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2414188A

    公开(公告)日:2021-02-26

    申请号:CN202011246103.8

    申请日:2020-11-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涉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构件,由第一表面限定了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至少一条冷凝路径,冷凝路径包括位于冷凝路径两端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延伸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完全位于由第一表面所限定的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内。本申请提供的冷凝器,相当于将冷凝路径设置在主体构件的内部,因此相对于传统冷凝器,尤其能够在有效的体积内,将降低表面积的同时增加传热面积,由此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和稳定性。

    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97011A

    公开(公告)日:2020-12-18

    申请号:CN202011283646.7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管线管理装置包括支撑件、主动杆和多个从动杆;螺旋管线的第一圈管段通过主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其余圈层管段分别通过一个从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螺旋管线的起始端受力转动,第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并通过主动杆推动支撑件转动;随着支撑件的转动,支撑件能够先后推动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使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从而通过管线管理装置对螺旋管线每一圈管段的形变量进行控制,通过每一圈管段较小程度的形变和位移的叠加,最终实现一个较大角度的转动,降低了螺旋管线因应力集中导致管线疲劳破裂的风险。

    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
    3.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2414188B

    公开(公告)日:2022-07-29

    申请号:CN202011246103.8

    申请日:2020-11-10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冷凝器及低温环路热管,涉及航天器热控制技术领域,包括:主体构件,由第一表面限定了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至少一条冷凝路径,冷凝路径包括位于冷凝路径两端的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以及在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之间延伸的第二表面;第二表面完全位于由第一表面所限定的主体构件所占据的空间内。本申请提供的冷凝器,相当于将冷凝路径设置在主体构件的内部,因此相对于传统冷凝器,尤其能够在有效的体积内,将降低表面积的同时增加传热面积,由此大大提高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和稳定性。

    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2097011B

    公开(公告)日:2021-03-19

    申请号:CN202011283646.7

    申请日:2020-11-17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管线管理装置及二维指向低温环路热管系统。管线管理装置包括支撑件、主动杆和多个从动杆;螺旋管线的第一圈管段通过主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其余圈层管段分别通过一个从动杆与支撑件活动连接。螺旋管线的起始端受力转动,第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并通过主动杆推动支撑件转动;随着支撑件的转动,支撑件能够先后推动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使第二圈管段至最后一圈管段发生形变和位移。从而通过管线管理装置对螺旋管线每一圈管段的形变量进行控制,通过每一圈管段较小程度的形变和位移的叠加,最终实现一个较大角度的转动,降低了螺旋管线因应力集中导致管线疲劳破裂的风险。

    一种导热相变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仪器

    公开(公告)号:CN117987089A

    公开(公告)日:2024-05-07

    申请号:CN202410174149.5

    申请日:2024-02-07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热相变界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仪器,涉及导热材料技术领域。该导热相变界面材料的原料,按质量百分比计,包括:液态树脂5%‑18%,热塑性弹性体0.1%‑1%,抗氧剂≤0.1%,偶联剂≤1.5%,分散剂≤0.1%,导热填料80%‑94.6%。进一步地,导热相变界面材料的原料还包括相变蜡。该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包括液态树脂、热塑性弹性体、抗氧剂和偶联剂在内的原料混合,得到第一混合物;再加入导热填料和分散剂,得到第二混合物;压制成片,得到导热相变界面材料。本申请的导热相变界面材料导热系数高,能贴合在发热器件与散热器之间,缩小接触热阻,不易泵出,且还能保持电气绝缘。

    航天环境模拟器热实验用热沉光纤光栅标定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22818B

    公开(公告)日:2022-06-14

    申请号:CN202210221021.0

    申请日:2022-03-09

    Abstract: 一种航天环境模拟器热实验用热沉光纤光栅标定装置及方法,标定装置包括悬臂梁、砝码自动加载设备、环境模拟设备、控制系统和保温装置。悬臂梁用于光纤和应变片的标定,砝码自动加载设备实现悬臂梁的砝码的自动加载,温度环境模拟设备实现标定所需要的温度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控制和悬臂梁的加载,保温装置用于给砝码自动加载设备控温。本装置通过在‑196~60℃的模拟温度环境下对光纤光栅的标定,确定不同温度下光纤光栅应变测量范围、应变灵敏度系数、非线性误差、迟滞误差、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误差等,获取应变标定曲线,探索光纤光栅在KM6环境模拟设备中布设的安装工艺,为搭建KM6光纤光栅在线监测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种具有防渗性与自愈性的绿色超疏水混凝土

