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1877981A
公开(公告)日:2020-11-03
申请号:CN202010897671.8
申请日:2020-08-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桥煤矿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软弱泥岩锚杆/索孔的低扰动成孔装置及方法,上述装置包括:多节中空且可相互接续的外钻杆,外钻杆的一端安装有成孔钻头;内钻杆,内钻杆安装于外钻杆内,且内钻杆可沿外钻杆的轴心线旋转,内钻杆内沿内钻杆的长度方向设有水流通道,内钻杆上设有螺旋翼片;以及破碎钻头,破碎钻头安装于内钻杆相对靠近成孔钻头的一端上,且破碎钻头上设有出水孔,出水孔与水流通道连通。本发明中采用内钻杆进水、内钻杆与外钻杆内壁间出水的形式实现钻头降温,上述降温形式可防止孔壁内围岩因大量浸水而导致强度降低甚至软化坍塌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3153391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490953.0
申请日:2021-05-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桥煤矿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巷倾斜复合顶板的锚索注浆组合支护方法,倾斜复合顶板包括第一顶板软岩、第二顶板硬岩、第三顶板软岩和第四顶板硬岩;首先进行巷道开挖施工,巷道开挖后,在巷道顶板表面打若干锚杆孔,在锚杆孔内安装锚杆;在锚杆孔后,沿着巷道掘进方向一定距离打若干锚索孔,每个锚索孔均安装一个锚索,所述锚索打入到第四顶板硬岩内;待锚固杆和锚索稳定后,在巷道顶板表面打若干注浆孔,在注浆孔内安装注浆封隔器逐个注浆,浆液固化后,完成支护;重复上述步骤完成整个煤巷巷道的倾斜复合顶板的支护。本发明提高了锚索抗剪切破断能力和复合顶板的抗剪强度,去除了喷浆环节,提高注浆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提升注浆加固在煤巷的适用性。
-
公开(公告)号:CN212359616U
公开(公告)日:2021-01-15
申请号:CN202021859944.1
申请日:2020-08-31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淮南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顾桥煤矿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软弱泥岩锚杆/索孔的低扰动成孔装置,上述装置包括:多节中空且可相互接续的外钻杆,外钻杆的一端安装有成孔钻头;内钻杆,内钻杆安装于外钻杆内,且内钻杆可沿外钻杆的轴心线旋转,内钻杆内沿内钻杆的长度方向设有水流通道,内钻杆上设有螺旋翼片;以及破碎钻头,破碎钻头安装于内钻杆相对靠近成孔钻头的一端上,且破碎钻头上设有出水孔,出水孔与水流通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中采用内钻杆进水、内钻杆与外钻杆内壁间出水的形式实现钻头降温,上述降温形式可防止孔壁内围岩因大量浸水而导致强度降低甚至软化坍塌的问题。(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5014613A
公开(公告)日:2022-09-06
申请号:CN202210752053.3
申请日:2022-06-28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煤矿巷道围岩应力与变形的监测方法,包括:获取第一巷道与第二巷道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根据相对位置关系,确定监测关键区域、第一参考区域和第二参考区域,监测关键区域位于第一巷道和第二巷道之间,第一参考区域位于第一巷道远离监测关键区域的一侧,第二参考区域位于第二巷道远离监测关键区域的一侧;监测第一参考区域内的第一围岩应力信息和第一围岩变形信息;监测第二参考区域内的第二围岩应力信息和第二围岩变形信息;监测监测关键区域内的第三围岩应力信息和第三围岩变形信息。基于该方法获得的前述各项信息,能够便于监测人员及时判断相邻两个巷道的围岩的稳定性发展情况,并及时对巷道围岩做出合理的支护决策。
-
公开(公告)号:CN116358174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310205954.5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中国建设基础设施有限公司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PC: F24T10/15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利用装配式地连墙与浅层地热能耦合的综合化供能系统,包括耦合连接的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利用所述地源热泵系统对浅层地热能进行补热或制冷,实现供能或供冷,其中,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包括地埋管集热器,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缠设于装配式地连墙周围,地连墙装配组件之间通过所述地埋管集热器相连,并通过固定部件固定安装;本申请创造性的提出了浅层地热能与装配式地连墙协同利用的联合供能系统,大大节省了建造成本,节约占地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6294294A
公开(公告)日:2023-06-23
