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2411265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105525.3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铁路轨道桥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无砟轨道结构及安装方法,包括设于桥梁面上的CA砂浆袋,CA砂浆袋上固设有预制框架轨道板,预制框架轨道板上安装有钢轨,桥梁面上设有位于预制框架轨道板两侧的侧向挡块限位装置及桥梁表面外露钢筋;预制框架轨道板的中心设有用于浇筑中心限位混凝土的限位槽,CA砂浆袋的中心设有用于浇筑中心限位混凝土的灌注槽,限位槽与灌注槽对应连通,且桥梁表面外露钢筋贯穿限位槽并伸入灌注槽内。该能够适应轨道板与大跨度桥面之间的较大变形,降低桥梁二期恒载,避免无砟轨道结构温度不均匀开裂,确保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214459224U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022297087.7
申请日:2020-10-15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铁路经济规划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铁路轨道桥梁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大跨度桥梁的无砟轨道结构,包括设于桥梁面上的CA砂浆袋,CA砂浆袋上固设有预制框架轨道板,预制框架轨道板上安装有钢轨,桥梁面上设有位于预制框架轨道板两侧的侧向挡块限位装置及桥梁表面外露钢筋;预制框架轨道板的中心设有用于浇筑中心限位混凝土的限位槽,CA砂浆袋的中心设有用于浇筑中心限位混凝土的灌注槽,限位槽与灌注槽对应连通,且桥梁表面外露钢筋贯穿限位槽并伸入灌注槽内。该能够适应轨道板与大跨度桥面之间的较大变形,降低桥梁二期恒载,避免无砟轨道结构温度不均匀开裂,确保车辆‑轨道‑桥梁系统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
公开(公告)号:CN111455735A
公开(公告)日:2020-07-28
申请号:CN201911222484.3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包括底座板、预制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以及减振层,底座板位于所述桥梁的桥面上;预制轨道板位于所述底座板的上方,由线下预制形成;自密实混凝土层位于所述底座板和所述预制轨道板之间,由自密实混凝土现场浇筑形成;减振层位于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层和所述底座板之间。减振层用于隔离自密实混凝土层与桥面,减小自密实混凝土层上的行车荷载引起的桥面振动。减振层有利于轨道单元和桥面形变相互适应,适用于大跨度桥梁,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以及桥梁的结构稳定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轨道结构,包括上述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具有与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相同的有益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211872414U
公开(公告)日:2020-11-06
申请号:CN201922134177.1
申请日:2019-12-0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包括底座板、轨道板、自密实混凝土层以及减振层,底座板位于所述桥梁的桥面上;轨道板位于所述底座板的上方,由线下预制形成;自密实混凝土层位于所述底座板和所述轨道板之间,由自密实混凝土现场浇筑形成;减振层位于所述自密实混凝土层和所述底座板之间。减振层用于隔离自密实混凝土层与桥面,减小自密实混凝土层上的行车荷载引起的桥面振动。减振层有利于轨道单元和桥面形变相互适应,适用于大跨度桥梁,提高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平稳性以及桥梁的结构稳定性。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于桥梁的轨道结构,包括上述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具有与用于桥梁的轨道单元相同的有益效果。(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
公开(公告)号:CN112523017B
公开(公告)日:2024-12-06
申请号:CN202011437550.1
申请日:2020-12-1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地铁道岔区整体道床沉降整治方法,包括实时监测沉降区域和其相邻一定长度范围内的道床沉降情况;设置沉降阈值,当道床沉降量超过某个值时,自动实时监测预警,并在道床沉降尚未稳定时进行道床沉降的临时调整和临时加固;待道床沉降稳定,采用永久整治修复技术,对沉降稳定后道岔整体道床进行综合整治。本发明对沉降期间道岔的几何形位进行临时调整,使道岔几何形位满足安全行车要求;通过轨距拉杆钢架和钢制托梁临时加固措施,强化轨距保持能力和道床的整体性;针对沉降稳定后道床的不同情况,分注浆修复技术、机械抬升+注浆修复技术、凿除岔枕重新浇筑混凝土平台的永久整治修复技术,对沉降稳定后道岔整体道床进行综合整治。
