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293703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1911102126.9
申请日:2019-11-12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
Inventor: 范士雄 , 刘幸蔚 , 魏智慧 , 冯长有 , 刘瑞叶 , 王松岩 , 皮俊波 , 王晶 , 于继来 , 李立新 , 於益军 , 卫泽晨 , 王伟 , 韩巍 , 陈晓刚 , 毛航银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基于时序强化学习的电网无功电压调控方法和系统,包括:获取待调控节点的电压幅值和投入电容器数量;根据投入电容器数量从预先建立的智能体群组中选择智能体;对选择出的智能体,按照为智能体预先建立的Q表、电压幅值和当前时序已投入电容器的状态,通过对电容器动作,实现对电网无功电压进行调控。本发明中各智能体对电网状态的感知包括电压幅值和电容器投入数量,并以“电容器投入数量”判断选取群组中相应的智能体,该智能体再根据电压幅值对电容器动作调控电网无功电压,本发明所提方法弥补了现有研究在负荷变动和无功补偿设备资源有限双因素影响下无功电压调控方法失效的缺陷,可以较好改善负荷中心节点的电压状况。
-
公开(公告)号:CN117474270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311501128.1
申请日:2023-11-10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Q50/40 , G06F30/27 , H02J3/00 , G06F111/04 , G06F113/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BP的电动公交车激励‑响应特性精准量化方法,属于电力负荷调控领域。对电动公交车充电及运行信息采集,构建电动公交车充放电运行约束模型,运行约束主要由电动公交车当前剩余SOC和剩余发车时间决定,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动公交车充放电损耗模型,对采集的电动公交车充电信息和运行信息进行训练,对构建的充放电损耗模型中的系数进行整定;提出基于BP神经网络的电动公交车激励‑响应特性模型,结合电动公交车充放电运行约束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充放电损耗模型,可量化获得精准的电动公交车激励‑响应特性。本发明提升了电动公交车激励‑响应特性的准确度,为电动公交车参与电网调控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3541135B
公开(公告)日:2022-09-02
申请号:CN202110838650.3
申请日:2021-07-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以暂态频率跌落基准轨迹为统一尺度的广义惯性测度方法,于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暂态频率跌落基准轨迹的生成;步骤二、以暂态频率跌落基准轨迹为参照的广义惯性度量;步骤三、以暂态频率跌落基准轨迹为标准的新能源电源临界渗透率的测算。本发明可针对系统中多种功率不平衡扰动事件、源‑网‑荷‑储设备和控制措施相继动作与联合作用效应的综合影响,定量描述广义惯性的时空分布情况,从而实现对新型复杂电力系统广义惯性的、具有高泛化能力的评估,可为系统规划和运行过程提供频率稳定分析与控制等方面的可靠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08427856B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1810297818.2
申请日:2018-04-04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网福建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0 , G06Q10/06 , G06Q50/06 , G06F113/04 , G06F119/02 , G06F111/0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一种配电网10千伏杆塔故障概率曲线拟合方法。本发明借助历史台风真实的灾损数据及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通过计算故障概率曲线中不同K值所对应的拟合指标Fappro得到最优K值,进而拟合出与实际灾损结果相匹配的最优配电网10千伏杆塔的故障概率曲线。本发明能简单快速有效拟合出适用于强台风环境下的配电线路故障概率曲线,可应用于强台风环境下配电网中配电杆塔的安全风险评估。
-
公开(公告)号:CN110348637A
公开(公告)日:2019-10-18
申请号:CN201910631937.1
申请日:2019-07-12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考虑场-网因素的风电爬坡事件预警方法,其所述方法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定义净风功率的概念,综合考虑场-网两侧的功率变化情况。选用净风功率的变化值对爬坡事件进行定义,得到了基于净风功率的变化值的时间序列。同时根据电网频率变化的允许值来选定阈值。根据阈值来对爬坡事件进行识别和分类,用支持向量机建立预测模型,从而实现对风电爬坡事件的预测。该方法利用净风功率曲线对风电爬坡事件进行定义并基于电网频率变化的允许值来设定阈值,进而实现对风电爬坡事件的有效识别和预警。