申请号:CN202310205955.X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深浅层地热能与太阳能耦合的联合供能系统,包括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管路系统;其中,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与所述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和所述地源热泵管路系统耦合连接形成冷能供应循环管路,利用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取冷,并经所述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补冷以实现供冷;所述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与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第一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和所述地源热泵管路系统耦合连接形成热能供应循环管路,利用所述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和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联合取热,并经所述第一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补热以实现供暖。
-
公开(公告)号:CN115167382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210523229.8
申请日:2022-05-13
Applicant: 平顶山天安煤业股份有限公司六矿 ,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Inventor: 杨红旗 , 李洪彪 , 王升 , 刘付俊 , 刘靖毅 , 鄢耀 , 赵磊 , 刘宝敏 , 汪红雷 , 张留杰 , 谷满 , 李文俊 , 李宗欣 , 冯翔 , 张海生 , 刘培 , 胡许强 , 刘小超 , 张丽勇 , 傅博文 , 宁国召 , 张佐龙
IPC: G05D1/43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煤矿工作人员移动路径规划方法及相关设备。该方法包括:在煤矿井下的常规光能见度小于预设常规光能见度的情况下,获取目标工作人员周侧第一检测区域内的路况红外探测信息;根据上述路况红外探测信息规划上述第一检测区域内的第一安全移动路径;基于上述第一安全移动路径生成第一导引信息;通过上述第一导引信息引导上述目标工作人员沿上述第一安全移动路径移动至第一安全位置。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获取路况红外探测信息并根据其规划第一安全移动路径,从而生成第一导引信息,在第一导引信息的引导下目标工作人员可以沿第一安全移动路径移动至第一安全位置,提升了目标工作人员在常规光能见度较低时转移的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3000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4
申请号:CN202310263405.3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力剪切临界条件下注浆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包括试样、轴向加压系统、围压加载系统、注水循环系统及注浆循环系统,所述试样具有断层面,在所述试样上设有贯穿所述断层面的注水孔和注浆孔;所述轴向加压系统用于对所述试样施加轴压;所述围压加载系统用于对所述试样施加围压;所述注水循环系统与所述注水孔连通,以向所述试样施加注水压力,模拟水力剪切试验;所述注浆循环系统与所述注浆孔连通,以向所述试样施加注浆压力,模拟浆液注入试验;本申请能够模拟深部恒定荷载条件下断层破碎带高水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注浆过程,模拟注浆与富水断层滑移行为之间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6430004B
公开(公告)日:2024-01-23
申请号:CN202310263405.3
申请日:2023-03-17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力剪切临界条件下注浆试验装置及测试方法,包括试样、轴向加压系统、围压加载系统、注水循环系统及注浆循环系统,所述试样具有断层面,在所述试样上设有贯穿所述断层面的注水孔和注浆孔;所述轴向加压系统用于对所述试样施加轴压;所述围压加载系统用于对所述试样施加围压;所述注水循环系统与所述注水孔连通,以向所述试样施加注水压力,模拟水力剪切试验;所述注浆循环系统与所述注浆孔连通,以向所述试样施加注浆压力,模拟浆液注入试验;本申请能够模拟深部恒定荷载条件下断层破碎带高水压高地应力条件下的注浆过程,模拟注浆与富水断层滑移行为之间的关系。
-
公开(公告)号:CN116294294B
公开(公告)日:2023-09-15
申请号:CN202310205955.X
申请日:2023-03-06
Applicant: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深浅层地热能与太阳能耦合的联合供能系统,包括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和地源热泵管路系统;其中,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与所述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和所述地源热泵管路系统耦合连接形成冷能供应循环管路,利用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取冷,并经所述太阳能制冷循环系统补冷以实现供冷;所述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与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第一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和所述地源热泵管路系统耦合连接形成热能供应循环管路,利用所述深层地热能循环系统和所述浅层地热能循环系统联合取热,并经所述第一太阳能供暖循环系统补热以实现供暖。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