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27343B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752834.1
申请日:2024-06-12
IPC: E04G23/02 , B66B11/00 , F16F15/02 , F16F15/315 , G06F17/10 , E04H1/04 , E04H9/02 , E04B1/98 , E04F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老旧住宅的加装电梯,包括:调谐惯质电梯竖向设置于原老旧住宅结构楼梯间旁侧,调谐惯质电梯顶部通过连接弹簧和阻尼器与老旧住宅结构相连,调谐惯质电梯中部通过入户平台与老旧住宅结构每层住户楼梯间相连接,调谐惯质电梯井底部固定于地面。地震来临时,电梯与原结构之间产生相对变形,从而增加阻尼器行程与耗能能力,实现结构附加阻尼比提升,进而降低结构响应,达到消能减震的目的。同时,本发明给出了阻尼器与连接弹簧参数的确定方法,便于选型设计。本发明采用上述电梯加装方案,借助加装电梯实现老旧住宅减震加固改造,在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明显减小了原结构和电梯的地震响应,显著提升住宅抗震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8327343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752834.1
申请日:2024-06-12
IPC: E04G23/02 , B66B11/00 , F16F15/02 , F16F15/315 , G06F17/10 , E04H1/04 , E04H9/02 , E04B1/98 , E04F17/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老旧住宅的加装电梯,包括:调谐惯质电梯竖向设置于原老旧住宅结构楼梯间旁侧,调谐惯质电梯顶部通过连接弹簧和阻尼器与老旧住宅结构相连,调谐惯质电梯中部通过入户平台与老旧住宅结构每层住户楼梯间相连接,调谐惯质电梯井底部固定于地面。地震来临时,电梯与原结构之间产生相对变形,从而增加阻尼器行程与耗能能力,实现结构附加阻尼比提升,进而降低结构响应,达到消能减震的目的。同时,本发明给出了阻尼器与连接弹簧参数的确定方法,便于选型设计。本发明采用上述电梯加装方案,借助加装电梯实现老旧住宅减震加固改造,在为居民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明显减小了原结构和电梯的地震响应,显著提升住宅抗震安全性。
-
公开(公告)号:CN110130710B
公开(公告)日:2020-08-14
申请号:CN201910347464.2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减震技术的负刚度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提供一种杆式负刚度装置,包括H型钢外板、槽钢内板、滑轮导杆、钢绞线、槽钢滑轮等,利用槽钢滑轮与圆弧轨道板将预应力钢绞线的预拉力转化为水平输出力。当滑轮导杆处于圆弧轨道板的圆弧最高点时预拉力贮存于钢绞线中。当在H型钢外板端部施加位移激励时,H型钢外板向外伸出,此时滑轮导杆朝着圆弧轨道板的最低点运动,预应力钢绞线的预拉力释放,H型钢外板向位移激励方向运动产生与位移激励方向相同的作用力,进而为结构提供负刚度。本装置以布置斜支撑的方式布置在结构中,通过为结构提供负刚度而减小结构的刚度,从而实现结构的振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6611363A
公开(公告)日:2023-08-18
申请号:CN202310575653.1
申请日:2023-05-22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1F1/34 , G06N3/0499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固废资源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焚烧炉一次风系统风量分配预测方法,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一次风管道的支管数量多,仅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模拟来优化设计存在困难的问题。方法包括:建立流动模型;根据实际焚烧炉模型的一次风系统管道建立几何模型并对几何模型进行网格划分;基于流动模型及几何模型,在多个预设环境下进行计算,得到流量数据;根据流量数据得到训练集及验证集,并对两者进行归一化处理;通过训练集对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得到优目标风量分配预测模型;通过验证集对初始风量分配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并根据验证结果对初始风量分配预测模型进行调整,得到目标风量分配预测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5374662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39691.7
申请日:2022-08-29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2 , G06F30/18 , G06F111/10 , G06F113/08 , G06F119/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大粒径生物质颗粒热解的数值模拟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S1、在OpenFOAM中创建网格化的大粒径生物质颗粒热解几何模型,模型包括生物质颗粒内部区域和周围流体区域;其中,生物质颗粒与流体的边界设置为动网格,用以表征生物质热解反应边界的迁移过程;步骤S2、基于颗粒内部的热传导过程、颗粒与加热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过程,以及颗粒反应过程中的形状变化,建立生物质颗粒热解模型;步骤S3、通过热解参数及热解反应边界的迁移设置,求解步骤S2中的生物质颗粒热解模型,对大粒径生物质颗粒热解过程进行数值模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能获得热解过程中颗粒内部的温度分布和成分变化,更加准确的预测颗粒与流体间的传热。
