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4428560A
公开(公告)日:2015-03-18
申请号:CN201380034752.3
申请日:2013-09-18
IPC: F16F15/1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39 , Y10S903/904 , F16F15/13469 , Y02T10/6239
Abstract: 在从发动机(24)侧传递转矩的正扭转角区中,一直产生小的滞后转矩(H1)。因此,在怠速运转期间出现的小幅度的扭转振动可通过所述小的滞后转矩(H1)有效地减弱,而无需例如在发动机(24)的怠速运转期间转换成大的滞后转矩(H2)。结果,可防止由于在怠速运转期间转换成大的滞后转矩而导致驾驶员感觉到的不舒适,且因此可提高驾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4428560B
公开(公告)日:2016-03-16
申请号:CN201380034752.3
申请日:2013-09-18
IPC: F16F15/1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39 , Y10S903/904
Abstract: 在从发动机(24)侧传递转矩的正扭转角区中,一直产生小的滞后转矩(H1)。因此,在怠速运转期间出现的小幅度的扭转振动可通过所述小的滞后转矩(H1)有效地减弱,而无需例如在发动机(24)的怠速运转期间转换成大的滞后转矩(H2)。结果,可防止由于在怠速运转期间转换成大的滞后转矩而导致驾驶员感觉到的不舒适,且因此可提高驾驶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02678816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68961.7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31 , F16F15/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7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阻尼部(2),以其弹性吸收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4),布置在从阻尼部(2)到输入轴(30)的动力传输路径上,限幅部(4)构造成,当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等于或超过定义为在阻尼部(2)处吸收的预定扭矩时,限幅部(4)滑转。阻尼部(2)包括:中板(15),其向限幅部(4)传输旋转动力;侧板(11、12),其从输出轴(5)接收旋转动力输入;以及弹性件(16),其吸收由中板(15)与侧板(11、12)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在相对于阻尼部(2)位于径向靠外侧的周边部分,侧板(11、12)直接或间接连接至与输出轴(5)相连接的飞轮(7)。
-
公开(公告)号:CN102418770A
公开(公告)日:2012-04-18
申请号:CN201110268496.7
申请日:2011-09-06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2 , F16F15/123 , F16F15/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366 , F16F15/1217 , F16F15/129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阻尼部(2),其吸收由第一转动部件(17)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第二阻尼部(4),其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30)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止动部(7、22、40、20c、21c)。第一转动部件(17)包括第一突起部(17a),第一突起部(17a)径向向内凸出,以及,由第一转动部件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可使第一突起部(17a)与止动部相接触。第三转动部件(30)包括第二突起部(30d),第二突起部(30d)径向向外凸出,以及,由第三转动部件(30)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可使第二突起部(30d)与止动部(7、22、40、20c、21c)相接触。在相对于第一突起部(17a)与止动部(7、22、40、20c、21c)相接触部分的径向内侧,第二突起部(30d)与止动部相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2418770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110268496.7
申请日:2011-09-06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2 , F16F15/123 , F16F15/12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366 , F16F15/1217 , F16F15/129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阻尼部(2),其吸收由第一转动部件(17)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第二阻尼部(4),其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与第三转动部件(30)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止动部(7、22、40、20c、21c)。第一转动部件(17)包括第一突起部(17a),第一突起部(17a)径向向内凸出,以及,由第一转动部件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可使第一突起部(17a)与止动部相接触。第三转动部件(30)包括第二突起部(30d),第二突起部(30d)径向向外凸出,以及,由第三转动部件(30)与第二转动部件(20、21)之间的扭转,可使第二突起部(30d)与止动部(7、22、40、20c、21c)相接触。在相对于第一突起部(17a)与止动部(7、22、40、20c、21c)相接触部分的径向内侧,第二突起部(30d)与止动部相接触。
