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纳米二氧化钛疏水改性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184902A

    公开(公告)日:2021-07-30

    申请号:CN202110554620.X

    申请日:2021-05-20

    Abstract: 一种纳米二氧化钛疏水改性的方法,它涉及一种疏水改性的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纳米二氧化钛疏水改性的方法成本高和制备过程复杂的问题。方法:将纳米二氧化钛分散到无水乙醇中,再加入硬脂酸,磁力搅拌,再超声分散,得到混合溶液;将混合溶液继续磁力搅拌,搅拌结束后在室温下静置分层,去除上清液,得到下层固液混合物;将下层固液混合物进行干燥,再研磨,得到疏水改性的纳米二氧化钛。本发明制备的疏水改性的纳米二氧化钛接触角测试显示其水接触角可达154.8°。本发明可获得一种疏水纳米二氧化钛。

    渗透结晶外加剂对于混凝土自愈合影响的观测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449018U

    公开(公告)日:2022-01-07

    申请号:CN202121602926.X

    申请日:2021-07-1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渗透结晶外加剂对于混凝土自愈合影响的观测装置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所述观测装置包括观测台,观测台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外挂板,外挂板的顶部活动连接有计算机,快拆机构包括若干个固定柱,若干个固定柱三个一组固定连接于一个底座外侧的观测台的顶部,固定柱的顶部均转动连接有转柱,转柱的内部开设有滑腔,滑腔的内部滑动连接有滑块,滑块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压块,滑腔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丝杆,丝杆与滑块之间转动连接。该渗透结晶外加剂对于混凝土自愈合影响的观测装置,具备对比实验清晰、观测方便,易于使用,装置耐用等优点,解决了现有技术实验效果差、对比度不高、难于维护的问题。

    一种用于渗透结晶外加剂对于混凝土自愈合的搅拌装置

    公开(公告)号:CN215969403U

    公开(公告)日:2022-03-08

    申请号:CN202121592133.4

    申请日:2021-07-13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渗透结晶外加剂对于混凝土自愈合的搅拌装置涉及混凝土搅拌机技术领域,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机外壳、上料口、搅拌机构和下料机构,所述搅拌机外壳右侧固定连接有上料口,所述搅拌机外壳顶部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搅拌机外壳下侧设置有下料机构;通过将混凝土从上料口处放入到搅拌机外壳内壁中,启动第二电机带动驱动杆上端的倾斜齿轮,使驱动杆带动搅拌叶同步转动,对进入到搅拌机外壳内壁中的混凝土进行搅拌,同时再启动第一电机带动第一螺纹杆转动,使插接在第一螺纹杆上端的活动板进行横向移动,带动伸缩杆向内侧压缩,使轴杆向下推动将第一密封箱向下带动,加深了搅拌叶的搅拌深度,使混凝土与外加剂能够充分均匀的搅拌。

    一种沥青路面用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3265193A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110555266.2

    申请日:2021-05-20

    Abstract: 一种沥青路面用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它涉及一种超疏水涂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超疏水表面制备工艺较复杂且成本较高的问题。方法:一种沥青路面用超疏水涂层由粘结层和功能层组成。所述的粘结层由水性聚氨酯和无水乙醇配置而成;所述的功能层由疏水改性纳米二氧化钛和无水乙醇配制而成;所述的疏水改性纳米二氧化钛由纳米二氧化钛、硬脂酸和无水乙醇配制而成。利用喷涂法将粘结层喷涂于沥青路面表面,在粘结层未固化之前在粘结层的表面喷涂功能层,固化后,得到沥青路面用超疏水涂层,其表面水接触角均值可达153.5°。本发明可获得一种沥青路面用超疏水涂层。

    一种沥青路面用水稻秸秆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1719313A

    公开(公告)日:2020-09-29

    申请号:CN202010660891.9

    申请日:2020-0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路面用水稻秸秆纤维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S1、去除水稻秸秆的根部与麦穗,并采用清水对秸秆进行清洗,去除其杂质与灰尘;S2、采用干燥箱对清洗后的水稻秸秆进行烘干,去除内部水份;S3、将干燥后的水稻秸秆切断后并进行粉碎操作,并且采用筛网对其进行筛选,去除体积较大的秸秆;S4、在粉碎后的秸秆中加入甲基硅酸钠和甲醇进行搅拌混合,使其混合均匀;S5、将混合完成后的产物采用去离子水进行清洗,且在清洗后加入清水对秸秆进行加热,使秸秆膨胀,本发明便于使得到的水稻秸秆纤维加入至沥青中进行混合,便于水稻秸秆纤维与沥青混合均匀,提高了沥青的粘合性,减少其开裂。

