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壳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8292716A

    公开(公告)日:2018-07-17

    申请号:CN201680067037.3

    申请日:2016-12-0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H01M2/02 H01M2/10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以电池模块的制造工序不会变得复杂的方式、持续地使电池单元为加压状态的电池壳。具体而言,所述电池壳具有:收纳电池单元(2)的层叠体的树脂制的第1收纳部(3)以及第2收纳部(4)、与形成第1收纳部(3)的第1侧壁(11)、第2侧壁(12)以及第3侧壁(13)一体地配设的UD带(6)、以及与形成第2收纳部(4)的第1侧壁(11)、第2侧壁(16)以及第3侧壁(17)一体地配设的UD带(7),UD带(6、7)构成为特别地从第2侧壁(12、16)经由第1侧壁(11)跨及第3侧壁(13、17)地配设。

    树脂制踏板臂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740138B

    公开(公告)日:2022-07-12

    申请号:CN201980060907.8

    申请日:2019-0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实现强度的进一步提高的树脂制踏板臂。树脂制踏板臂(10)具备中空状的臂主体(20)。臂主体(20)具备:前方壁面部(30);后方壁面部(32),其与前方壁面部(30)相对置;左方壁面部(34),其形成于前方壁面部(30)以及后方壁面部(32)的左缘端(30A、32A)之间,具有在左缘端(30A、32A)之间排列架设的多个第一平板部(38);及右方壁面部(36),其形成于前方壁面部(30)以及后方壁面部(32)的右缘端(30B、32B)之间,具有在右缘端(30B、32B)之间排列架设的多个第二平板部(40),该右方壁面部与左方壁面部(34)相对置。从左方壁面部(34)与右方壁面部(36)相对置的方向观察,多个第二平板部(40)位于多个第一平板部(38)之间,亦即多个左方开口区域(S1)内。

    树脂制踏板臂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740138A

    公开(公告)日:2021-04-30

    申请号:CN201980060907.8

    申请日:2019-07-26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实现强度的进一步提高的树脂制踏板臂。树脂制踏板臂(10)具备中空状的臂主体(20)。臂主体(20)具备:前方壁面部(30);后方壁面部(32),其与前方壁面部(30)相对置;左方壁面部(34),其形成于前方壁面部(30)以及后方壁面部(32)的左缘端(30A、32A)之间,具有在左缘端(30A、32A)之间排列架设的多个第一平板部(38);及右方壁面部(36),其形成于前方壁面部(30)以及后方壁面部(32)的右缘端(30B、32B)之间,具有在右缘端(30B、32B)之间排列架设的多个第二平板部(40),该右方壁面部与左方壁面部(34)相对置。从左方壁面部(34)与右方壁面部(36)相对置的方向观察,多个第二平板部(40)位于多个第一平板部(38)之间,亦即多个左方开口区域(S1)内。

    重叠复合内饰部件
    5.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6414177B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580027777.X

    申请日:2015-05-14

    Abstract: 构成配置图案(34)的许多正三角形(36)互相分离,并且相邻的正三角形(36)的接近的边彼此互相平行,设置于该接近的边上的双方的微小突起(20)以挠曲方向(空心箭头方向)互相平行的姿势配置,因此能够避免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即,适当地维持微小突起(20)的配置间隔,因此即使在设定了边长a、b使得高密度地设置小的正三角形(36)的情况下,也能够避免设置于接近的边上的突起彼此的干涉同时增大高度尺寸,从而能够增大微小突起(20)挠曲变形的按压行程从而进一步提升柔软感。

    重叠复合内饰部件
    6.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7073871B

    公开(公告)日:2019-03-01

    申请号:CN201580056970.6

    申请日:2015-08-06

    Abstract: 在通过许多突起的弹性变形而被赋予了缓冲性的重叠复合内饰部件中,抑制在用手指和/或手进行了按压时产生异常声音的情况。微小突起20以倾斜姿势设置以使得向绕轴的一个方向挠曲变形,并且基材14的表面22的表面粗糙度Ra设为小于0.20,所以降低了该表面22与微小突起20之间的摩擦而使微小突起20向一个方向顺畅地滑动移动,有效地抑制因粘滑运动而产生的异常声音的产生。

    车辆用把手构造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04798000B

    公开(公告)日:2016-08-31

    申请号:CN201380060260.1

    申请日:2013-03-07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G1/06 G05G1/04 Y10T74/20876

    Abstract: 本发明使得不降低把手的材料硬度就能得到优异的触感性。沿着供杆本体(18)的顶端部(26)插入的插入孔(70)设置有空间部(82),在该空间部(82)的外周侧壁面即表皮件(74)的内周面(74f)离散形成有多个弹性突起(84),在把持把手(28)并拉起时,这些弹性突起(84)被向密封构件(72)的外周面(72f)按压而弹性变形。因此,通过适当设定该弹性突起(84)的粗细、高度等形状或者配置形态、密度等,不降低把手(28)的材料硬度就能得到柔软且优异的触感性,能够避免耐磨损性的降低、发粘等。

    重合复合内饰零件
    10.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5209247A

    公开(公告)日:2015-12-30

    申请号:CN201380076586.3

    申请日:2013-05-15

    Abstract: 多个微小突起(20)以点状形成于板状部(18),各微小突起(20),中立面(S)相对于法线方向(O)按倾斜角度α倾斜,使得接触中心(Q)在表面(22)的面方向上不与基端部重叠,所以在被施加了按压载荷(F)的情况下作用于微小突起(20)的转矩变大,各微小突起(20)容易分别向其倾斜方向挠曲变形。由此,微小突起(20)在轴向上单纯压缩变形的情况受到抑制,提升柔软感(缓冲性),并且起因于微小突起(20)与表面(22)之间的摩擦等的粘滑运动受到抑制,能够得到平滑且稳定的柔软感。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