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融霜的热泵空调系统及纯电轻卡

    公开(公告)号:CN11498714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210675557.X

    申请日:2022-06-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融霜的热泵空调系统及纯电轻卡,热泵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内蒸发器、室外冷凝器、第一膨胀阀、储液装置、三通阀、融霜电磁阀、室外蒸发器、供风装置、第二膨胀阀和控制器;三通阀的第五阀口和第六阀口连接在第四阀口和室内蒸发器之间的流体路径上,第七阀口通过融霜电磁阀与室外蒸发器的一端连接,室外蒸发器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膨胀阀连接在第一膨胀阀和储液装置之间的流体路径上;室外蒸发器布置在室外冷凝器的毗邻位置,供风装置与控制器电连接,供风装置能够经由室外蒸发器朝向室外冷凝器供风。本发明所公开的热泵空调系统融霜效率高,节能环保,有助于增强制热能力,延长制热时间。

    一种中冷器及热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27967B

    公开(公告)日:2022-03-22

    申请号:CN202110024570.4

    申请日:2021-01-08

    IPC分类号: F02B29/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冷器,包括热交换部、位于热交换部一侧用以与增压器相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位于热交换部另一侧用以与发动机进气岐管相连通的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部的内部被分隔为上部换热区和下部换热区,所述上部换热区的散热管两侧分别与进气口和出气口相贯通,所述下部换热区的每个散热管的入口处均对应配置有一个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以纵列的方式依序布设于下部换热区的进气道上,且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散热管入口适配开闭,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数量及开闭状态由发动机ECU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对电磁阀的开闭数量及开启状态的闭环调整,减少了中冷器的进气量和换热面积,保证了中冷器后排气温度。

    混合器、尾气后处理系统及处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44533A

    公开(公告)日:2022-01-18

    申请号:CN202111193028.8

    申请日:2021-10-13

    摘要: 本发明涉及混合器,安装于发动机排气管路上,用以将发动机排放的尾气和喷射到排气管内的尿素水溶液充分混合;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连接法兰,其具有作为尾气进气通道的进气端;第二连接法兰,其具有作为尾气排放通道的排气端;紧固件,用以连接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使之二者的进气端和排气端共轴且相互贯通;格栅加热器,被夹持在第一连接法兰和第二连接法兰之间且具有与通道形状相适配的加热格栅,所述加热格栅具有通电接线端;尾气紊流器,安装于第一连接法兰的进气通道内。本发明提高了后处理系统的反应效率和运行可靠性,明显改善柴油发动机的尾气排放水平。

    一种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107723A

    公开(公告)日:2022-09-27

    申请号:CN202210733234.1

    申请日:2022-06-27

    IPC分类号: B60T13/74

    摘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制动系统的控制方法,控制方法包括:在识别到模拟器的初始制动信号时,控制制动电机以第一制动扭矩运行;获取模拟制动压力和加速度反馈值;基于模拟制动压力控制制动电机和液压储能系统动作;基于加速度反馈值对制动电机和液压储能系统的工作进行修正;通过在识别到模拟器的初始制动信号时,控制电机以第一制动扭矩运行,在踏板被触发时立刻输出制动性能,提高踏板的及时响应,解决制动性能的发挥总要消耗一部分踏板行程以消除空行程的影响,导致踏板的即时响应较低的技术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基于加速度反馈值对制动电机和液压储能系统的工作进行修正,优化了整车制动效果,提高了整车舒适性。

    一种电动汽车的跛行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50621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013840.6

    申请日:2022-01-06

    IPC分类号: B60L3/00 B60L15/20 B60W30/18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汽车的跛行控制方法,是在高压互锁故障发生时,整车控制器通过检测主驱、辅驱高压回路电压值判断高压回路连接是否有效,通过危险报警闪光灯(双闪信号)是否使能判断驾驶员意图,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VCU通过限值车速、限值扭矩的形式使车辆进入故障行车模式,从而避免高压互锁误报导致无法行车带来的不便。