-
公开(公告)号:CN117106469A
公开(公告)日:2023-11-24
申请号:CN202311163858.5
申请日:2023-09-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热解传热效率的固废处理系统,包括微波加热单元、热解单元、冷却单元、燃烧单元、烟气净化单元,其中热解单元设于所述微波加热单元内部,用于有机固体废料的微波热解反应;冷却单元与所述热解单元连接,用于对热解单元输出的气液混合物进行分离,得到热解气和热解油;燃烧单元分别与所述冷却单元和微波加热单元连接,用于将所述热解气燃烧产热,并将燃烧得到的烟气输送至微波加热单元中,实现对热解单元的加热;烟气净化单元与所述微波加热单元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采用微波加热耦合传统加热的方式,使物料能够同时实现由外而内和由内而外的加热,对于提高大粒径物料的热解过程中的传热效率有重要的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5935592A
公开(公告)日:2023-04-07
申请号:CN202211264730.3
申请日:2022-10-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IPC: G06F30/20 , G06T17/20 , G06F17/12 , G06F119/08 , G06F111/1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Mfix的多组分生活垃圾热解数值模拟方法,用于对生物质、塑料、纸类和织物这四种典型生活垃圾进行热解数值的模拟计算,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建立生活垃圾热解或气化的反应模型;S2、根据步骤S1的反应模型建立流动及传热的计算模型;S3、根据固定床或流化床的实际尺寸,采用Mfix建立几何模型,并划分网格;S4、利用步骤S1、步骤S2和步骤S3中的模型进行计算求解;S5、提取步骤S4计算得到的多组分生活垃圾热解数值并进行分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可同时计算4种典型生活垃圾的热解过程、可更真实的预测反应器内生活垃圾的传热及反应特性等优点。
-
公开(公告)号:CN110130710A
公开(公告)日:2019-08-16
申请号:CN201910347464.2
申请日:2019-04-28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建筑工程减震技术的负刚度结构振动控制领域,提供一种杆式负刚度装置,包括H型钢外板、槽钢内板、滑轮导杆、钢绞线、槽钢滑轮等,利用槽钢滑轮与圆弧轨道板将预应力钢绞线的预拉力转化为水平输出力。当滑轮导杆处于圆弧轨道板的圆弧最高点时预拉力贮存于钢绞线中。当在H型钢外板端部施加位移激励时,H型钢外板向外伸出,此时滑轮导杆朝着圆弧轨道板的最低点运动,预应力钢绞线的预拉力释放,H型钢外板向位移激励方向运动产生与位移激励方向相同的作用力,进而为结构提供负刚度。本装置以布置斜支撑的方式布置在结构中,通过为结构提供负刚度而减小结构的刚度,从而实现结构的振动控制。
-
公开(公告)号:CN119145290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496227.X
申请日:2024-10-25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E01D19/0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大跨桥梁桥面弯扭控制装置,涉及大跨度桥梁技术领域,包括大跨度桥梁本体,所述大跨度桥梁本体的桥塔底部设置有横梁,所述横梁位于大跨度桥梁本体的桥面板底部,每组所述横梁顶部的右侧沿前后方向对称固定有两组第一下耳板,所述横梁上设置有与大跨度桥梁本体配合使用的调控组件,通过设置调控组件,利用预压弹簧和杠杆组成负刚度系统,减小结构的底部剪力,利用杠杆原理对阻尼器行程进行放大,增大了阻尼器的耗能,减小了对阻尼器吨位的需求。布置在大跨度桥梁本体桥面板两侧的多组调控组件共同组成了竖向弯扭控制系统,可以同时控制大跨度桥梁本体桥面板两侧的同向或不同向的竖向位移,减小了大跨度桥梁本体桥面板的弯扭程度,提高了大跨度桥梁的竖向减震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681686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1107754.2
申请日:2023-08-31
Applicant: 北京工业大学
IPC: F16F15/06 , F03D80/00 , F16F15/023 , F16F15/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风力发电机双向负刚度阻尼增效系统,涉及风力发电机技术领域,包括伸臂牛腿、拉索、支撑梁、预压弹簧、伸臂桁架、铰接柱、底座、阻尼器和铰支座,借助伸臂牛腿将风机塔筒上部转动变形转化为伸臂牛腿端部竖向位移,实现第一重放大效应;伸臂牛腿端部竖向位移借助拉索传递带动铰接柱绕底部的底座转动,进而转化为更大的伸臂桁架端部竖向位移,实现第二重放大效应;铰接柱转动带动预压弹簧转动,从而释放预压弹簧的预压力,并推动铰接柱和伸臂桁架进一步向着转动方向运动,产生了负刚度力,进一步地放大阻尼器的变形,实现第三重放大效应。本发明能够有效控制外部荷载作用下风机任意水平方向的不利振动,便于安装于风机塔筒内部。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