-
公开(公告)号:CN108223689B
公开(公告)日:2021-03-16
申请号:CN201710827969.X
申请日:2017-09-14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21 , F16F15/123
Abstract: 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具备:振动吸收部件(A),该振动吸收部件将多个螺旋弹簧(6)串联连结并对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一对圆盘板(3、4),该一对圆盘板与飞轮(F)连结并且在变速箱的输入轴(S)在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轮毂部件(2),该轮毂部件具有凸台部(2a)和凸缘部(2b),凸台部与输入轴连结,凸缘部设于凸台部并配置于圆盘板之间;以及圆环状的中间板(5),该中间板配置于轮毂部件的凸缘部和圆盘板之间并且连结于串联的螺旋弹簧之间,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轮毂部件的凸缘部的凸缘部位置,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的中间板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8223689A
公开(公告)日:2018-06-29
申请号:CN201710827969.X
申请日:2017-09-14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21 , F16F15/123
Abstract: 一种扭矩变动吸收装置,能够实现小型化,具备:振动吸收部件(A),该振动吸收部件将多个螺旋弹簧(6)串联连结并对由扭矩变动引起的振动进行吸收;一对圆盘板(3、4),该一对圆盘板与飞轮(F)连结并且在变速箱的输入轴(S)在轴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轮毂部件(2),该轮毂部件具有凸台部(2a)和凸缘部(2b),凸台部与输入轴连结,凸缘部设于凸台部并配置于圆盘板之间;以及圆环状的中间板(5),该中间板配置于轮毂部件的凸缘部和圆盘板之间并且连结于串联的螺旋弹簧之间,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轮毂部件的凸缘部的凸缘部位置,以圆盘板在轴向上的位置为基准来确定中间板的中间板位置。
-
公开(公告)号:CN102678816B
公开(公告)日:2015-01-21
申请号:CN201210068961.7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31 , F16F15/30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7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阻尼部(2),以其弹性吸收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的扭矩波动;以及限幅部(4),布置在从阻尼部(2)到输入轴(30)的动力传输路径上,限幅部(4)构造成,当输出轴(5)与输入轴(30)之间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等于或超过定义为在阻尼部(2)处吸收的预定扭矩时,限幅部(4)滑转。阻尼部(2)包括:中板(15),其向限幅部(4)传输旋转动力;侧板(11、12),其从输出轴(5)接收旋转动力输入;以及弹性件(16),其吸收由中板(15)与侧板(11、12)之间的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在相对于阻尼部(2)位于径向靠外侧的周边部分,侧板(11、12)直接或间接连接至与输出轴(5)相连接的飞轮(7)。
-
公开(公告)号:CN202901090U
公开(公告)日:2013-04-24
申请号:CN201220242224.X
申请日:2012-05-25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D7/02 , F16F15/1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366 , F16F2226/04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不设置用于穿入螺栓的孔部便可从变速器一侧通过螺栓连接到发动机曲轴上的扭矩波动吸收装置。该扭矩波动吸收装置包括:第1组装体(2),其吸收同轴配置的第1转动轴(6)与第2转动轴(8)之间产生的波动扭矩,同时一端(10)从所述第2转动轴(8)一侧通过连接件(7)连接到第1转动轴(6)上;第2组装体(3),其吸收第1转动轴(6)与第2转动轴(8)之间产生的波动扭矩,同时配置于较连接件(7)更靠近第2转动轴(8)一侧,并且,另一端(26)连接到第2转动轴(8)上;以及连接手段(31),其连接第1组装体(2)的另一端(13)与第2组装体(3)的一端(20、21、22)。
-
公开(公告)号:CN205136467U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490000601.6
申请日:2014-03-05
Applicant: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IPC: F16F15/129 , F16F15/134 , F16F15/139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 , F16F15/123 , F16F15/1395
Abstract: 实施方式的减震装置(100)具有一对第一板(10)、第二板(20)、弹性构件(70)、第一摩擦件(81)、第二摩擦件(82)。弹性构件(70)构成为,通过一对第一板(10)与第二板(20)的围绕旋转轴(Ax)的相对旋转,在旋转轴(Ax)的周向上弹性地变形。第一摩擦件(81)构成为,在第二板(20)相对于第一板(10)从初始状态向第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产生第一摩擦扭矩。第二摩擦件(82)构成为,在第二板(20)相对于第一板(10)从初始状态向与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产生比第一摩擦扭矩大的第二摩擦扭矩。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