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6796396A
公开(公告)日:2023-09-22
申请号:CN202310345387.3
申请日:2023-04-03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13 , G06F30/20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坑开挖及降水引起下卧隧道变形的解析方法,包括:将计算涉及到的土体视为各向同性弹性体,采用Mindlin弹性解计算基坑开挖时坑底及四壁卸荷引起的附加应力;将基坑视作大型降水井,基于有效应力原理与Dupuit假定计算出降水引起邻近隧道受到的附加应力;将隧道看作Pasternak地基上无限长的Timoshenko梁,将开挖及降水引起的总应力施加到下卧盾构隧道上,建立Timoshenko梁隧道控制方程,通过叠加法推导计算出隧道纵向变形解析解。通过横向测量结果的对比可见本发明所述方法获得的结果与实测值最为为接近,证明了本申请方法的准确性与合理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691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73317.6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V型山谷地形中桩基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山谷、桩基及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基于Graf加法定理计算得出由于地震波震动引起的土体位移场;(3)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将地震波震动引起的土体位移场转化为荷载施加到桩基上,建立桩基的受力平衡方程;(4)在桩顶、桩底均处于自由约束的情况下时,求解均布荷载引起的桩基位移及其所受的弯矩,剪力。上述方法通过结合Graf加法定理与Winkler地基梁模型,首次提出了V型山谷上桩基础震动响应闭合解,并准确揭示V型山谷地震放大效应对桩基础震动响应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522724A
公开(公告)日:2023-08-01
申请号:CN202310473245.5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形效应的斜坡桥桩动力响应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地勘资料获取斜坡地形、桩基及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基于Graf加法定理计算得出由于地震波震动引起的斜坡土体位移场;(3)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将地震波引起的斜坡自由场转化为荷载施加到桩基上,建立桩基的受力平衡方程;(4)在桩顶、桩底均处于自由约束的情况下时,求解均布荷载引起的桩基位移及其所受的弯矩,剪力。上述方法通过结合Graf加法定理与Winkler地基梁模型,首次提出了斜坡上桩基础震动响应闭合解,并准确揭示斜坡地震放大效应对桩基础震动响应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522724B
公开(公告)日:2024-01-26
申请号:CN202310473245.5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地形效应的斜坡桥桩动力响应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根据地勘资料获取斜坡地形、桩基及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基于Graf加法定理计算得出由于地震波震动引起的斜坡土体位移场;(3)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将地震波引起的斜坡自由场转化为荷载施加到桩基上,建立桩基的受力平衡方程;(4)在桩顶、桩底均处于自由约束的情况下时,求解均布荷载引起的桩基位移及其所受的弯矩,剪力。上述方法通过结合Graf加法定理与Winkler地基梁模型,首次提出了斜坡上桩基础震动响应闭合解,并准确揭示斜坡地震放大效应对桩基础震动响应的影响。(56)对比文件于玉贞;邓丽军;孙逊;吕禾.Centrifugemodeling of dynamic behavior of pile-reinforced slopes duringearthquakes.Journal of Central South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10,(第05期),1070-1078.
