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7665803A
公开(公告)日:2024-03-08
申请号:CN202311458259.6
申请日:2023-11-02
Applicant: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隧道衬砌检测地质雷达快速成像方法及介质,通过对地质雷达振幅数据特殊的归一化处理,结合多零时控制点自动拾取方法与经过GPU加速的中、长图的“瓦片”图像更新机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地质雷达隧道衬砌检测快速成像方法。通过本发明提供的快速成像方法提高了地质雷达检测隧道衬砌的数据成像效率与处理速度、提升了地质雷达数据信号的成像质量并提高了厚度识别的提取效率与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7191232A
公开(公告)日:2023-12-08
申请号:CN202311005567.3
申请日:2023-08-10
Applicant: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应力检测隧道拱顶空洞的识别装置及检测系统,本发明涉及隧道质量检测装置及检测系统领域,一种基于应力检测隧道拱顶空洞的识别装置,通过以下方案实现:包括顶板、基座、铜块和设置在铜块侧壁上的应变片,顶板和基座平行安装在铜块的两端,铜块设置在顶板和基座形成的空间的中心位置内,铜块外侧设置有若干橡胶条,每一根橡胶条一端连接顶板,且另一端连接基座,每一根橡胶条平行与铜块。本发明将铜块作为应变片的载体,通过设置基座和顶块,使应变片与混凝土不直接接触、应变片设置在铜块的侧面并设置橡胶条将铜块保护起来,构成一个稳定的预制识别装置,达到减少识别装置受外界环境影响强度,提高检测精确度的目的。
-
公开(公告)号:CN118196055A
公开(公告)日:2024-06-14
申请号:CN202410356473.9
申请日:2024-03-27
Applicant: 高速铁路建造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 中铁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IPC: G06T7/00 , G06T7/10 , G06T7/13 , G06T7/62 , G06T11/00 , G06V10/26 , G06V10/44 , G06N3/0464 , G06V10/80 , G06V10/764 , G06N3/0985 , G06N3/08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监督学习的铁路隧道渗水自动检测方法,涉及隧道工程点云与图像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对铁路隧道进行数据采集并进行标注;标注的数据集按照比例随机划分为训练集和验证集;对数据集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型训练,采用该模型对新的带有渗水的隧道平面展开图进行分割,对分割后的小图像进行预测得到渗水区域,根据小图像的局部坐标与隧道平面展开图全局坐标的对标对应关系,推算全局坐标中渗水区域的坐标;建立与隧道平面展开图相同大小的空白画布,绘制出渗水位置;计算各渗水区域的实际面积;对渗水区域进行渗水轮廓的提取;将渗水轮廓坐标点赋予红色,并绘制到隧道平面展开图中,各渗水区域的面积计算值也绘制到隧道平面展开图中。
-
公开(公告)号:CN221032629U
公开(公告)日:2024-05-28
申请号:CN202322349038.7
申请日:2023-08-30
Applicant: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中铁二院昆明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IPC: E21D11/00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衬砌浇筑防脱空装置,包括:壳体、自检组件和检测组件,所述自检组件和所述检测组件均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自检组件包括:导电纸、第一显示装置、连接板和截断组件;所述检测组件包括:金属棒、第二显示装置和金属片,所述金属棒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板的下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金属片与所述盒体的底面固定连接,且所述金属片和所述金属板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自检组件能够在施工前确保其功能完好,减少了因设备问题导致的误判,提高了施工和隧道安全,通过设置检测组件实现浇筑时和浇筑后的持续检测,可以有效的避免衬砌出现脱空的情况。
-
公开(公告)号:CN220271136U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22060975.0
申请日:2023-08-02
Applicant: 中铁西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基于应力检测的隧道拱顶混凝土空洞检查装置,涉及建筑施工检测领域,包括装置本体、压力检测组件以及应变片,其中装置本体预埋于混凝土中,压力检测组件胶结于装置本体的外侧壁面,应变片正对的两端面分别紧贴于压力检测组件和装置本体的连接面,通过应变片以及压力检测组件同时对混凝土应力和压力进行监测从而可以得到混凝土浇筑层的应力变化过程,达到辅助人工对隧道拱顶空洞判断的目的,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判断的主观性和误差。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