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空心包体岩芯获取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17493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34039.3

    申请日:2023-04-21

    IPC分类号: E21B25/02 E21B25/10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含空心包体岩芯获取装置及方法,含空心包体岩芯获取装置包括取芯筒、夹持机构和钻头,取芯筒具有同轴设置的第一直筒段和第二直筒段;所述夹持机构设于所述取芯筒内,用于夹持含空心包体的岩芯;其中,所述夹持机构具有连接端和夹持端,所述连接端位于第二直筒段的第一端外侧,用于与钻杆连接;所述夹持端能够由第二直筒段的第二端向所述第一直筒段的内部伸出并张开,以夹住含空心包体的岩芯;所述钻头同轴设于所述第一直筒段的前端,被配置为钻取岩芯。本申请实现了含空心包体岩芯的快速获取,获取成功率高。

    基于孔内冲击和钻孔应力分布的冲击危险区域识别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498383A

    公开(公告)日:2023-07-28

    申请号:CN202310475724.0

    申请日:2023-04-2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孔内冲击和钻孔应力分布的冲击危险区域识别方法,属于煤矿安全开采工程技术领域。根据大直径钻孔施工过程中反演获得的钻孔应力生成待评估区域应力分布云图,然后将待评估区域离散化,并对离散块段进行应力属性赋值;获得包含孔内冲击的离散块段集合;对待评估区域离散块段进行聚类,计算各子类的孔内冲击覆盖率;计算满足设定的孔内冲击覆盖率的聚类有效块段数,选取包含块段数最少的聚类的有效块段集合为最终预测的冲击块段。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预测的孔内冲击块段集合包含的块段标注在待评估区域应力分布云图上。其步骤简单,便于量化,可为后期冲击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

    一种吸能注浆与大直径卸压孔组合的煤巷冲击矿压防治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929307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310120084.1

    申请日:2023-02-15

    IPC分类号: E21C41/18 E21C37/12 E21B33/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吸能注浆与大直径卸压孔组合的煤巷冲击矿压防治方法,涉及深部煤矿动力灾害防控领域。在降低巷道围岩应力峰值和高应力范围的同时,对煤体加固,防止大直径卸压孔在煤层巷道两帮卸压过度。另外,依靠大直径卸压孔与吸能注浆材料大变形为煤体变形释能提供更大的补偿空间,减少冲击矿压等动力灾害在深部煤炭开采时带来的威胁。包括如下步骤:S1、钻取水压致裂导孔;S2、水压致裂;S3、压裂区注浆加固;S4、钻取大直径卸压孔。“卸压‑加固‑卸压”的施工顺序,避免了在破碎煤层中直接钻取大直径卸压孔带来的卸压过度和破坏支护结构完整性的问题,从卸压与加固两个方向降低了冲击矿压发生的风险。

    一种定向切缝压裂顶板大巷防冲护巷方法及安全采矿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51103B

    公开(公告)日:2022-05-31

    申请号:CN202210188946.X

    申请日:2022-03-01

    IPC分类号: E21D9/10 E21C41/18 E21F17/00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定向切缝压裂顶板大巷防冲护巷方法及安全采矿方法,其中,所述防冲护巷方法包括:步骤一:确定大巷致裂范围、待致裂的岩层层位;步骤二:确定致裂钻孔的施工仰角与施工长度;在大巷致裂范围内施工顶板致裂钻孔,致裂钻孔包括第一致裂孔和第二致裂孔;步骤三:对第一致裂孔和第二致裂孔进行定向割缝及高压水力致裂。安全采矿方法采用定向切缝压裂顶板大巷防冲护巷方法。本申请采用长、短致裂孔结合的布置方式,对大巷顶板围岩进行定向致裂,在大巷周边形成双层保护带,有效阻断顶板运动及采动支承压力对大巷的影响,从根本上消除大巷冲击危险源,实现防冲与护巷的双重目的。

    一种煤岩样真三轴竖向动静加载试验机

    公开(公告)号:CN106840892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710164128.5

    申请日:2017-03-20

    IPC分类号: G01N3/10 G01N3/307 G01N3/06

    摘要: 发明涉及一种煤岩样真三轴竖向动静加卸载试验机,适用于再现地下矿井开采过程中冲击矿压、岩爆等煤岩动力灾害现象。试验系统由三轴加载系统、测量控制系统、动力加载系统组成。X、Y轴分别设有四柱和两柱单活塞缸的双高频响伺服缸,并安装在可由升降伺服机构沿Z轴方向驱动的同一水平平台上,其中Y轴一方向设有卸载缸,实现一面应力快速卸载,Z轴设有四柱中空式双活塞杆单伺服缸,并配置回弹式位移传感器,测量数据反馈于升降伺服机构,保证水平X、Y轴加载中心始终交于一点且中心点不变。高速伺服缸安装在Z轴上,提供动力加载源。试验机可模拟煤岩试样的真三轴静态加载状态、Z轴冲击动力加载状态、Y轴固定速率或快速应力卸载状态。

