , C01P2002/50 , C01P2002/52 , C01P2002/72 , C01P2006/40 , H01M10/0525 , Y02E60/122 , Y02P70/54 , Y02T10/7011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是制造以橄榄石型磷酸锰锂化合物为主成分的锂二次电池用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上述橄榄石型磷酸锰锂化合物是由通式Li(MnaM1-a)ZPO4(其中,M是选自Al、Mg、Zr、Nb和Zn中的至少一种,a满足0.5<a≤1,Z满足1.0<Z≤1.1)表示的化合物,将作为起始原料的锂源、锰源和M元素源以(Mn+M)/Li的摩尔比(加料比)X成为1.0<X≤1.1且Z≤X的条件混合,并进行合成。
-
公开(公告)号:CN119381450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0816146.7
申请日:2024-06-24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4/62 , H01M4/36 , H01M4/3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粒子、电极合材和锂离子电池。本发明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粒子满足下述关系式:0<表面的氧的比例(wt%)/比表面积(m2/g)<0.3。本公开的电极合材包含本公开的电极活性物质粒子。另外,本公开的锂离子电池具有电极活性物质层,并且电极活性物质层含有本公开的电极合材。
-
公开(公告)号:CN119133642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0600338.4
申请日:2024-05-15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42 , H01M10/44 , H01M10/052 , H01M10/0525
Abstract: 电池系统具备电池和ECU。ECU执行用于消除电池的极化的极化消除控制、以及在极化消除控制之后计算电池的SOC的计算处理。在电池被放电后执行极化消除控制的情况下,极化消除控制是对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控制。在电池被充电之后执行极化消除控制的情况下,极化消除控制是使电池放电的放电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108683A
公开(公告)日:2024-12-10
申请号:CN202410567180.5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48 , H01M10/052 , H01M10/615 , H01M10/625 , H01M10/52 , B60L58/27 , B60L58/10
Abstract: 电池系统具备电池单元、加热器单元和传感器单元。电池单元收容于电池壳体,包含硫化物系全固态电池。加热器单元构成为对电池单元进行加热。传感器单元构成为测定电池壳体内的硫化氢气体浓度。加热器单元在传感器单元的测定值超过第一阈值的情况下开始驱动。在加热器单元开始驱动后测定值超过比第一阈值高的第二阈值的情况下,执行用于对来自硫化物系全固态电池的硫化氢气体的产生进行应对的应对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029194A
公开(公告)日:2024-11-26
申请号:CN202410141804.7
申请日:2024-02-01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4/38 , H01M10/058 , H01M10/052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多孔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和锂离子电池的制造方法。制造多孔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的本公开的方法包括:(a)提供包含硅包合物粒子的组合物,所述硅包合物粒子含有I型硅包合物和I I型硅包合物;和(b)将I型硅包合物的至少一部分除去,在硅包合物粒子中形成细孔,或者使硅包合物粒子的细孔增加。
-
公开(公告)号:CN118943314A
公开(公告)日:2024-11-12
申请号:CN202410552989.0
申请日:2024-05-07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4/36 , H01M4/38 , H01M4/48 , H01M10/0562 , H01M10/0525 , H01M10/05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充电时的膨胀小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以及具有这种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的固体锂离子电池。本公开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含有大于0质量%且小于19.4质量%的氧原子。本公开的固体锂离子电池具有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本公开的负极合剂。本公开的负极合剂含有本公开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
-
公开(公告)号:CN118899402A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0518393.9
申请日:2024-04-28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4/134 , H01M4/1395 , H01M4/62 , H01M10/0525 , H01M4/36 , H01M4/38 , H01M4/48 , H01M4/58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充电时膨胀小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以及具有这种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的固体锂离子电池。本公开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含有钠化合物。另外,本公开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中,钠化合物的质量相对于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与钠化合物的合计质量的比例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本公开的固体锂离子电池具有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含有本公开的负极合剂。本公开的负极合剂含有本公开的硅包合物电极活性物质和固体电解质。
-
公开(公告)号:CN11886744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473807.0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IPC: H01M10/48 , H01M50/244 , H01M50/242 , H01M50/3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池系统和用于电池系统的异常感测方法。电池系统包括:至少一个包装件,全固态电池单体密封在所述包装件中;以及感测单元,所述感测单元被配置成感测由于所述至少一个包装件的内部压力的变化而导致的所述至少一个包装件的变形。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