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3189231A
公开(公告)日:2013-07-03
申请号:CN201180027380.2
申请日:2011-03-2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nventor: 吴竹弘行
Abstract: 一种车用座椅,在以固定端侧轴部(43、53)为转动轴支承点转动时,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的可动端侧轴部(45、55)沿上下方向移动。前侧连杆(41)的转动范围设置成前侧连杆(41)的可动端侧轴部(45)相对于转动中心连接线(L)始终位于上侧。后侧连杆(51)的转动范围设置成后侧连杆(51)的可动端侧轴部(55)位于跨过转动中心连接线(L)的范围。藉此,在可动端连接线(M)相对于后侧连杆(51)的固定端侧轴部(53)从下侧位置切换到上侧位置之前,使前侧连杆(41)的可动端侧轴部(45)下降,而仅使后侧连杆(51)的可动端侧轴部(55)上升,从而能以使乘客的臀部位置相对于乘客的膝盖位置的相对高度变高的方式,在乘客上下车时使座椅坐垫更好地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03732443B
公开(公告)日:2016-01-27
申请号:CN201280036216.2
申请日:2012-08-2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002 , B60N2/074 , B60N2/0742 , B60N2/14 , B60N2/245
Abstract: 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移动装置,能在利用驱动源(458)的旋转力使座椅主体沿预先确定的移动轨迹移动的自动方式与通过手动对座椅主体施力而使该座椅主体沿移动轨迹移动的手动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当将座椅移动装置切换成手动方式的情况下,在座椅主体沿移动轨迹移动时旋转的座椅移动装置的旋转部(452)与单向旋转限定机构(459)连接,容许座椅主体向车厢内方向的移动,禁止座椅主体向反方向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2917914A
公开(公告)日:2013-02-06
申请号:CN201180027390.6
申请日:2011-03-07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nventor: 吴竹弘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1615 , B60N2/165 , B60N2002/0256
Abstract: 一种车用座椅(10),在使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转动的情况下,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的可动端侧轴部(45、55)不仅能沿上下方向移动,而且能沿前后方向移动。在此,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的可动端侧轴部(45、55)所在的范围设定为跨过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的固定端侧轴部(43、53)的水平线(M、N)位置的范围。另外,由于转动中心连接线(L)设定为朝向前侧而朝上侧上升的朝前上方倾斜的方向,因此,不仅能抑制座椅坐垫(11)在前后方向上的变位量,而且能增加座椅坐垫(11)在高度方向上的变位量,从而在乘客上下车时能更好地使座椅坐垫(11)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03648837B
公开(公告)日:2017-02-15
申请号:CN201280034318.0
申请日:2012-08-06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245 , B60N2/14 , B60N2/3045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装置(20),具有车辆座椅座椅(21)包括座椅坐垫(22),该座椅坐垫(22)能在车室内(11)与车室外(12)之间移动,且能供使用者(P)坐下。椅面上升机(30)使与使用者(P)的臀部接触的座椅坐垫(22)的至少一部分升高。高度操作机(55)在车辆座椅(21)位于车室外(12)时,利用椅面上升机(30)使座椅坐垫(22)升高。(21)、椅面上升机(30)和高度操作机(55)。车辆
-
公开(公告)号:CN103635172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280022217.1
申请日:2012-06-26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nventor: 吴竹弘行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A61G3/0808