    公开(公告)号:CN119430777A

    公开(公告)日:2025-02-14

    申请号:CN202411874886.2

    申请日:2024-12-19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渗性与自愈性的绿色超疏水混凝土,采用特有的本体疏水改性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新型环保超疏水混凝土(SC‑4),其水接触角为155°,滑动角为8°。SC‑4的抗压强度(CS)和抗折强度(FS)分别为29.83MPa和5.47MPa。由于润湿性和机械性能的协同作用,SC‑4获得了优异的整体稳定性。浸出试验表明,SC‑4具有出色的抗渗性,其累积吸水率比普通混凝土(OC)低75%,累积NaCl吸收率比普通混凝土(OC)低80%。经过200次高强度荷载磨损后,样品的水接触角仍保持在150°以上,相应的力学性能也保持稳定。这表明SC‑4具有优异的力学稳定性和自愈性。紫外线测试表明,老化后的SC‑4的CS和FS仅下降了7.9%和4.4%,表明样品具有很强的抗紫外线(340nm)能力。这项研究的重要贡献在于开发了一种绿色超疏水混凝土,它在耐久性和抗环境老化方面优于传统混凝土,同时还采用了环境友好型制备方法,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了一种前景广阔的解决方案。

    一种冷板以及冷板模型的获取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38866A

    公开(公告)日:2023-12-15

    申请号:CN202311264841.9

    申请日:2023-09-27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冷板以及冷板模型的获取方法,涉及电子元器件技术领域。该冷板包括微通道层和歧管层,微通道层中的下散热面配置的微通道与歧管层中的多级分液流道连通,微通道层的上散热面与芯片的散热面键合连接,微通道层的下散热面配置有微通道,微通道的位置与微通道层的上散热面与芯片键合连接的位置相对应,歧管层中配置有流体工质,本申请通过在歧管层配置多级分液流道,确保流体工质能够更加均匀吸收芯片散发的热量,以提升冷板的散热效率。

    航天环境模拟器热实验用热沉光纤光栅标定装置及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322818A

    公开(公告)日:2022-04-12

    申请号:CN202210221021.0

    申请日:2022-03-09

    Abstract: 一种航天环境模拟器热实验用热沉光纤光栅标定装置及方法,标定装置包括悬臂梁、砝码自动加载设备、环境模拟设备、控制系统和保温装置。悬臂梁用于光纤和应变片的标定,砝码自动加载设备实现悬臂梁的砝码的自动加载,温度环境模拟设备实现标定所需要的温度环境,控制系统实现温度控制和悬臂梁的加载,保温装置用于给砝码自动加载设备控温。本装置通过在‑196~60℃的模拟温度环境下对光纤光栅的标定,确定不同温度下光纤光栅应变测量范围、应变灵敏度系数、非线性误差、迟滞误差、一致性和可重复性误差等,获取应变标定曲线,探索光纤光栅在KM6环境模拟设备中布设的安装工艺,为搭建KM6光纤光栅在线监测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一种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一体化主动冷却控温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7320404A

    公开(公告)日:2023-12-29

    申请号:CN202311359489.7

    申请日:2023-10-20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高超声速飞行器控温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用于高超声速飞行器的一体化主动冷却控温系统。所述一体化主动冷却控温系统针对两舱室控温区间不同的特点,通过换热风扇驱动冷却空气在两舱室间循环,充分利用精密仪器舱的出口低温空气对电子设备舱进行冷却,实现两舱室温度的一体化控制。本发明的一体化主动冷却控温系统具有结构组成简单、便于加工、制造成本低和可靠性高的特点,可使高超声速飞行器可以适应更长时间、复杂多变的飞行任务。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