    全自动实时监控发泡性能的泡沫沥青发生装置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81781A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654212.5

    申请日:2024-05-24

    Abstract: 全自动实时监控发泡性能的泡沫沥青发生装置及制备方法,它涉及泡沫沥青制备领域。本发明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泡沫沥青制备与性能测试分离、发泡模式单一、性能测试不准的问题。本发明的恒温材料混合腔内部设置混合转子,原料供给组件下部与恒温材料混合腔上部连接,恒温材料混合腔下部与发泡组件上部连接,恒温发泡腔体设置在恒温材料混合腔下部,恒温发泡腔体内部设置上下同轴连接的恒温发泡转子和泡沫沥青搅拌转子,混合转子下端与恒温发泡转子上端同轴连接,泡沫沥青搅拌转子下端穿过恒温发泡腔体并与控制组件输出轴连接,发泡组件侧部设置性能监测组件。本发明用于全自动实时监控发泡性能及基于实时监控发泡性能的基质泡沫沥青制备。

    秸秆纤维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

    公开(公告)号:CN112321214A

    公开(公告)日:2021-02-05

    申请号:CN202011252576.9

    申请日:2020-11-11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秸秆纤维用于再生沥青混凝土路面,包括按质量百分比计算,其原料的含量及组成如下:沥青废料200~300份、秸秆纤维50~90份、环氧树脂100~120份、氢氧化铝阻燃剂10~20份、固化剂20~30份、二氧化钛10~20份、盐酸5~20份、软化油5~10份、氯化铵5~15份、氯化钙5~15份、抗氧化剂15~25份、乳化沥青20~30份、水泥10~20份、钛酸酯偶联剂20~60份。本发明通过对沥青废料的重新利用,节约了资源,同时在沥青废料中,加入秸秆纤维,由秸秆纤维与沥青的充分混合,提高了沥青路面的黏合性,从而减少其开裂。

    一种混杂复合蜂窝夹芯板

    公开(公告)号:CN212266857U

    公开(公告)日:2021-01-01

    申请号:CN202020536197.1

    申请日:2020-04-13

    Abstract: 一种混杂复合蜂窝夹芯板,涉及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蜂窝夹芯板空间贯通性差,采用的是单一基体材料,不能够更好的优化结构整体的承载能力和能量吸收性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混杂复合蜂窝夹芯板,其组成包括前面板、蜂窝隔层和后面板;前面板的下表面与蜂窝隔层的上表面贴合固定,蜂窝隔层的下表面与后面板的上表面贴合固定;蜂窝隔层的蜂窝壁在中心位置设置圆孔,且错位断开排放,前面板、蜂窝隔层的蜂窝壁和后面板均采用纤维金属层合板。

    一种冲击试验用具
    9.
    实用新型

    公开(公告)号:CN214472455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20383310.1

    申请日:2021-02-2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击试验用具,属于试验设备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冲击试验用具结构复杂、成本高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冲击试验用具,包括:底板、第一底撑、背板、标高管、承托板和重力球,底板的底部两侧布置有第一底撑以使底板悬空,试验材料固定放置在底板的上表面上,试验材料的正上方竖直布置有标高管,标高管通过背板与底板固定连接,标高管的侧壁上纵向均匀开有多个标高孔,按所需高度将承托板平稳插入到对应的标高孔内,重力球放置在承托板上。试验开始,将铁板抽出,球体沿标高管自由下落,落在试验材料上,布置在试验材料底部的传感器收集所受到冲击力的相关数据。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操作简单。

    一种防碰撞自适应复合薄壁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12612142U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20536187.8

    申请日:2020-04-13

    Abstract: 一种防碰撞自适应复合薄壁结构,涉及大型工业工程的安全技术领域。为解决现有的薄壁结构在防碰撞安全防护过程中存在初始屈服作用力较大、稳定性和可控性较差,不能够在不损失薄壁结构刚度和不添加附件装置的同时,满足降低初始屈服作用力和提高薄壁结构稳定性的要求,从而导致安全性较低的问题。多个复合薄壁结构单元首尾顺次连接,且连接后成长条形;所述的复合薄壁结构单元包括薄壁管和两个沙漏薄壁结构;沙漏薄壁结构为上下开口具有空腔的圆台状,一个沙漏薄壁结构的小端面与另一个沙漏薄壁结构的小端面固定连接,薄壁管的一端依次穿过一个沙漏薄壁结构的小端面和另一个沙漏薄壁结构的小端面。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型工业工程的安全技术领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