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50843B

    公开(公告)日:2024-12-20

    申请号:CN202210499873.6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电池背面结构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在晶硅衬底上的隧穿层、氧化硅层、硼掺杂多晶硅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和钝化层,所述钝化层具有露出所述磷掺杂硅薄膜层的开孔,所述钝化层的开孔部位设有镍合金层,所述镍合金层的表面设有铝电极层。该电池背面结构在硼掺杂多晶硅之上沉积一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在磷掺杂硅薄膜层表面沉积一层可以阻挡铝并提供良好接触的镍合金层,镍在晶体硅体内的扩散和沉积速率较小,且镍大部分会形成较大的颗粒沉积在磷掺杂硅薄膜表面的表面,不会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镍合金层十分致密,可以有效阻挡铝的穿透,从而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钝化性能。

    一种叠层固态掺杂源结构及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1305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16

    申请号:CN202310013883.9

    申请日:2023-01-05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叠层固态掺杂源结构及太阳能电池制备方法,叠层固态掺杂源结构包括层叠设在的正面掺杂源非晶硅层、正面介质层、晶硅衬底、背面介质层和背面掺杂源非晶硅层。本发明以一种创新的材料体系作为正面源,即利用介质层和掺杂源非晶硅层的叠层结构作为扩散源,可以调节发射极扩散所需的退火温度,尤其是降低硼扩散温度,还可以避免层错缺陷的产生,提升钝化效果;背面采用介质层和微量氮(或碳、氧)掺杂的非晶硅层作为TOPCon结构,可以调节制备温度,相应提高n型TOPCon退火温度,与正面扩散温度相匹配;由此实现通过一步高温退火同时制备发射极和TOPCon结构,减少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步骤。

    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5050843A

    公开(公告)日:2022-09-13

    申请号:CN202210499873.6

    申请日:2022-05-0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背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电池背面结构包括依次叠加设置在晶硅衬底上的隧穿层、氧化硅层、硼掺杂多晶硅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和钝化层,所述钝化层具有露出所述磷掺杂硅薄膜层的开孔,所述钝化层的开孔部位设有镍合金层,所述镍合金层的表面设有铝电极层。该电池背面结构在硼掺杂多晶硅之上沉积一层磷掺杂硅薄膜层,在磷掺杂硅薄膜层表面沉积一层可以阻挡铝并提供良好接触的镍合金层,镍在晶体硅体内的扩散和沉积速率较小,且镍大部分会形成较大的颗粒沉积在磷掺杂硅薄膜表面的表面,不会对电池性能造成影响,镍合金层十分致密,可以有效阻挡铝的穿透,从而保证电池具有良好的钝化性能。

    一种多层掺杂源结构、高质量发射极及其可控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913156A

    公开(公告)日:2024-04-19

    申请号:CN202410011408.2

    申请日:2024-01-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层掺杂源结构、高质量发射极及其可控制备方法,多层掺杂源结构包括层叠设置在晶硅衬底正面的介质层、氮硅化物层和掺杂源层,所述介质层为氧化硅薄膜或氮氧化硅薄膜,所述掺杂源层为功能元素掺杂的掺硼非晶硅或功能元素掺杂的掺磷非晶硅,所述掺杂源层掺杂的功能元素为碳和/或氮。本发明以介质层、氮硅化物和功能元素掺杂的掺硼/磷非晶硅组成掺杂源结构,该多层掺杂源结构兼顾强激光吸收能力和高硼或磷掺杂浓度,有利于降低激光选择性发射极技术所需的激光功率和光照时间,同时这种多层掺杂源结构有利于降低表面硼浓度,减少缺陷,提升发射极钝化效果,从而能促进电池效率的提升。

    一种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金属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059680A

    公开(公告)日:2023-11-14

    申请号:CN202310987860.8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其金属化方法,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包括晶硅衬底,所述晶硅衬底的正面依次设置有第一本征非晶硅层、第一掺杂非晶硅/微晶硅层、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第一过渡金属层和第一栅线电极,所述晶硅衬底的背面依次设置有第二本征非晶硅层、第二掺杂非晶硅/微晶硅层、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第二过渡金属层和第二栅线电极。本发明的硅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在金属栅线电极与透明导电氧化物之间设置了一层过渡金属层,增加了TCO与金属栅线之间的粘附力,有利于获得均匀致密无孔洞的种子层,同时有效得降低了金属与TCO的接触电阻,有利于提高电池效率。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