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0990934B
公开(公告)日:2024-02-02
申请号:CN201911340491.3
申请日:2019-12-23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刘占省 , 史国梁 , 黄春 , 王京京 , 霍宏元 , 邢泽众 , 张安山 , 刘習美 , 蒋安桐 , 王宇波 , 孙佳佳 , 刘子圣 , 矫悦悦 , 孟鑫桐 , 白文燕 , 侯笑 , 曹存发 , 蔺宏远 , 李文杰 , 杨希温 , 陈飞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雨篷梁方法,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中包括雨篷梁(做成箱形截面),钢管,数字孪生设备。首先是通过建模平台(BIM技术)构建虚拟模型,此模型可真实反映物理构件,能做到彻底的技术交底,各专业协同工作,在运维阶段可做到反映构件的受力和寿命的预测,在工厂预制箱形截面的钢管混凝土梁,其中在箱形截面的长边配置一定数量的受扭纵筋。本发明指出的基于数字孪生的装配式雨篷梁新型设计方法,特别采用了数字孪生,箱形截面,钢管混凝土材料,各种技术、材料优势互补解决了传统雨篷梁的不足,切实做到了对受扭构件的优化设计。
-
公开(公告)号:CN111832811A
公开(公告)日:2020-10-27
申请号:CN202010590237.5
申请日:2020-06-24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数字孪生的智能化消防疏散方法,包括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室内人员定位系统、云端服务器、网页应用端、疏散路径优化算法、建筑物BIM模型等部分。所述物联网信息采集系统用于采集建筑物内火灾参数,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所述室内人员定位系统用于采集室内人员位置,并传递到云端服务器;所述建筑物BIM模型中包含有建筑物的全面信息,经过处理后可以实现对建筑物空间布局的三维可视;所述云端服务器中搭载有处理后的BIM模型和所述疏散路径优化算法;所述疏散路径优化算法可以根据实时的火灾信息和人员位置信息以及室内布局得到人员的最优疏散路径。该方法可以根据火灾发展的态势和人员的实时位置,实现对建筑物内受困人员的动态可视化三维疏散引导。节约引导疏散的人力,改善疏散的疏散引导的效果,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
公开(公告)号:CN111691679A
公开(公告)日:2020-09-22
申请号:CN202010590239.4
申请日:2020-06-24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IPC分类号: E04G21/12 , G09B25/04 , G06F30/23 , G06F30/27 , G06F119/02 , G06F119/14
摘要: 本方法公开了基于数字孪生的预应力钢结构智能张拉方法涉及建筑信息技术领域,针对大跨度预应力钢结构传统张拉安全控制方法精度差、智能化程度低、主观性强、难以实现预测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张拉方法,本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传统拉索张拉安全控制方法精度差和智能化程度低的弊端。该方法采用数字孪生和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理论,以典型项目张拉为例。为大跨预应力钢结构张拉安全施工提供理论与关键技术支撑。
-
公开(公告)号:CN110853314A
公开(公告)日:2020-02-28
申请号:CN201911144448.X
申请日:2019-11-20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刘占省 , 张安山 , 黄春 , 霍红元 , 王京京 , 邢泽众 , 刘習美 , 蒋安桐 , 王宇波 , 孙佳佳 , 史国梁 , 刘子圣 , 孟鑫桐 , 矫悦悦 , 白文燕 , 侯笑 , 曹存发 , 蔺宏远 , 李文杰 , 杨希温 , 陈飞
IPC分类号: G08B25/10 , G08C17/02 , H04L29/08 , G01D21/02 , G06F30/13 , G06Q10/04 , G16Y10/30 , G16Y10/80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物联网和BIM的室内动态安防疏散系统,包括:室内人员定位系统、室内环境监测系统、建筑结构监测系统、一套动态疏散路径优化算法和三维动态可视系统,所述室内环境监测系统被安装在建筑物的房间内;所述建筑结构监测系统被安装在建筑物的梁、柱、楼板、墙体内;所述动态疏散路径优化算法可以根据所述室内环境系统采集的室内环境信息和所述建筑结构监测系统采集的结构受力信息,对室内布局进行危险区域和安全区域的划分,结合所述室内定位系统采集的人员位置信息及划分区域后的室内布局,得出针对受困人员的疏散路径优化方案;当地震、火灾等灾害发生时,可以帮助受困人员找到最佳的疏散路径,提高疏散效率,减少人员伤亡。
-
公开(公告)号:CN110282130A
公开(公告)日:2019-09-27
申请号:CN201910357098.9
