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181825A
公开(公告)日:2024-12-24
申请号:CN202411116597.6
申请日:2024-08-14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8/04992 , H01M8/04746 , H01M8/0408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空气系统的解耦控制方法及装置,方法包括:利用空气系统的空压机出口压力和入口压力获得空压机压比;根据空压机压比确定空气系统的喘振边界质量流量,从而与空压机出口实际流量对空气系统进行喘振修正处理,分别将基于空气系统的喘振修正结果确定的阴极计量比误差和阴极入口压力误差输入至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糊PID控制器中,获得空压机转速和背压阀开度,以对空气系统进行解耦控制。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对空气系统进行喘振修正处理,并将阴极计量比误差和阴极入口压力误差输入至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模糊PID控制器中,以对空气系统进行解耦控制,有效提升了空气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763251A
公开(公告)日:2024-10-11
申请号:CN202410756232.3
申请日:2024-06-12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8/04664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池故障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装置、车辆及介质,其中,方法包括:获取氢循环总成模型的出口压力和回流口压力,计算出口压力和回流口压力的差值,并根据差值和预设的单体电压的一致性参数确定当前水淹等级,进而确定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当前水淹类别,得到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故障诊断结果。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氢循环模型的开发效率低、精度低,从而降低燃料电池发动机系统的故障检测精度等问题,通过建立氢循环总成模型,从而实现氢循环总成性能特征的精确表征,并且通过氢循环总成模型的出口和回流口的压差,结合电压一致性,实现模型中燃料电池的故障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19125884A
公开(公告)日:2024-12-13
申请号:CN202411109785.6
申请日:2024-08-13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 , G01R31/378 , G01R31/385 , G01R31/389 , G01R19/10 , G01R19/165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的故障诊断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程序产品,方法包括:确定燃料电池的运行时间,并将运行时间输入至预设的平均单体电压自适应模型、预设的单体电压标准差自适应模型和预设的阻抗自适应模型得到平均单体电压基准值、单体电压标准差基准值、高频阻抗基准值和中频阻抗基准值;计算实际平均单体电压与平均单体电压基准值的第一差值,实际单体电压标准差值和单体电压标准差基准值的第二差值,实际高频阻抗和高频阻抗基准值的第三差值,实际中频阻抗和中频阻抗基准值的第四差值,实际阳极进出口压差和阳极进出口压差基准值的第五差值;基于第一差值、第二差值、第三差值、第四差值和第五差值诊断燃料电池的当前状态。
-
公开(公告)号:CN118641957A
公开(公告)日:2024-09-13
申请号:CN202410635500.6
申请日:2024-05-21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G01R31/367 , G01R31/378 , G01R31/396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燃料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故障诊断模型的训练方法、燃料电池故障诊断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获取燃料电池的历史电池数据;对历史电池数据进行变载波动去除的预处理得到稳态运行数据;基于稳态运行数据评估燃料电池电堆内部的单体电压故障聚集状态,根据单体电压故障聚集状态的评估结果生成训练数据集;利用训练数据集训练故障诊断模型。由此,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对于燃料故障诊断存在较大误差,诊断结果不够精准等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610529A
公开(公告)日:2024-09-06
申请号:CN202410830962.3
申请日:2024-06-25
Applicant: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IPC: H01M8/04746 , H01M8/04089 , H01M8/04082 , F04F5/16 , F04F5/44 , F04F5/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氢气燃料电池技术领域,提供一种氢气燃料电池的组合氢气引射器及其控制方法,组合氢气引射器包括第一引射装置及第二引射装置;第一引射装置的第一工作面设置有第一流体入口、第一回流口、第二回流口、第一流体出口及第一引射喷嘴结构;第一流体入口、第一回流口及第二回流口设置于第一工作面的同侧,第一流体出口设置于第一工作面的另一侧,第一流体入口、第一回流口及第二回流口与第一流体出口通过第一流道结构连通。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