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7277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200684.8
申请日:2025-02-24
Applicant: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B63B21/50
Abstract: 一种适用于深海的可变风机锚点位置的张紧式共享系泊系统,属于海洋可再生能源领域。包括由浮体单元组成的下层阵列,以及由风机基本单元组成的上层阵列。每个浮体单元包括一个浮体,以及通过浮体系泊缆连接的桩锚;每个浮体单元中浮体系泊缆和桩锚的数量一致;相邻两个浮体单元之间能够共享桩锚;浮体系泊缆为每个浮体单独使用,不能共享;浮体单元之间按矩阵形式排列。每个风机基本单元包括风机和风机系泊缆,风机系泊缆包括共享风机系泊缆和单独风机系泊缆;相邻风机之间通过共享风机系泊缆相连,风机与其下方相邻的浮体单元中的浮体之间通过单独风机系泊缆相连。本发明很好的满足了漂浮式风电产业发展的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878463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943086.1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F03D17/00 , G09B25/02 , G06F30/20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浮式风机物理‑数值混合缩尺模型试验方法,属于海上风能发电技术领域,所述试验方法将浮式风机建模为物理模型与数值模型两部分,除物理模型与数值模型以外,试验平台还包括测量系统以及加载系统;通过计算机将测量系统的实测信号与数值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实时交互,通过加载系统实现信号的加载,实现混合试验平台的搭建与闭环控制。最终通过可视化界面监控、提取所需信息。本发明既能精确捕捉到关键结构动态响应的性能,又能解决尺度效应及其导致的缩尺准则不兼容、海上浮式风机室内试验模拟困难等系列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737269A
公开(公告)日:2025-04-01
申请号:CN202411942445.1
申请日:2024-12-27
Applicant: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F03D9/19 , F03D13/25 , C25B1/04 , F04B41/02 , F04B37/12 , F04B37/18 , F17C5/00 , F17C1/00 , F17C13/00 , B63B35/44
Abstract: 一种海上浮式风电制氢加注站,属于海洋新能源技术领域。加注站由浮式风电制氢平台、回注管道、海底抗压储氢罐、外输管道组成;风电制氢平台由浮式基础、风电模块、海水淡化与电解水模块、氢气加压回注模块等组成,浮式基础上的风电模块对海水淡化与电解水模块和氢气加压回注模块进行供电:海水淡化与电解水模块电解水的氢气输送至氢气加压回注模块进行加压,再输送至回注管道中到达海底抗压储氢罐,作业时通过海底抗压储氢罐顶部外输管道与运输船连通。该装置应用于水深范围在0‑200m的海洋区域,抗压罐体可经受2mpa水压,采用张紧型系泊系统进行定位。本发明具备独立的海洋风能获取和氢气加注功能,有利于隔绝氧气安全作业,且无需设置氢气液化装置。
-
公开(公告)号:CN221585705U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20209706.8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B63B35/44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菱形支撑的漂浮式三立柱风电平台,涉及海洋风电浮式平台技术领域,包括塔筒、立柱和圆柱体垂荡板,所述立柱、圆柱体垂荡板均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立柱尺寸相同,构成正三角形,所述圆柱体垂荡板的上表面与立柱的底面固定连接,相邻所述立柱之间装设有横撑、长斜撑和短斜撑,所述塔筒固定安装在其中一个所述立柱的顶部。本实用新型针对设置的尺寸方案,提出了静平衡状态下的压载水方案,通过在三个立柱内布置水压载的方式,调配静平衡时压载的重心,使上部风机和下部平台整体的横、纵坐标与浮心的横纵坐标一致,保证了平台重心的稳定。
-
公开(公告)号:CN115388757B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211067668.9
申请日:2022-09-0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G01B7/293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管道最小弯曲半径的测量装置及其使用方法,属于最小弯曲半径测量技术领域。测量装置包括双层卷曲轨道总成、头部驱动总成、软管固定锁具总成。软管固定锁具总成均匀放置在滑道上,软管放置到锁具总成弧形托板上,通过固定装置将软管固定在均匀分布的弧形托板上。对装置进行通电,首部弧形托板拉动整个软管沿着轨道前进。观测各位置处的应变片所输出的数值,当达到材料屈曲应变时,记录此应变片所在的弯曲半径值处。本发明装置结构可靠,设计巧妙,通过一次试验就可以测出多个位置处最小弯曲半径值,平均后的数据更加准确。并且试验操纵简便,完成软管初始位置绑定并贴上应变片即可逐步得到数据。