    一种车辆门开制动系统、方法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475538A

    公开(公告)日:2022-05-13

    申请号:CN202210180328.0

    申请日:2022-02-2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一种车辆门开制动系统、方法和车辆,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通讯总线;车门状态检测装置,安装在车门上,与通讯总线连接,用于检测车门开关信息;制动控制装置,与驻车开关连接,并与通讯总线连接,接收车门开关信息和驻车开关状态信息,在车门开关信息为车门打开,且,驻车开关断开时,输出锁紧指令;制动锁紧装置,与驻车执行装置连接,并与制动控制装置连接,接收制动控制装置输出的锁紧指令,执行驻车制动。本发明的集成化程度高,传输速率快,结构简单且成本低,有效地解决了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种用于商用车辆铆接结构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935218A

    公开(公告)日:2022-01-14

    申请号:CN202111255236.6

    申请日:2021-10-27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辆铆接结构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一种用于商用车辆铆接结构疲劳寿命的评估方法,其特征在于,其评估步骤如下:S1、确定铆接结构的疲劳S‑N曲线;S2、构建铆接结构疲劳模型;S3、确定铆接结构疲劳载荷;S4、计算车辆铆接结构的疲劳寿命;S5、评估铆接结构的疲劳寿命。本发明通过一种依靠样件试验获取铆钉结构S‑N曲线及相关疲劳参数的疲劳试验流程及方法,使获取的S‑N曲线更加贴近实际;疲劳载荷包括常规的静疲劳载荷与道路载荷谱载荷,能全面反映出铆接结构的实际服役时的载荷条件。疲劳仿真流程能高效、准确的评估商用车辆铆接结构的服役寿命。

    电动车辆自适应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

    公开(公告)号:CN113022319A

    公开(公告)日:2021-06-25

    申请号:CN202110461770.6

    申请日:2021-04-27

    IPC分类号: B60L7/10 B60L15/20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车辆自适应能量回收控制方法及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基于VCU通过制动时车速和制动开度查表获取的初始制动需求转矩TBrk,又分别引入整车质量电制动补偿系数k1和坡度电制动补偿系数k2,通过公式TRegn=TBrk*k1*k2综合计算得出适合当前工况的制动能量回馈扭矩。本发明根据整车质量获得整车质量的电制动补偿系数;通过坡度信号采集装置获取当前坡度值,根据坡道坡度信号获得坡度的电制动补偿系数,通过计算的整车质量电制动补偿系数、坡度电制动补偿系数对不同载荷工况同车速和同制动踏板开度下的制动转矩值进行动态补偿,从而在不影响制动舒适性和制动距离的前提下,提高制动能量回收占比,减小机械制动磨损、增加续驶里程。

    一种中冷器及热管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2627967A

    公开(公告)日:2021-04-09

    申请号:CN202110024570.4

    申请日:2021-01-08

    IPC分类号: F02B29/04

    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冷器,包括热交换部、位于热交换部一侧用以与增压器相连通的进气口,以及位于热交换部另一侧用以与发动机进气岐管相连通的出气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部的内部被分隔为上部换热区和下部换热区,所述上部换热区的散热管两侧分别与进气口和出气口相贯通,所述下部换热区的每个散热管的入口处均对应配置有一个电磁阀,所述电磁阀以纵列的方式依序布设于下部换热区的进气道上,且分别与其相对应的散热管入口适配开闭,所述电磁阀的开启数量及开闭状态由发动机ECU控制。本发明实现了对电磁阀的开闭数量及开启状态的闭环调整,减少了中冷器的进气量和换热面积,保证了中冷器后排气温度。

    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051068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640413.0

    申请日:2022-06-08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电池热管理系统包括:通过冷却管路依次连接的水泵组件、电机组件、控制器和冷却组件,水泵组件驱动冷却液在冷却管路中流动,水泵组件与电池组件和冷却组件连接的冷却管路设置有第一电控电磁阀,电池组件通过冷却管路一端连接在冷却组件与电机组件之间,另一端通过第一电控电磁阀与水泵组件连接;控制方法包括:获取环境温度;判断环境温度是否小于预设环境温度;当环境温度小于预设环境温度时,控制第一电控电磁阀导通水泵组件与电池组件的连接,断开水泵组件与冷却组件的连接;通过上述方法,实现了低成本、低零部件使用、降低能耗的技术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