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332234A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908984.3
申请日:2024-12-24
Applicant: 江东电子材料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铜箔表面构筑铜瘤球的制备方法。此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载体层,载体层包括铜箔,和设置于铜箔表面的粘结剂;提供铜盐溶液和还原溶液;将铜盐溶液和还原溶液混合形成混合溶液,并形成单质铜;将载体层浸入混合溶液,单质铜通过粘结剂粘接于载体层,形成铜瘤球层。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不需要电流驱动的电镀过程,可以降低生产成本,也可以降低制备过程中的能耗。
-
公开(公告)号:CN117826598B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311868453.1
申请日:2023-12-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5B13/0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信号处理与电机系统控制和参数整定技术领域,公开用于伺服系统的控制器参数自整定方法、装置及计算设备,其中,所述方法包括:通过扫频信号进行系统特性的辨识;获取已构建完成的所述伺服系统的速度环和位置环的稳定裕度指标;根据所述稳定裕度指标,建立所述伺服系统的图形化稳定边界;通过逼近所述图形化稳定边界,依次确定三环控制器参数,并根据所述系统特性计算前馈参数和滤波器;根据自整定的三环控制器参数,计算等效双环控制器参数。本申请该通过构建系统的图形化稳定边界,实现了仅需快速扫频外无需运行任何轨迹,可根据用户需求输入系统性能目标的图形法控制器免调试策略。
-
公开(公告)号:CN118399819A
公开(公告)日:2024-07-26
申请号:CN202410624785.3
申请日:2024-05-2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P21/14 , H02P21/16 , H02P21/00 , H02P25/022 , H02P27/12
Abstract: 免调试架构下的高精度电机参数辨识方法,属于电机系统控制技术领域。本发明设计了安全快速辨识流程。即:离线开环辨识视在阻感+控制器初步整定+闭环辨识增量电感。本发明在开环辨识中,提出了变幅频注入开环辨识策略,可以有效减小延时、采样误差、逆变器非线性的影响。设计了一种自动搜索注入信号幅度和频率的算法。并为了后续闭环控制和辨识,设计了一种高带宽电流控制器。在闭环辨识中,通过在阶梯波注入时解算逆变器模型参数,无需额外注入即同时实现了电阻辨识和电压误差补偿,降低了辨识的时间和流程复杂度。分别分析了占空比对数字延时的影响和高频注入过程中的集肤效应,并在频率模型中分别对其补偿矫正,提高了辨识的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4204538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111434356.2
申请日:2021-11-2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直流微电网互联变换器及其功率协调控制方法,该变换器由交错并联型三端口变换器和全桥DC‑DC变换器级联而成,可实现直流微电网互联变换器的低损耗运行和公共储能接入。进一步,提出互联变换器的功率协调控制方法,该控制方法允许三个端口独立运行,以实现两直流微电网和公共储能之间的潮流控制。所发明的互联变换器及其功率协调控制方法能够平抑系统功率波动,提高系统可靠性和降低运营成本。公共储能端口的并行竞争控制策略使控制变量的过渡更加平滑,避免变换器出现剧烈的暂态变化或震荡,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204537B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111417869.2
申请日:2021-11-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低通信压力的微电网群系统功率均衡控制方法、设备,该控制主要由分布式控制的三次控制器、零通信线二次控制、下垂控制及电压电流双闭环控制组成。该方法不但实现了对电压跌落的补偿和对电流不均的校正,使系统实现功率均衡可靠运行。通过将零通信线控制应用于系统中的单个直流微电网,而在直流微电网间采用了分布式控制,结合了两种控制算法的特点,保证系统的快速高精度收敛的同时,减轻了系统的控制复杂度,提高了系统的灵活性,降低了通信网络对系统的影响,增强了系统鲁棒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819382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750014.4
申请日:2023-06-25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1R31/40