    两向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的巷道模型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9484B

    公开(公告)日:2019-04-12

    申请号:CN201611051683.9

    申请日:2016-11-24

    IPC分类号: G01N3/10

    摘要: 一种两向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的巷道模型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它利用升降内框架、外框架上部压板、巷道模型顶部砧板和升降内框架上的随动液压缸,对模型加载箱内的巷道模型施加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载荷,通过冲击锤机构对巷道模型顶部施加冲击载荷,模拟“原岩应力加载‑采动应力加载”、“原岩应力加载‑采动应力加载‑顶板破断动载”等应力路径。本发明能够进行不同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路径、不同顶‑煤‑底结构及其力学属性、不同支护方式和参数等条件下的实验,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控性好。

    两向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的巷道模型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6769484A

    公开(公告)日:2017-05-31

    申请号:CN201611051683.9

    申请日:2016-11-24

    IPC分类号: G01N3/10

    CPC分类号: G01N3/10 G01N2203/0019

    摘要: 一种两向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的巷道模型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它利用升降内框架、外框架上部压板、巷道模型顶部砧板和升降内框架上的随动液压缸,对模型加载箱内的巷道模型施加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的载荷,通过冲击锤机构对巷道模型顶部施加冲击载荷,模拟“原岩应力加载‑采动应力加载”、“原岩应力加载‑采动应力加载‑顶板破断动载”等应力路径。本发明能够进行不同静态及冲击动态加载路径、不同顶‑煤‑底结构及其力学属性、不同支护方式和参数等条件下的实验,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控性好。

    一种冲击矿压的综合指数评估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3362551A

    公开(公告)日:2013-10-23

    申请号:CN201310309908.6

    申请日:2013-07-23

    IPC分类号: E21F17/0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冲击矿压的综合指数评估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评估开采区域的地质类和采矿类因素对冲击矿压发生影响的权重,分别计算得出两者的危险指数,并取其中的最大值作为最终的冲击矿压危险综合指数,依此确定开采区域的冲击矿压危险等级、状态和防治对策。本发明提供的冲击矿压的综合指数评估方法,是一种简单、易操作且使用的提前评估预测方法,只需通过分析开采区域的地质类因素和开采类因素便可确定其冲击矿压危险水平和等级,再根据预定的防治对策,可以提前做好冲击矿压的相关监测和防治准备,提升矿井生产的安全水平。

    一种采动应力监测装置及方法
    9.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365446A

    公开(公告)日:2024-01-09

    申请号:CN202311476132.7

    申请日:2023-11-08

    IPC分类号: E21B47/007 E21B47/00

    摘要: 本申请涉及煤岩体地应力监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动应力监测装置及方法。其中,所述监测装置包括应力计、防护套和进料管,防护套具有安装槽和有容纳空间;进料管连接在所述防护套上,并且与所述容纳空间连通。通过将应力计放置于防护套内,将所述防护套与所述应力计贴紧,将所述防护套置于钻孔底部,将成型液通过输送管道连接进料管输入所述防护套的容纳空间中,通过泵将成型液泵送进入所述防护套的容纳空间,通过鼓风机对钻孔送风,使得成型液凝结成固态,进而能够使得防护套对应力计进行有效防护。

    一种采动围岩体应力和地震波监测设备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557071A

    公开(公告)日:2023-08-08

    申请号:CN202310531249.4

    申请日:2023-05-12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采动围岩体应力和地震波监测设备及方法,其中,监测设备包括外壳、内壳和承载块,外壳具有第一腔室和第一壳底,外壳的侧壁上设有与第一腔室连通的出液孔;内壳具有第二腔室和第二壳底;内壳同轴设于第一腔室内;承载块设于内壳内,承载块上设有光纤光栅、陀螺仪和检波器;其中,第二壳底的外表面与第一壳底的内表面之间具有储液空间,储液空间用于储存液态环氧树脂;内壳能够在第一腔室内向第一壳底的方向移动,以压缩储液空间并使储液空间内的液态环氧树脂从出液孔流出,以将外壳与钻孔孔壁粘结固定。本申请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减少了环氧树脂的使用量,还能够实现监测部件的回收再利用,降低了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