-
公开(公告)号:CN119804169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091825.7
申请日:2025-01-21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用型管缆水平弯曲行为测试装置,属于管缆测试技术领域,其包括:相对设置的一号夹具和三号夹具,在第一方向上可改变相对距离地设置在地面的支撑台上;二号夹台,设置在一号夹具和三号夹具之间,并在第二方向上可移动地设置在地面的支撑台上;二号夹台与牵引设备驱动连接;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设置;其中,管缆主体的中部位于二号夹台内,且管缆主体的两端分别位于一号夹具与三号夹具的内部;测试时,牵引设备通过二号夹台对中间放置的管缆主体沿第二方向进行横向牵引,以使管缆主体的中部水平弯曲。本发明适配性高,测试管缆的口径可动态调整,并且管缆长度可调整两端夹具位置进行调整。
-
公开(公告)号:CN118883327A
公开(公告)日:2024-11-01
申请号:CN202411061702.0
申请日:2024-08-03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柔性管缆性能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缆水平拉弯组合加载疲劳试验装置及方法。包括由前固定板、后固定板和两个侧固定板围成的支撑框,两个侧固定板分别滑动连接有大滑轮机构,后固定板上安装有两个固定机构,前固定板上安装有弯曲加载机构,弯曲加载机构包括作动器,作动器的一端与前固定板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横向轨道,横向轨道上连接有U型夹,U型夹内转动安装有一对第一滑轮,样缆的两端分别依次穿过第一滑轮和固定机构并连接有钢丝绳,两钢丝绳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绕过两侧的大滑轮机构与轴向加载机构连接。本发明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试验方法中样缆自重对试验结果误差的影响,还可以实现样缆两端同步加载拉力,保证试验的精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088338B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111267350.0
申请日:2021-10-2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 大连理工大学
IPC: G01M10/00
Abstract: 一种模拟脐带缆水平铺设过程中上弯段安装荷载的试验系统,属于海洋工程领域。试验系统将六自由度运动台安装固定在实验室地面,下水桥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台上部平台的一侧,试验缆一端固定在六自由度运动台上,并沿下水桥下放,另一端悬挂重物。采用绳索对配重进行约束,通过控制试验缆下放角度来模拟实际安装工况下试验缆的入水角度。利用六自由度运动台使试验缆在下水桥上方摆动,模拟真实海况下铺管船的运动情况。并采用用传感器测量下水桥与试验缆之间的接触压力、脐带缆内部张力以及脐带缆位移、加速度等响应。本发明能够准确和全面的反应实际工况下,脐带缆在水平铺设过程中,受多重荷载作用下的力学行为;可以模拟不同剧烈程度海况。
-
公开(公告)号:CN113666264A
公开(公告)日:2021-11-19
申请号:CN202111058836.3
申请日:2021-09-0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Abstract: 一种卷扬机形式的水下阳极套笼吊装框架,吊装装置为对称结构,包括中心框架、四个加强框架、吊环、导向结构以及四个卷扬机结构。所述的中心框架呈“十”字形,由两个钢架焊接而成。所述钢架上焊接四个吊环,吊环位置与导向结构在竖直方向保持一致,通过钢丝绳连接吊机钩头。所述钢架下方对称安装导向结构,用于将吊装装置插入单桩基础内。所述两个钢架的端部上方均设置卷扬机结构;加强框架焊接于中心框架相邻的两个钢架之间。本发明装置能够大幅降低吊高要求,进而对吊机要求显著下降,降低施工资源的费用,同时吊物摆动减小,提高安全性,提高船机的利用率,也降低成本。
-
公开(公告)号:CN11662470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2
申请号:CN202310725890.1
申请日:2023-06-19
Applicant: 大连理工大学 , 大连理工大学宁波研究院
IPC: F16L59/065 , F16L59/02 , F16L9/14 , F16L57/02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真空复合型LNG耐超低温管道,从内至外依次为四个功能层区:内复合管道层区、真空层区、外复合管道层区、外护套层区。内复合管道层区从内至外依次为内螺旋钢丝层、密封层、编织层、密封层、外螺旋钢丝层;真空层区是由内复合管道层区和外复合管道层区之间的环形区域形成,两层之间采用绝热垫环支撑,具有真空隔热功能;外复合管道层区最内层、最外层为内、外螺旋钢丝层,第二层为密封层,第三层为编织层;外护套层区包含一层外护套。本发明的弯曲柔韧性更优良,弯曲刚度小,在外部拉伸、弯曲等循环载荷下不易发生疲劳损伤;保温效果更优异;低温管道的受力传递更加合理;适用范围广。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