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412158A
公开(公告)日:2025-02-11
申请号:CN202411536489.4
申请日:2024-10-3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棱镜一体式盾构隧道测点无损安装装置,包括三爪母座、环箍、棱镜支架、棱镜座和棱镜;棱镜安装在棱镜座上,棱镜座安装在棱镜支架的顶端,棱镜支架的底端固定在三爪母座的顶部;三爪母座的底部外套在既有螺栓外,并通过外周的环箍固紧。本发明可基于盾构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保留的任何型号的螺栓进行无损安装,不需要对管片进行打孔,避免了现有安装方式对隧道管片在外观和混凝土结构的破坏,规避了传统安装方法对管片材料产生的安全隐患,经过现场试验能够达到安装目的;另外,本发明的装置将无损安装组件与棱镜进行组合,无需另行组装棱镜,安装便捷,学习成本低,缩短监测施工周期。
-
公开(公告)号:CN119514257A
公开(公告)日:2025-02-25
申请号:CN202411440814.7
申请日:2024-10-16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6F30/23 , G06F30/27 , G06N3/045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离散元模块化大尺度快速建模方法及系统,预先构建常规不同形状的小尺度离散元单元模块,并针对小尺度离散元单元模块构建神经网络模型,获取多物理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小尺度离散元单元模块的数值模拟结果并建立数据集,利用所述数据集对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训练,所述神经网络模型的输入为边界条件,输出为数值模拟结果;通过多个所述小尺度离散元单元模块搭建大尺度离散元模型,并利用预先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求解代替小尺度离散元单元模块的迭代计算,通过求解获取大尺度离散元模型的最终数值模拟结果。本发明解决了现今大规模离散元模拟需要耗费大量计算资源这一痛点,将计算资源的花费前置,用户仅需要利用已训练好的模块进行简单的本地计算即可搭建大规模的离散元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7928463A
公开(公告)日:2024-04-26
申请号:CN202311687383.X
申请日:2023-12-1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B21/32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道变形监测设备及方法。现有监测方法存在需要开挖布点、实施难度大、测量误差大等问题。本发明将一个连接有阵列式柔性三维变形传感器的张拉装置置入上游管道检修井内;张拉装置在被测量管道内随水流移动到下游管道检修井内,并将传感器带入被测量管道;在下游管道检修井内置入另一个张拉装置,与阵列式柔性三维变形传感器的另一端连接;启动两个张拉装置,令阵列式柔性三维变形传感器绷直并紧贴被测量管道的底部;利用阵列式柔性三维变形传感器测得管道对应轴与重力方向夹角。本发明在管道内放置测量设备直接进行管道变形测量,无需在管道上方开挖窨井和放置抱箍,避免人工测量和测点布置不准确而产生的测量误差,测量结果可靠。
-
公开(公告)号:CN119533405A
公开(公告)日:2025-02-28
申请号:CN202510097267.5
申请日:2025-01-22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图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无源感知的土体沉降监测系统及方法,该方法在待监测土体中沿深度方向分层注射多组无源感知定位单元,定位采集装置通过无线传输线路实时采集各无源感知定位单元在不同时刻的位置信息,通过比较无源感知定位单元的初始位置与实时位置,计算各土体分层的相对分层沉降量;该系统包括测量套管、拖链式升降装置、注射装置、无源感知定位单元、定位采集装置和预警模块;本申请通过无线传输线路获取无源感知定位单元的初始位置与实时位置,无线传输线路既可采用近场感应通信实现长期低功耗监测,也可采用短程无线通信满足高频、实时采集需求;预警模块在沉降数据超出预警阈值时自动触发报警;本申请显著提升了监测精度与监测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492421A
公开(公告)日:2025-02-21
申请号:CN202510081589.0
申请日:2025-01-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陕西图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纤声波综合监测探测方法及系统,在隧道内布设多根光缆以及DAS光纤声波传感器设备,并通过DAS光纤声波传感器设备在隧道环境内发射超声波和次声波,所述超声波用于监测隧道壁轮廓,所述次声波用于监测隧道外地质异变情况;通过光缆感知到隧道环境内的各种声波信号并引起光缆震动,光缆将震动信号传递给DAS光纤声波传感器设备,并通过DAS光纤声波传感器设备将震动信号传递至云平台;通过云平台对接收到的光缆震动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实现对列车运行状态、隧道壁轮廓以及隧道外地质异变情况的监测与异常报警;光缆便宜且不会因为受到隧道内人员脚踢而影响正常监测,可长期大量在隧道中进行监测。