-
公开(公告)号:CN113216279B
公开(公告)日:2022-12-13
申请号:CN202110575496.5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E02D31/08
Abstract: 一种水平空心管填埋隔振屏障及其施工工艺,所述水平空心管填埋隔振屏障由混凝土空心管(1)及其周围回填压实的黏土(2)组成。所述施工工艺在用于环境隔振工程时,先在钢板桩围护结构下进行沟槽的开挖,开挖结束后在沟槽内分层吊放混凝土空心管节,每层管节吊放完成后在其上方回填土体并压实成与管身弧度相适应的管座再安防上一层管节,直至整个沟槽被混凝土空心管节和黏土填满为止;上下层混凝土空心管中心线连线构成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角度。本发明通过调整上下层空心管的埋设倾角α以及上下空心管之间的径向间距,能够进一步优化该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隔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2030946A
公开(公告)日:2020-12-04
申请号:CN202010639785.2
申请日:2020-07-06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E02D5/18
Abstract: 一种后期易于破除的铝酸盐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所述地下连续墙(1)包括混凝土、长方形钢筋笼的主筋(4)和箍筋(5)。所述地下连续墙的混凝土采用铝酸盐水泥制作;钢筋笼的箍筋(5)采用独立的环状绑扎,而非螺旋绑扎。所述地下连续墙在工程完工后强度会逐渐降低至最高强度的40%~50%,使后期地下工程施工遇到地下连续墙时易于人工或机械破除,大大降低了地下连续墙破除的难度。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690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73308.7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半圆形山谷地形中桩基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半圆形山谷地形、桩基及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基于复变函数法计算得出由于地震波震动引起的土体位移场;(3)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将地震波引起的土体位移场转化为桩基处附加应力,施加到桩基上,建立桩基的受力平衡方程;(4)在桩顶、桩底均处于自由约束的情况下时,求解均布荷载引起的桩基位移及其所受的弯矩,剪力。上述方法通过结合复变函数法与Winkler地基梁模型,首次提出了半圆形山谷上桩基础震动响应闭合解,并准确揭示半圆形山谷地震放大效应对桩基础震动响应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6484689A
公开(公告)日:2023-07-25
申请号:CN202310469681.5
申请日:2023-04-27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G06F30/23 , G06F30/13 , G06F17/11 , G06F111/04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邻近涵洞桩基的动力响应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获取涵洞、桩基及土体的物理力学参数;(2)基于复变函数法计算得出由于地震波震动引起的土体位移场;(3)基于动力Winkler地基模型,将地震波引起的土体位移场转化为荷载施加到桩基上,建立桩基的受力平衡方程;(4)在桩顶、桩底均处于自由约束的情况下时,求解均布荷载引起的桩基位移及其所受的弯矩、剪力。上述方法通过结合复变函数法与Winkler地基梁模型,首次提出了涵洞上桩基础震动响应闭合解,并准确揭示涵洞地震放大效应对桩基础震动响应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3216279A
公开(公告)日:2021-08-06
申请号:CN202110575496.5
申请日:2021-05-26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IPC: E02D31/08
Abstract: 一种水平空心管填埋隔振屏障及其施工工艺,所述水平空心管填埋隔振屏障由混凝土空心管(1)及其周围回填压实的黏土(2)组成。所述施工工艺在用于环境隔振工程时,先在钢板桩围护结构下进行沟槽的开挖,开挖结束后在沟槽内分层吊放混凝土空心管节,每层管节吊放完成后在其上方回填土体并压实成与管身弧度相适应的管座再安防上一层管节,直至整个沟槽被混凝土空心管节和黏土填满为止;上下层混凝土空心管中心线连线构成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成一定角度。本发明通过调整上下层空心管的埋设倾角α以及上下空心管之间的径向间距,能够进一步优化该隔振屏障的隔振效果,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实现更好的隔振性能。
-
公开(公告)号:CN110273438A
公开(公告)日:2019-09-24
申请号:CN201910580207.3
申请日:2019-06-28
Applicant: 华东交通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阶梯型隔振沟屏障及其制作方法,隔震沟的深度沿隔震沟长度方向呈变化状态,隔震沟中部区域距离震源最近,隔震沟深度最深,随着与震源距离的增大,隔震沟的深度由中部区域向两端呈阶梯状逐渐变浅;该隔震沟包括钢板桩、压顶梁和中部横梁;圈钢板桩外侧设有两圈压密注浆孔并注浆形成注浆加固区域;在压顶梁标高处设有沿隔震沟宽度方向延伸的顶部内支撑;在钢板桩的一半深度的标高处设中部横梁,在中部横梁的标高处设有沿隔震沟宽度方向延伸的中部内支撑。本发明充分将深度变化和压密注浆与隔震沟相结合,能大幅减少隔震沟的开挖工程量、减少建筑材料的浪费,节约工程成本,同时能避免沟内积水,大幅度隔震及减震效果。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