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96251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3
申请号:CN202410298910.6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秦皇岛优益创联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IPC: B60F1/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公铁运输车和公铁运输车轮铁转换方法,涉及公铁运输车领域,公铁运输车包括车架、升降机构和位置检测传感器。升降机构设置于公路轮轴的行驶轮和车架之间,用于调整行驶轮与车架的距离。多个位置检测传感器呈直线排列在车架用于靠近路面的一侧,且位置检测传感器所在的直线与车架的中心线平行,定义位置检测传感器中的一个为定位传感器,每个公路轮轴均单独可转动地设置在车架上,可以定位传感器为圆心转动。公铁运输车垂直上轨后以定位传感器为圆心转动,直至各个位置检测传感器同时检测到轨道信号时停止,然后整车横移至车辆中心线与轨道中心线对齐,再提升公路轮轴使铁路轮轴落轨,完成轮铁转换。
-
公开(公告)号:CN221937957U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20507072.4
申请日:2024-03-15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秦皇岛优益创联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IPC: B60F1/0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公铁运输车,涉及公铁两用车技术领域,包括车架,车架上可转动地设置有铁路轮轴和公路轮轴,该公铁运输车还包括用于调节公路轮轴升降的升降机构,通过升降机构可调整公路轮轴与车架的相对距离,实现公铁运输车在公路运行模式和铁路运行模式的切换。升降机构设置于公路轮轴上,通过升降机构调节公路轮轴的高度来进行轮铁转换,布置方便,且可以根据需要增加升降机构的数量,提高公铁运输车的可靠性和承载能力,铁路轮轴只具有转向和支撑功能,结构紧凑,能保证公铁运输车铁路运行时的重心高度较低,提高公铁运输车铁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并提高整车的铁路承载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220147099U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21401114.8
申请日:2023-06-02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秦皇岛优益创联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公铁两用车包括车架、公路行驶系统和铁路行驶系统、升降机构和旋转机构。公路行驶系统和铁路行驶系统均设置于车架上,以分别进行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升降机构可对公路行驶系统和铁路行驶系统的相对高度进行调整,以使处于较低高度位置的行驶系统可以进行行驶,进而完成行驶系统的切换。旋转机构用于使车架扭转,从而实现公铁两用车的上下铁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公铁两用车可在有限的空间内在公路与铁路之间快速转换,公铁转换效率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219821404U
公开(公告)日:2023-10-13
申请号:CN202321369715.5
申请日:2023-05-3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秦皇岛优益创联特种车辆制造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公铁运输车一体化制动控制系统和公铁运输车包括公路制动系统、铁路制动设备和铁路制动控制组件。公路制动系统用于实现公路运输系统的制动,包括气源和与气源连接的公路制动气路。铁路制动设备用于执行对铁路运输系统的制动动作,铁路制动控制组件连接于气源和铁路制动设备之间,铁路制动控制组件可控制铁路制动设备和气源通断状态的切换。在铁路制动设备与气源截止时,铁路制动设备执行制动动作,铁路运输系统处于制动模式;铁路制动设备与气源连通时,铁路制动设备解除制动动作,铁路运输系统解除制动模式。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公铁运输车一体化制动控制系统在公铁运输车的上轨过程中,铁路制动设备可配合公路制动系统实现制动。
-
公开(公告)号:CN114241843B
公开(公告)日:2023-07-18
申请号:CN202111571265.3
申请日:2021-12-2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IPC: G09B9/00
Abstract: 一种用于两栖装备训练的战损操作模拟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步骤A,根据受训装备提供一个训练模拟器平台,使参训人员分别使用单只手和单只脚按照通常浮渡和沖滩操作要求进行操作,记录参训人员操作时的四肢活动范围,步骤B,提供一个限位装置,步骤C,当需要进行模拟参训人员肢体受伤的训练科目时,提前5‑8秒通知参训人员需要被限制位置的肢体,之后将参训人员的特定肢体固定限位,这样就可以进行假定参训人员特定肢体受伤状态的训练科目练习。本发明所提供的用于两栖装备训练的战损操作模拟方法,能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通过限制操控人员肢体来进行模拟操控人员受伤情况下的操控动作的训练。
-
公开(公告)号:CN113251217A
公开(公告)日:2021-08-13
申请号:CN202110616429.3