申请日:2019-04-29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云计算的钢结构腐蚀检测高空飞行智能机器人,包括:飞行移动单元、图片收集单元、供能单元、传输单元、核心单元以及远程应用控制平台。本发明可用机器人代替传统技术中的质检员来进行钢结构腐蚀检测工作,为智能化检测提供了硬件基础,使得在检测作业中,能够基于该设备,实现远程检测及智能化识别缺陷位置及缺陷种类,减少人工质量检测行为局限,降低安全隐患,增加检测全面性以及准确性,降低检测的人工成本,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检测的智能化程度。同时本发明基于云计算,提高了数据访问能力,将数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计算,提高了作业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0399629B
公开(公告)日:2023-06-20
申请号:CN201910459005.3
申请日:2019-05-29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混合整形规划的塔吊选型与布置优化建模方法,属于工程建设管理领域。本方法针对施工场地塔吊选型与布置问题,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理论提出施工场地塔吊选型与布置优化建模方法,通过合理分配塔吊工作范围重叠区域的吊装任务保证塔吊的运输效率,以期为施工组织策划工作提供参考。本发明基于混合整形线性规划理论,在考虑塔吊相互干涉区域内吊装任务的合理分配对塔吊运输能力利用率存在影响的条件下,提出施工场地塔吊选型与布置优化建模方法,并通过案例对比验证模型的优化效果。
-
公开(公告)号:CN111677294B
公开(公告)日:2022-04-22
申请号:CN202010588971.8
申请日:2020-06-24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IPC分类号: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钢结构智能安装方法,在钢结构施工之前利用Revit进行结构建模,得到结构模型;将结构模型导入Ansys进行力学性能分析,计算通过后,对复杂节点制作详细的施工动画。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Revit建立的模型进行,并由三维扫描仪对每个施工步骤及时记录,形成点云数据逆建模同设计模型对比,并对结构实体作调整,保证施工同设计的一致性。拼装完成后的每个连接节点均布置光线传感器,通过传感器的数据图像及时排查施工质量问题。这样从设计到施工,监测各阶段均实现虚拟现实的相互映射达到数字孪生,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本发明为解决复杂钢结构拼装施工质量欠佳,节点工艺冗杂等问题。本发明可以适应于钢结构梁、柱的安装。
-
公开(公告)号:CN111847243A
公开(公告)日:2020-10-30
申请号:CN202010588972.2
申请日:2020-06-24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本方法公开了基于LoRa技术的预制构件吊装姿态控制方法,涉及装配式建筑领域,针对预制构件吊装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行的吊装姿态控制方法。本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的预制构件施工吊装存在吊装粗糙,不能姿态控制,吊装现场处理方法落后等吊装安全风险问题。该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基于LoRa技术的信息传输单元,对吊装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实时传输;二是基于惯性测量单元的姿态监测控制方法,对吊装过程中预制构件的摆动、偏转进行实时监控反馈。
-
公开(公告)号:CN110929331A
公开(公告)日:2020-03-27
申请号:CN201911269868.0
申请日:2019-12-11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发明人: 刘占省 , 邢泽众 , 黄春 , 王京京 , 霍宏元 , 张安山 , 刘習美 , 蒋安桐 , 王宇波 , 孙佳佳 , 刘子圣 , 史国梁 , 矫悦悦 , 孟鑫桐 , 白文燕 , 侯笑 , 曹存发 , 蔺宏远 , 李文杰 , 杨希温 , 陈飞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建筑信息模型化管理系统,由四个分布式区块链节点组成,分别包括建筑设计模型节点,施工信息模型节点,运营维护模型节点,全过程模型监管节点。建筑设计模型节点,由设计方对该节点进行控制,对建筑设计模型进行管理;施工信息模型分布式节点,由施工方对该节点进行控制,对施工信息模型进行管理;运营维护模型分布式节点,由物业对该节点进行控制,对运营维护模型进行管理。通过四个节点通过相同数据接口对建筑信息的传输、批注和监管,将所有数据传输信息永久保存,实现信息互通,减少信息损失,提高监管层次和监管力度,避免推诿扯皮现象出现。
-
公开(公告)号:CN110244761A
公开(公告)日:2019-09-17
申请号:CN201910498755.1
申请日:2019-06-10
申请人: 北京工业大学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云边协同的建筑物损伤检测飞行智能机器人设备,提供的建筑物损伤检测设备,可用飞行智能机器人代替传统技术中的质检员来进行建筑物损伤检测工作,为智能化检测提供了硬件基础,使得在检测作业中,能够基于该设备实现远程检测及智能化识别损伤位置及损伤种类,减少人工质量检测行为局限,降低安全隐患,增加检测全面性以及准确性,提高作业效率,提高检测的智能化程度。同时本发明基于云边协同,提高了数据访问能力,将数据进行整合,避免重复计算,提高了作业效率。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