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灰岩区域人造储层地热联合太阳能存取热供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212864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210625962.0

    申请日:2022-06-02

    IPC分类号: F24D11/02 F24S20/40 F24T10/2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热联合太阳能存取热供暖系统,涉及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领域,其包括:人造储层系统以及太阳能和供暖系统,人造储层系统包括人造储层、致密盖层、第一地热井和第二地热井,致密盖层覆盖在人造储层上,第一地热井和第二地热井穿过致密盖层与人造储层连通;太阳能和供暖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罐、热泵机组和供暖建筑,其中,在第一时间段内,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罐、第一地热井和第二地热井形成回路,以储存热量;在第二时间段内,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罐和供暖建筑形成回路,以提供用户热量,以及,供暖建筑、热泵机组、第二地热井和第一地热井形成回路,以加热循环水。本系统解决了冬季太阳能单独供暖波动大的问题。

    一种碳酸钙结垢物理防治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608048B

    公开(公告)日:2023-10-27

    申请号:CN202011449971.6

    申请日:2020-12-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酸钙结垢物理防治系统,主要包括深井泵,泵管,地热水箱,地热水泵,板换进口压力表,板式换热器,供暖循环泵,板换出口压力表,增阻器,除砂管上阀门,旋转除砂器,除砂管试镜,除砂管下阀门和回灌管线等。通过将深井泵下深至闪蒸位置以下,采用封闭的地热水箱以及设置增阻器,可以防治井管,泵管,地热水箱,输运管线,板换以及回灌井的碳酸钙结垢。增阻器内填充鹅卵石操作简单且费用低;深井泵和地热水泵的流量和扬程调节容易,整个物理防垢系统简单易操作,成本低。

    一种低温热液体多级发电和冷热淡梯级联供减碳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5839561A

    公开(公告)日:2023-03-24

    申请号:CN202211351752.3

    申请日:2022-10-31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低温热液体多级发电和冷热淡梯级联供减碳系统,设定温度范围的溶液和/或水进入初级闪蒸器,经过初级闪蒸器排出的饱和蒸汽通过第一补气管道进入补气式汽轮机,经过初级闪蒸器流出的尾液进入末级负压闪蒸器,经过末级负压闪蒸器排出的饱和蒸汽通过第二补气管道进入补气式汽轮机,补气式汽轮机利用饱和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经过补气式汽轮机排出的乏汽凝结形成淡水;经过末级负压闪蒸器流出的尾液进入吸收式制冷单元或者制热单元,吸收式制冷单元利用尾液作为热源进行制冷供冷,经过吸收式制冷单元和/或制热单元流出的尾液进入溶液浓缩换热容器再次浓缩分别形成淡水和溶液的结晶颗粒物。

    水热储层全封闭大尺度CO2工质U型热管供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4508866A

    公开(公告)日:2022-05-17

    申请号:CN202210051006.6

    申请日:2022-01-17

    IPC分类号: F24T10/20 F24D3/02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热储层全封闭大尺度CO2工质U型热管供暖系统,包括注入井、水平井、采出井一、采出井二、换热器一、换热器二、供暖循环泵、用暖终端一和用暖终端二;注入井、水平井、采出井一、采出井二、换热器一及换热器二构成以CO2为循环取热工质的全封闭U型热管;换热器二、换热器一、用暖终端一、供暖循环泵和用暖终端二构成地面供暖系统。本发明以CO2作为循环取热工质,U型热管无需安装工质循环泵,依靠热虹吸作用自动提取水热储层的热量给建筑供暖。

    一种增强型深井换热器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1365871B

    公开(公告)日:2021-08-31

    申请号:CN202010120493.8

    申请日:2020-02-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增强型深井换热器,包括井以及在井外侧的岩石、漏失层和低产层,井包括保温管、井管以及包覆在井管外侧的水泥环,所述保温管设置在井管内部,保温管内部空间形成采出通道,所述保温管与井管之间的空间形成注入通道,所述采出通道与注入通道在井底连通,所述注入通道通过井管与水泥环向岩石取热。本发明通过高导热性能的钻井液漏失进地层,提高了地层的导热性能,在井管与地层之间嵌入了高性能导热通道,提高了单井出力;同时易于实施,钻井液的漏失通过调整其密度、黏度和回压,很容易控制,水泥和石墨烯的复合以及井管和石墨烯的复合,也不难做到。