申请日:2021-06-02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沈阳橡胶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F16L11/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输油软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强型输油软管以及一种输油系统。输油软管包括:管体和增强层,增强层包覆在部分管体上,且增强层从管体处于两个端部之间的部分,延伸包覆到管体的其中一个端部;其中,沿管体由内到外的方向,增强层包括依次设置的钢丝缠绕铠装层、第三帘布层和外胶层。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高海况下普通输油软管与固定设备连接端不能满足抗拉、抗扭等要求,极易产生破损甚至管体断裂的问题,无法保证输油过程正常进行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823140A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11102576.5
申请日:2021-09-2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Abstract: 一种两栖装备通用模拟驾驶装置,其包括顺序连接的由树脂材料制成的面板、轴承板和功能板,所述轴承板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功能板设置有通过两个连通槽连通的从动槽和主动槽,所述从动槽内进一步设置有限位盲孔,所述主动槽内可拆卸有电磁铁,所述从动槽和主动槽之间放置有可活动的限速件,所述限速件由相互连接的金属门型部和硬质橡胶条组成,所述轴承板和所述功能板之间设置有长度不超过10cm的传动轴,模拟驾驶盘穿过所述面板与所述传动轴可拆卸连接,当所述传动轴装配到位时,所述硬质橡胶条环绕所述传动轴,所述金属门型部设置在所述主动槽内。本发明所提供的两栖装备通用模拟驾驶装置,集成度高,重量载荷轻,便于维护保养。
-
公开(公告)号:CN112297732A
公开(公告)日:2021-02-02
申请号:CN202011247647.6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IPC: B60F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两栖车辆技术领域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所述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的车体支撑主体(1)上设置布置间隙(3),燃油箱(4)位于布置间隙(3)内,燃油箱(4)的燃油箱板件(5)与车体支撑主体(1)固定连接,燃油箱板件(5)的燃油箱前部板件(6)与布置间隙(3)前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布置间隙(3)前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燃油箱板件(5)的燃油箱后部板件(8)与布置间隙(3)后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本发明所述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避免了传统燃油箱悬挂式连接的麻烦,提高了两栖车的通过性,降低了整车的重量,有利于两栖车的整车轻量化,降低整车高度,有利于保证两栖车的稳定性,提高使用中可靠性和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3858902B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111334585.7
申请日:2021-11-11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IPC: B60F3/00
Abstract: 防浪板装置、控制方法及其水陆两栖车,包括防浪板总成、连杆、推杆、第一支座、电动推杆、拉杆、第二支座和传动轴;第一支座和第二支座与车体甲板焊接为一体;防浪板总成下方的支座与第一支座铰接在一起,防浪板总成左右两侧的附座与连杆的一端铰接在一起,连杆的另一端与推杆一端铰接;转动轴横贯车首,从车体左、右侧甲板轴孔处伸出,推杆另一端与传动轴伸出车外两端铰接;拉杆的一端与传动轴栓接在一起;电动推杆伸出端与拉杆的另一端铰接,电动推杆的固定端与第二支座铰接。当水陆两栖车辆在水上航行时,防浪板推开车体前部的水浪,同时可减小水流的阻力,并提供一定的浮力,防止车首扎入水中,使水陆两栖车辆保持正确的航行姿态。
-
公开(公告)号:CN112297732B
公开(公告)日:2022-04-19
申请号:CN202011247647.6
申请日:2020-11-10
Applicant: 中国人民解放军92228部队 , 芜湖造船厂有限公司
IPC: B60F3/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两栖车辆技术领域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所述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的车体支撑主体(1)上设置布置间隙(3),燃油箱(4)位于布置间隙(3)内,燃油箱(4)的燃油箱板件(5)与车体支撑主体(1)固定连接,燃油箱板件(5)的燃油箱前部板件(6)与布置间隙(3)前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布置间隙(3)前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燃油箱板件(5)的燃油箱后部板件(8)与布置间隙(3)后部板件内壁固定连接,本发明所述的两栖车辆车体结构,避免了传统燃油箱悬挂式连接的麻烦,提高了两栖车的通过性,降低了整车的重量,有利于两栖车的整车轻量化,降低整车高度,有利于保证两栖车的稳定性,提高使用中可靠性和安全性。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