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矩波动吸收器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418771B

    公开(公告)日:2015-08-26

    申请号:CN201110268523.0

    申请日:2011-09-0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1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转动部件(10),其形成为环状,并且包括形成于内周面的第一突起部(10b);第二转动部件(11、12),其与第一转动部件(10)相连接;第三转动部件(20、20b),其包括形成于外周面的第二突起部(20d);阻尼部分(2),其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以及,弹性件(16、30、31),其布置在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之间,以及,当阻尼部分(2)吸收由第二转动部件(11、12)与第三转动部件(20、20b)之间产生扭转所导致的扭矩波动时,弹性件(16、30、31)吸收第一突起部(10b)与第二突起部(20d)直接接触时所产生的冲击。

    滑动部件
    4.
    发明公开
    滑动部件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2984047A

    公开(公告)日:2021-06-18

    申请号:CN202011434440.X

    申请日:2020-12-10

    Abstract: 提供一种滑动部件,能够构成得紧凑,并且即使在初期滑动状态下也能够显现出与稳定滑动状态下相同的摩擦力。该滑动部件具备第一金属部件(1000)和第二金属部件(2000),第一金属部件至少包含形成于其最表面的脆化层(1010)和形成在脆化层的下方的硬氮化层(1020),第二金属部件至少包含形成于其最表面的磷酸盐皮膜层(2010),第一金属部件和第二金属部件中的一方被按压于另一方从而始终互相抵接,并且将因脆化层(1010)磨损而形成的磨损粉层作为边界相对地滑动。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1025205B

    公开(公告)日:2011-05-11

    申请号:CN200710079293.7

    申请日:2007-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包括固定于飞轮(F)的盘体(25)、固定于变速器(T)的盘毂(21)、第一和第二侧板(22A,22B)、减振部件(24)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板(33A,33B),第一和第二控制板由止动销(34)铆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转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滞后作用机构,包括低摩擦部件(35A,35B),并产生较小滞后作用力;第二滞后作用机构,包括高摩擦部件(32A,32B),并产生较大滞后作用力。盘毂包括凸缘部分(21A),该凸缘部分具有其中插入止动销的通孔。由在通孔与止动销之间形成的间隙,限定控制板与盘毂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相对旋转角度限定在间隙范围内时,第一滞后作用机构起作用。

    扭矩波动吸收器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2678818B

    公开(公告)日:2016-04-06

    申请号:CN201210068999.4

    申请日:2012-03-15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环状件(10、18);第二环状件(13、23),其布置成与第一环状件(10、18)轴向分开;环状碟形的第一盘簧(12、24),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二环状件(13、23)之间;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部分或连续接触;以及第二支撑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第二环状件(13、23)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二环状件(13、23)的第二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二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局部或者连续接触,第二径向预定部与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径向位置不同。

    扭矩波动吸收器
    7.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2678818A

    公开(公告)日:2012-09-19

    申请号:CN201210068999.4

    申请日:2012-03-15

    Abstract: 一种扭矩波动吸收器(1),包括:第一环状件(10、18);第二环状件(13、23),其布置成与第一环状件(10、18)轴向分开;环状碟形的第一盘簧(12、24),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二环状件(13、23)之间;第一支撑部(10d、18b、27、32、33),其布置在第一环状件(10、18)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部分或连续接触;以及第二支撑部(13c、23a、28、31),其布置在第二环状件(13、23)与第一盘簧(12、24)之间,以及,在经过第二环状件(13、23)的第二径向预定部的圆上,第二支撑部与第一盘簧(12、24)局部或者连续接触,第二径向预定部与第一环状件(10、18)的第一径向预定部径向位置不同。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8.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1025205A

    公开(公告)日:2007-08-29

    申请号:CN200710079293.7

    申请日:2007-02-16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F16F15/129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转矩波动吸收装置(1),其包括固定于飞轮(F)的盘体(25)、固定于变速器(T)的盘毂(21)、第一和第二侧板(22A,22B)、减振部件(24)以及第一和第二控制板(33A,33B),第一和第二控制板由止动销(34)铆接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该转矩波动吸收装置进一步包括:第一滞后作用机构,包括低摩擦部件(35A,35B),并产生较小滞后作用力;第二滞后作用机构,包括高摩擦部件(32A,32B),并产生较大滞后作用力。盘毂包括凸缘部分(21A),该凸缘部分具有其中插入止动销的通孔。由在通孔与盘毂之间形成的间隙,限定控制板与盘毂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相对旋转角度限定在间隙范围内时,第一滞后作用机构起作用。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