Abstract: 轮椅固定装置(10)具备:分别配置于车辆的地板前后且挂在轮椅上的挂钩(30);对挂在轮椅上的挂钩(30)施加张力来固定轮椅的拉伸元件;在将挂钩(30)挂在轮椅上时使用且具备能够分别与挂钩(30)连结及解除连结的连结构造的操作杆(40)。轮椅固定装置(10)还具备:用于收纳挂钩(30)及操作杆(40)的、形成于地板上的收纳凹部(22);设置于收纳凹部(22)和操作杆(40)的一方或双方,将操作杆(40)保持于收纳凹部(22)内的保持装置。另外,连结构造能从收纳于收纳凹部(22)的操作杆(40)解除挂钩(30)的连结。
-
公开(公告)号:CN102470782A
公开(公告)日:2012-05-23
申请号:CN201080027476.4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Abstract: 揭示了一种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的布置,在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中大腿部分位置低于臀部,由此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更具体地,揭示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前述车辆座椅的特征是设有座椅软垫(40)和软垫倾斜机构,该座椅软垫能够倾斜,使得进出侧较低,而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40)下方,且由此可动软垫部分(M)在被致使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的同时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03189231B
公开(公告)日:2015-07-15
申请号:CN201180027380.2
申请日:2011-03-2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Inventor: 吴竹弘行
Abstract: 一种车用座椅,在以固定端侧轴部(43、53)为转动轴支承点转动时,前侧连杆(41)及后侧连杆(51)各自的可动端侧轴部(45、55)沿上下方向移动。前侧连杆(41)的转动范围设置成前侧连杆(41)的可动端侧轴部(45)相对于转动中心连接线(L)始终位于上侧。后侧连杆(51)的转动范围设置成后侧连杆(51)的可动端侧轴部(55)位于跨过转动中心连接线(L)的范围。藉此,在可动端连接线(M)相对于后侧连杆(51)的固定端侧轴部(53)从下侧位置切换到上侧位置之前,使前侧连杆(41)的可动端侧轴部(45)下降,而仅使后侧连杆(51)的可动端侧轴部(55)上升,从而能以使乘客的臀部位置相对于乘客的膝盖位置的相对高度变高的方式,在乘客上下车时使座椅坐垫更好地上升。
-
公开(公告)号:CN103732443A
公开(公告)日:2014-04-16
申请号:CN201280036216.2
申请日:2012-08-22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002 , B60N2/074 , B60N2/0742 , B60N2/14 , B60N2/245
Abstract: 一种车用座椅的座椅移动装置,能在利用驱动源(458)的旋转力使座椅主体沿预先确定的移动轨迹移动的自动方式与通过手动对座椅主体施力而使该座椅主体沿移动轨迹移动的手动方式之间进行切换。当将座椅移动装置切换成手动方式的情况下,在座椅主体沿移动轨迹移动时旋转的座椅移动装置的旋转部(452)与单向旋转限定机构(459)连接,容许座椅主体向车厢内方向的移动,禁止座椅主体向反方向的移动。
-
公开(公告)号:CN102470782B
公开(公告)日:2014-04-09
申请号:CN201080027476.4
申请日:2010-06-03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Abstract: 揭示了一种能使乘坐者以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上下车的布置,在基本上半蹲伏姿势中大腿部分位置低于臀部,由此使得乘坐者可容易地上下车。更具体地,揭示了一种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包括固定软垫部分(S)和可动软垫部分(M)。前述车辆座椅的特征是设有座椅软垫(40)和软垫倾斜机构,该座椅软垫能够倾斜,使得进出侧较低,而可动软垫部分(M)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软垫倾斜机构设置在座椅软垫(40)下方,且由此可动软垫部分(M)在被致使相对于固定软垫部分(S)升高的同时倾斜。
-
公开(公告)号:CN103648837A
公开(公告)日:2014-03-19
申请号:CN201280034318.0
申请日:2012-08-06
Applicant: 丰田车体株式会社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0N2/245 , B60N2/14 , B60N2/3045
Abstract: 一种车辆座椅装置(20),具有车辆座椅(21)、椅面上升机(30)和高度操作机(55)。车辆座椅(21)包括座椅坐垫(22),该座椅坐垫(22)能在车室内(11)与车室外(12)之间移动,且能供使用者(P)坐下。椅面上升机(30)使与使用者(P)的臀部接触的座椅坐垫(22)的至少一部分升高。高度操作机(55)在车辆座椅(21)位于车室外(12)时,利用椅面上升机(30)使座椅坐垫(22)升高。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