-
公开(公告)号:CN117889772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122829.2
申请日:2024-01-29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G01B11/16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视觉传递的隧道变形监测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涉及隧道变形监测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通过第n个机器视觉仪监测第n‑1个第一监测点,根据预存的第n‑1个第一监测点的绝对偏移,得到第n个机器视觉仪的绝对偏移,其中,n为大于一的正整数,第一个机器视觉仪用于监测第一基准点,以得到第一个机器视觉仪的绝对偏移;通过第n个机器视觉仪监测第n个第一监测点,根据第n个机器视觉仪的绝对偏移,得到第n个第一监测点的绝对偏移;根据每个第一监测点的绝对偏移,得到隧道的变形量。本申请的方法,解决了机器视觉仪的拍摄范围有限,在长大隧道中,如何利用多个机器视觉仪联测隧道的变形量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433444B
公开(公告)日:2024-03-15
申请号:CN202311769118.6
申请日:2023-12-2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测量仪的基坑变形监测方法及系统,在基坑影响区外布设全站仪,在基坑各角点处分别布设机器视觉测量仪,沿基坑各边分别设置基坑变形监测点,利用各角点处机器视觉测量仪分别监测邻边上所设变形监测点的局部坐标变化,并按顺序依次通过上一角点处机器视觉测量仪对邻边上的下一角点的局部坐标变化进行监测实现机器视觉测量仪的连测,基于视觉测量仪连测得到的各角点变化后的局部坐标对基坑变形监测结果的准确性进行验证。本发明可以在获得基坑监测点实时变形量的同时实现监测数据的自我核查,保证监测数据真实、精确,便于及时准确的发现异常,防止基坑安全事故的发生。
-
公开(公告)号:CN119803374A
公开(公告)日:2025-04-11
申请号:CN202510296999.7
申请日:2025-03-13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基于拉杆角度位移计的桥梁位移监测系统及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部署在桥梁现场的拉杆角度位移计和边缘计算网关以及与所述边缘计算网关通过网络连接的远程处理终端;所述拉杆角度位移计包括用于监测拉杆位移变化的拉杆式位移计以及用于监测拉杆角度变化的角度测量环;通过边缘计算网关将拉杆角度位移计监测得到的拉杆位移变化和拉杆角度变化数据传输至远程处理终端;通过远程处理终端将获取到的拉杆位移变化和拉杆角度变化数据进行三角函数计算处理得到桥面与桥墩之间的相对位移数据。本申请解决了传统拉杆式位移计安装时由于无法保证绝对水平或垂直导致桥面相对位移值无法精准获得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572604B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1035738.1
申请日:2024-07-31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接触网维护设备和方法,涉及线路除冰融雪技术领域。该设备包括:无人机本体、凝结物清除装置和两个活动翼板;两个活动翼板之间形成上下两侧开口的圆柱形区域,上下两侧开口的开口方向与圆柱形区域的轴向方向平行;两个活动翼板沿圆柱形区域的轴向方向轴对称,且两个活动翼板围绕圆柱形区域的轴向方向同步旋转;在两个活动翼板之间的夹角为第一角度时,圆柱形区域的上侧开口的开口宽度大于线路直径;在夹角为第二角度时,开口宽度小于线路直径;凝结物清除装置位于圆柱形区域之内;在夹角为第二角度时,凝结物清除装置用于清除接触网线路的凝结物。该设备解决了如何高效清除接触网线路上的凝结物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7541757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368373.X
申请日:2023-10-20
Applicant: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融合地图的巡检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涉及工程管理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从巡检设备获取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第一信息用于指示巡检设备的位置,第二信息用于指示巡检设备从监测对象处采集到的信息;根据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确定监测对象与轨道交通之间的空间距离;在第一融合地图的第一模型上,标注空间距离,其中,第一融合地图和第一模型是预先生成的,第一模型是指轨道交通的三维模型。解决了由于轨道交通的结构复杂,以文本信息或二维图像信息的形式展示巡检结果不够直观,无法展示更多的有效信息的问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