    一种太阳能耦合增强型深井换热器供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365753B

    公开(公告)日:2021-08-17

    申请号:CN202010120492.3

    申请日:2020-02-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耦合增强型深井换热器供暖系统,包括第一供热系统、第二供热系统以及储热系统,第一供热系统包括循环泵、热泵和深井换热器,深井换热器的注入通道依次与循环泵和热泵相连,深井换热器的采出通道与热泵相连,热泵与目标建筑相连;第二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以及热水泵,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依次与储热水箱、热水泵以及目标建筑相连,太阳能集热器的入口与目标建筑相连。本发明通过地热与太阳能联合组成供暖系统,解决了太阳能的不稳定和不连续性,同时又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出力和服务寿命,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和间歇性以及气候对供暖负荷的影响,均可靠调整地热水的注入温度和流量来调节,两者相辅相成。

    一种太阳能联合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供暖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1365752A

    公开(公告)日:2020-07-03

    申请号:CN202010120086.7

    申请日:2020-02-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联合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供暖系统,包括第一供热系统、第二供热系统以及储热系统,第一供热系统包括循环泵、热泵和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系统,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系统包括注入井和采出井,注入井依次与循环泵和热泵的第一入口相连,采出井与热泵的第一出口相连,热泵的第二入口和第二出口均与目标建筑相连;第二供热系统包括太阳能集热器、储热水箱以及热水泵,太阳能集热器的出口依次与储热水箱、热水泵以及目标建筑相连,太阳能集热器的入口与目标建筑相连。本发明采用太阳能与双井闭式增强型地热系统联合,采暖季二者联合供暖,利用地热系统的调节能力解决太阳能的不稳定性,在非采暖季,将太阳能的热量储存进地热系统。

    一种太阳能与天然气冷能联合超临界发电以及蓄能耦合利用方法及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0985318A

    公开(公告)日:2020-04-10

    申请号:CN201911203257.6

    申请日:2019-11-2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与天然气冷能联合超临界发电以及蓄能耦合利用方法及装置。该装置,包括太阳能集热系统、中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系统、天然气低温冷能发电系统和压缩空气蓄能系统。本发明通过中高温太阳能热发电和天然气低温冷能发电两段高效超临界发电循环,利用天然气接收站的低温冷能做为太阳能中高温太阳能热发电的冷源对做功后的工质进行冷凝,利用乏汽作为低温发电的热源,利用余热作为压缩空气储能的冷热源,通过蓄热系统保持太阳能热发电的稳定电力输出,通过压缩空气储能实现了用户侧需求响应,通过数个提质换热器实现冷热互补,通过超临界气体发电提高发电效率降低潜热损失。

    一种非共沸有机朗肯-双喷射冷热电联供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0552750A

    公开(公告)日:2019-12-10

    申请号:CN201910786317.5

    申请日:2019-08-2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非共沸有机朗肯-双喷射冷热电联供系统,包括膨胀机、喷射器、冷凝器、喷射回热器、储液罐、工质泵、发生器、节流阀、蒸发器和调节阀;膨胀机的乏气出口与喷射器的工作流体进口相连,喷射器的出口经冷凝器与喷射回热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喷射回热器的出口经储液罐后,一路依次经工质泵、发生器与膨胀机的蒸气进口相连,另一路依次经节流阀、蒸发器与喷射器的引射流体进口相连,膨胀机的抽气口经调节阀与喷射回热器的工作流体进口相连。本发明利用非共沸混合工质在换热器内的温度滑移特性降低系统的不可逆损失,采用喷射回热器达到高效换热和增压的目的,回收膨胀机抽气的热量,降低了工质泵功耗,提高系统效率及技术经济性。

    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07860145B

    公开(公告)日:2019-10-08

    申请号:CN201710955005.3

    申请日:2017-10-13

    IPC分类号: F24T10/17

    摘要: 地热单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系统,包括金属井、保温管、多孔体系;所述的金属井深入岩石层,在金属井内部设有保温管,所述的保温管与金属井内壁之间形成进水通道,保温管内部形成出水通道,所述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在金属井底部连通;所述的多孔体系设置在金属井底部的外围,所述的多孔体系上部为岩石层,多孔体系中设有相互连通的不规则孔隙,在多孔体系的不规则孔隙中充满水。优点是,大幅度提高单井采热功率。降低工程造价,节约成本。避免对地下水造成影响,保护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