-
公开(公告)号:CN104751251B
公开(公告)日:2018-07-03
申请号:CN201510184475.5
申请日:2015-04-1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南京南瑞集团公司 , 江苏省电力公司 , 国家电网公司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A40/298
Abstract: 极端高温与森林火灾联合作用条件下电网停运概率预测方法,本发明涉及电网停运概率预测方法。本发明是解决现有方法因不能计算极端天气条件下导线温度等参数而导致不能算出线路故障概率的问题,而提供极端高温与森林火灾联合作用条件下电网停运概率计算方法。一、计算绝缘击穿引起的导线短路故障概率P(electicbreakdown|fire);二、计算由极端高温与森林火灾联合作用条件下导致的导线高温引起的故障概率P(HighTemp|fire)×P(fault|HighTemp);三、计算极端高温与森林火灾联合作用条件下电网停运概率。本发明应用于电力系统领域。
-
公开(公告)号:CN105870922B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610317965.2
申请日:2016-05-1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引导私家电动车分群错时响应的低谷电价调控方法,步骤包括利用区域电网冬季的风电出力信息、负荷信息,结合统调机组最小技术出力,统计冬季工作日与周末的弃风功率信息;利用出行链信息随机模拟PEV的出行与充电行为,统计PEV的自然充电特征信息与集群充电负荷信息;利用弃风功率信息与PEV自然充电特征信息调配PEV集群的低谷电价生效时间区间;将低谷电价生效时间方案调配到不同配电区域的充电桩电能表;确定PEV低谷充电电价。本发明技术实施难度和成本均较低;有助于PEV集群充电负荷与低谷期过剩风电的平稳互补协同,提高风电消纳率和PEV绿色化的″以电代油″率;可提高清洁电源、智能电网、绿色负荷系统的综合能效。
-
公开(公告)号:CN103618340B
公开(公告)日:2015-06-17
申请号:CN201310616903.8
申请日:2013-11-27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IPC: H02J3/46
Abstract: 应对陡坡事件的备用优化决策方法,涉及一种应对陡坡事件RRE的不同时间级备用决策方法。所述方法为:一、将时间级进行划分;二、定义系统运行机组;三、提出各调度级机组协调策略;四、提供不同类型机组逐级协调控制的执行机制;五、确定系统备用贡献SRC不同时段备用状态的决策机制;六、建立Non-AGC机组协调优化模型和BLO-AGC机组协调优化模型,并进行优化求解。本发明从时空分层协调角度出发,提出了在不同的时间级,对电网供应侧不同类型机组的运作机制进行逐级优化协调,实施陡坡事件的备用优化决策,使每一波陡坡冲击所耗用的备用,能够得到及时而充分的增补和补充,挖掘系统备用贡献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19543242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411685619.0
申请日:2024-11-23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一种考虑新能源消纳与减碳排放的重力储能容量配置方法,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确定运行区域,采集环境数据,选择时间周期构建新能源出力数据模型拟合出力数据,对负荷用电数据通过改进的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得到典型日数据,对用电来源进行分类,构建碳排放收益成本模型与碳排放强度指标,确定重力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数学模型,采用霜冰算法进行求解,得到重力储能系统的容量配置结果。考虑重力储能系统建设成本经济性与新能源消纳收益成本最优的条件下,通过对运行区域风光储联合运行模拟,结合k‑means和霜冰算法进行优化,能够获得可靠的重力储能系统容量配置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846338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565909.5
申请日:2024-05-09
Applicant: 哈尔滨工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长周期模块化高热密固体蓄热电池及其能量转换模型,属于电力系统领域。所述电热交换装置为高热密介质存储热量提供热功率,所述高热密介质用于存储电热交换装置产生的热能;所述热电转换装置将存储于高热密介质中的热能转换为电能,所述绝热保温层用于隔绝高热密介质与外界空气间的热量传递。本发明基于LSTM算法,分别提出了基于LSTM的电‑热转换效率模型、电‑热转换效率模型,分别用于提升电‑热转换效率、热‑电转换效率计算的准确性。本发明具有制作难度小、成本低的优点,可根据不同场景(新能源容量差异、区域负荷差异、供热需求差异等)需求进行模块化组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