Abstract: 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DC‑DC变换器状态监测方法,它涉及一种DC‑DC变换器状态监测方法。本发明为提高DC‑DC变换器的可靠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及异常情况,并克服现有状态监测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出的基于数字孪生的DC‑DC变换器状态监测方法可以实现对DC‑DC变换器的全寿命周期健康状况监测;针对软故障情况,所提方法对DC‑DC变换器实施了全面的无创监测,无需增加额外的硬件电路即可实时监测各元器件的退化情况;针对硬故障中开路故障的情况,所提出的数字孪生方法相较于基于数学模型的方法更易于实现且具有普适性,同时解决了数据驱动方法中获取故障数据难度大的问题。本发明属于电力电子可靠性技术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13765105B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111123296.2
申请日:2021-09-24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H02J3/46 , G06Q10/0631 , G06Q10/04 , G06Q50/06
Abstract: 基于动态随机模型的微电网群能量管理方法,属于微电网群能量管理领域。解决了未考虑动态随机因素对微电网群系统能量管理的影响,导致能量管理能力差的问题。本发明先构建动态随机性模型,利用其生成可再生能源预测数据和负荷预测数据,然后利用电网间能量交易模型对其预测数据进行优化处理,获得优化结果,再利用日前调度模型结合实时电价,对其所接收的可再生能源预测数据、负荷预测数据和微电网间能量交易模型生成的优化结果进行调度处理,获得微电网内和微电网间能量流动数据;最后利用日内滚动优化模型利用实时的气象信息和微电网群系统状态,对微电网内和微电网间能量流动数据进行修正,完成能量管理。主要用于微电网群能量间的能量管理。
-
公开(公告)号:CN111541370B
公开(公告)日:2022-12-16
申请号:CN202010437552.4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真伪双极互联的柔性直流输电DC/DC变换器,所述柔性直流输电DC/DC变换器包括晶闸管串Tu1~Tu4、晶闸管串Tl1~Tl4、晶闸管串T1~T2、半桥子模块SMu1~SMuN、半桥子模块SMl1~SMlN、电感L1~L2,半桥子模块SMu1~SMuN和半桥子模块SMu1~SMuN根据各自对应的半桥子模块驱动信号,同步地实现充电或放电,从而当DC/DC变换器的直流低压侧与直流高压侧之间发生功率传输时,能够维持换流器的能量平衡。本发明能在真双极侧需要单极独立运行时继续正常运行而不会导致输送功率完全中断,且具备不需要交流变压器、子模块少、成本低而且体积重量小的特点。
-
公开(公告)号:CN111525540B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010437543.5
申请日:2020-05-21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合式模块化直流潮流控制器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直流潮流控制器包括三相完全相同的结构,每相均包含四个晶闸管阀、一个子模块串和一个电感;所述直流潮流控制器具有3个端子,每相中第1个晶闸管阀和第3个晶闸管阀反向并联后,一端与端子1相连,另一端与子模块串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每相中第2个晶闸管阀和第4个晶闸管阀反向并联后,一端与端子2相连,另一端与子模块串的电流输入端相连;所述子模块串的电流输出端与电感的一端相连,电感的另一端与端子3相连;所述直流潮流控制器的端子1和端子2分别与直流线路1和直流线路2相连,端子3与直流母线相连。本发明的直流潮流控制器具有子模块数量少、成本低的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2329259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324828.4
申请日:2020-11-24
Applicant: 国网黑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PC: G06F30/20 , G06Q10/04 , G06Q50/0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是一种多能互补冷热电联供微电网框架及其建模方法。本发明涉及多能互补冷热电联供微电网技术领域,本发明在多能互补型微电网是将各种供能设备、负荷、能量转换装置以及冷热电储能装置等汇集在一起的配备保护装置的综合能源网络系统,基于微网能量管理系统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和管理,可自主选择,与大电网互为备用,为区域中的用冷/热/电负荷提供能源,满足其供能需求,实现微电网的可靠、经济供能。多能互补型微电网能够同时供应冷、热、电等多种能源,且不同能源之间可相互转换或者梯级利用,最大程度提高区域内的能源利用效率。与传统微电网的供能方式相比,多能互补型微电网优势明显。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