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854900B
公开(公告)日:2025-02-07
申请号:CN202411296408.8
申请日:2024-09-18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地下工程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感知隔离桩及其扰动智能监测方法,自感知隔离桩包括钢筋笼、FRP筋单元、传感器阵列单元以及导管;所述传感器阵列单元包括设置在纵向FRP筋内的多个纵向预应力传感器以及设置在环形FRP筋内的多个横向预应力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将传感器阵列单元设置在进单元内,感知隔离桩所受盾构施工引起的侧向以及正向压力等扰动,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或光信号进行传输和分析,在监测到的数据阈值超过设定预警阈值内时,发出警示的同时可便于及时调整盾构参数,避免工程事故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8730044B
公开(公告)日:2024-11-05
申请号:CN202411180422.1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全断面动态诊断检测装置及其方法,检测装置包括车载机构、断面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孔洞识别机构、第一存储模块以及第二存储模块,车载机构提供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并沿隧道内部进行行驶,断面检测单元设于车载机构上,并跟随车载机构的同步移动对隧道进行全断面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一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普通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二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重点检测,本发明可在进过孔洞处时停止断面检测,防止错误数据对整体检测结果的误导和混淆,提高检测精度,并且可对通过针对性地对孔洞两侧进行重点检测,更有效地发现孔洞周围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462221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917294.8
申请日:2024-07-10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盾构管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具有自感知性能的隧道盾构管片及其渗水智能预警方法。隧道盾构管片包括管片本体;若干疏水自感知FRP筋;若干环向预应力FRP筋和纵向预应力FRP筋;若干遇水膨胀FRP筋;光纤传感器阵列;MEMS应变传感器;无线传输模块,无线传输模块与疏水自感知FRP筋、光纤传感器阵列和MEMS应变传感器连接,用于传输监测数据;高分子防水涂层。本发明的智能管片及配套方法技术路线清晰、创新点突出,攻克了现有隧道渗水监测预警的多个技术难题,在传感感知、数据分析、溯源诊断等环节实现了系统性创新突破。
-
公开(公告)号:CN120009401A
公开(公告)日:2025-05-16
申请号:CN202510473218.7
申请日:2025-04-16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IPC: G01N29/04 , G01N29/265 , G01N29/2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检测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钢结构建筑健康无损检测装置及方法,包括无损检测机构、固定机构和移动机构;所述无损检测机构包括握持板,所述握持板的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固定座内活动设置有传动轮,所述传动轮顶部的传动绳上固定设置有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前端设置有超声波探头,所述传动轮的输入端设置有马达一;所述移动机构包括设置于夹持块前端的活动座,所述活动座上设置有马达二,所述马达二的输出端设置有滚轮一;本发明通过丝杆夹持定位加双滚轮垂直移动结构,实现装置在钢柱上的快速固定与自动升降;通过压力检测板实时反馈加电动推杆姿态矫正,确保超声波探头始终垂直对准焊缝。
-
公开(公告)号:CN119722487A
公开(公告)日:2025-03-28
申请号:CN202411870558.5
申请日:2024-12-18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矿物数据采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微镜下矿物图像的采集和标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数据采集,使用正交偏光镜以及单偏光镜采集岩石薄片的图像;2)数据处理,将标注后的正交偏光镜以及单偏光镜采集图进行融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将原有同一视域同一角度下单偏光图像的标注信息与正交偏光图像标注信息进行叠加,生成一组新的标注信息,将这组标注信息应用于融合图像,则完成了对融合图像的所有标注。
-
公开(公告)号:CN118997785B
公开(公告)日:2025-01-21
申请号:CN202411495871.5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围岩隧道支护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用于软弱围岩隧道的支护结构及使用方法,包括下支护板和上支护板,还包括有:多组转动打孔机构和安装板,用于对隧道内壁进行打孔安装支护,所述转动打孔机构位于安装板上;支护抑尘机构,用于对下支护板和上支护板进行固定安装,并对打孔时产生的扬尘进行抑制,所述支护抑尘机构位于转动打孔机构上;本发明通过转动打孔机构的作用,依据锚杆与锥形杆的转动作用,就不需工作人员对隧道内壁打孔完成后,将锚杆安装在隧道内壁,对其内壁进行支撑防护,使得打孔与安装操作同时进行,相应地减少了工作人员对隧道内壁进行支护的操作步骤,从而提升了工作人员对隧道进行支护的工作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730044A
公开(公告)日:2024-10-01
申请号:CN202411180422.1
申请日:2024-08-27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隧道工程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全断面动态诊断检测装置及其方法,检测装置包括车载机构、断面检测单元、控制单元、孔洞识别机构、第一存储模块以及第二存储模块,车载机构提供第一速度和第二速度,并沿隧道内部进行行驶,断面检测单元设于车载机构上,并跟随车载机构的同步移动对隧道进行全断面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一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普通检测,当车载机构通过第二速度行驶时,断面检测单元进行重点检测,本发明可在进过孔洞处时停止断面检测,防止错误数据对整体检测结果的误导和混淆,提高检测精度,并且可对通过针对性地对孔洞两侧进行重点检测,更有效地发现孔洞周围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373121A
公开(公告)日:2025-01-28
申请号:CN202411943436.4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丝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施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设计阶段;2)支护工程施工阶段;支护桩位置与后期市政顶管通道位置重合处使用玻璃纤维筋支护桩施工;3)环路主体施工阶段;在环路主体结构内预留结构空腔以便市政顶管后期穿越;4)市政顶管施工阶段,顶管施工至支护桩位置时破除玻璃纤维筋支护桩后继续施工。本发明通过合理规划市政管线与城市地下空间环路位置,通过减小基坑开挖深度降低全过程施工安全风险;同时也减小了土方开挖、外运、回填的工程量,同步降低工程造价。
-
公开(公告)号:CN119942539A
公开(公告)日:2025-05-06
申请号:CN202510027465.4
申请日:2025-01-08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辉长岩‑闪长岩类矿物识别方法及系统。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采集图像数据,生成数据集;步骤2:训练和优化识别模型;步骤3:利用识别模型对辉长岩‑闪长岩进行识别命名。本申请对数据采集方案进行了改进。为了满足辉长岩‑闪长岩2倍镜下图像进行整图识别的需求,采集正交偏光镜和单偏光镜下两种图像,丰富采集数据信息。通过图像融合,将正交偏光镜下矿物特征和单偏光镜下矿物特征进行融合,形成矿物图像的新特征,使一些原本容易混淆的矿物更容易被模型识别。为了减少消光对于矿物识别的影响,采集了相同视域不同角度的图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整图识别的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9859040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510047645.9
申请日:2025-01-13
Applicant: 中国建筑第六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中建六局交通建设有限公司
IPC: C04B28/04 , C04B28/06 , C04B22/06 , C04B24/28 , C04B14/38 , C04B14/48 , C04B18/08 , C04B18/04 , C04B111/23 , C04B111/20 , C04B111/27 , C04B111/9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建筑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感知性能预拌流态固化土浆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组分:胶凝材料100‑150份;细骨料200‑220份;工业废渣20‑30份;碱性激发剂5‑10份;改性环氧树脂0.5‑1.2份;水70‑90份;导电纤维1‑3份;减水剂0.5‑1份;速凝剂2‑4份。通过纳米氧化锌改性环氧树脂、导电纤维和工业废渣的协同作用,实现了自感知、高强度、高流动性和高耐久性的完美结合。纳米氧化锌作为晶种促进了C‑S‑H凝胶的有序生长,改善了环氧树脂与水泥基体的界面结合,形成了更致密、更稳定的微观结构;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材料表现出一定的自修复能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