-
公开(公告)号:CN115448687B
公开(公告)日:2023-08-04
申请号:CN202211275946.X
申请日:2022-10-18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C04B28/34 , E01B1/00 , C04B111/2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磷酸铵镁水泥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建材制备技术领域。以重量份计,所述磷酸铵镁水泥基复合材料由以下原料制备得到:重烧氧化镁80~120份,磷酸二氢铵30~40份,硼砂10~35份,河砂120~200份。本发明制备得到的磷酸铵镁水泥基复合材料粘结强度高、体积稳定性强、抗压性能高,适用于钢弹簧浮置轨道板湿接缝工程;并且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可操性强,非常适合于修补施工作业。
-
公开(公告)号:CN112949482A
公开(公告)日:2021-06-11
申请号:CN202110226886.1
申请日:2021-03-01
Applicant: 浙江大学 ,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视觉定位的非接触式钢轨轨枕相对位移实时测量方法,属于高铁轨道结构监测领域。将包含至少两个圆并且圆与背景颜色差异明显的标志牌粘贴在轨枕上,拍摄含有标志牌的视频并截取图像;标定图像以作为用于标志牌检测的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样本,训练深度学习模型;对每个检测点获得的实时图像,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检测图像中的标志牌区域,使用视觉算法定位经透视变换后的标志牌的圆心,利用定位得到的圆心坐标完成钢轨轨枕相对位移量粗计算;再对粗计算结果进行平滑滤波,得到实时相对位移量的精确值。本发明可以自动计算透视变换参数和钢轨轨枕相对位移量,实现了轨道结构的轨枕间距相对位移的实时获取。
-
公开(公告)号:CN112391882A
公开(公告)日:2021-02-23
申请号:CN202011127043.8
申请日:2020-10-20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一种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轨枕离缝冒浆病害的整治方法,包括:将病害轨枕两侧道床板进行植筋锚固;将道床板顶面进行打磨;安装WJ‑7型扣件预埋套管;凿除病害轨枕处道床板混凝土;往道床坑内灌注灌浆材料;拆除原有WJ‑8型扣件,安装WJ‑7型扣件进行过渡;拆除过渡用的WJ‑7型扣件;安装原有的WJ‑8型扣件;对钢轨进行精调。本发明不需改变无砟轨道结构受力形式,保证整治后无砟轨道受力稳定性。不需反复调节扣件,减小养护维修工作量,对扣件调整能力有限的轨枕空吊病害进行整治;所用灌浆材料具有较高流动性、微膨胀性和良好粘结强度,将轨枕高度道床板混凝土凿除后,灌注该材料可彻底消除新旧结合部缝隙,有效完整填充轨枕四周,针对病害产生原因,整治彻底。
-
公开(公告)号:CN111287024A
公开(公告)日:2020-06-16
申请号:CN202010108719.2
申请日:2020-02-21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IPC: E01B1/00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连接装置和无砟轨道,由于第一弹性件背离隔板的一侧以及第二弹性件背离隔板的一侧均与连接机构抵接,当无砟轨道的轨道板打断成多个子轨道板且连接装置连接相邻两块子轨道板,子轨道板的温度力通过连接机构作用在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上,再经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传递到隔板。通过第一弹性件和隔板,或,第二弹性件和隔板,使子轨道板的过大的温度力和温度变形得以释放,以缓解无砟轨道的轨道板在轨道病害较为集中的薄弱位置的竖向上拱变形,降低无砟轨道的轨道板由于竖向上拱变形过大而出现竖向失稳的风险。
-
公开(公告)号:CN110861665A
公开(公告)日:2020-03-06
申请号:CN201911281449.9
申请日:2019-12-13
Applicant: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功能轨道结构检测车,包括车体、激光轮廓传感器和空间定位机构,激光轮廓传感器通过空间定位机构与车体连接从而具有离缝检测位和垫板厚度检测位,在离缝检测位,激光轮廓传感器水平正对于轨道板与支撑层交界处并且其激光发射方向平行于水平向;在垫板厚度检测位,激光轮廓传感器位于钢轨外侧或内侧的扣件正上方并且其激光发射方向平行于竖向。本发明提供的多功能轨道结构检测车,通过空间定位机构变换定位激光轮廓传感器的空间位置,使得该激光轮廓传感器既可以满足轨道板离缝检测的需求,又可以满足垫板厚度检测的需求,减少轨道结构检测设备数量和维护成本,降低维护人员工作强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