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07514649A

    公开(公告)日:2017-12-26

    申请号:CN201710623731.5

    申请日:2017-07-2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涉及电站锅炉余热回收节能设备技术领域。该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包括板式换热芯体、空气预热器外壳、空气进出喇叭口和烟气进出喇叭口。板式换热芯体由换热板叠加形成。换热板由平板经过冲压,在板上形成凹槽和凸点;凸点与凸点相对叠加和焊接构成烟气通道;凹槽与凹槽相对,并以一定间距叠加和焊接形成空气通道;两种流体的流动方式为错流。本发明提供的方案,有益效果在于:由于空气侧近似于平板通道,且板片上冲压形成的凹槽在增大空气湍流的同时不增加空气侧的压降,因此换热系数高,压降低;烟气侧为平板间直同道,压降较低,不会产生积灰的问题,即使积灰也很容易处理,在大风量工况下具有明显优势。

    一种可直接嵌入芯片内部的变径特斯拉阀相变冷却微通道

    公开(公告)号:CN119890165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411858738.1

    申请日:2024-12-1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直接嵌入芯片内部的变径特斯拉阀相变冷却微通道,包括微通道加工层基板、特斯拉阀变径微通道;将传统的特斯拉阀设计成变径结构,再将若干个变径的特斯拉阀组合成阀序列;将阀序列排列成圆形序列,并利用激光烧蚀工艺将其加工到通道加工层基板上,得到特斯拉阀变径微通道;液体工质从特斯拉阀变径微通道的中心流入、相变后的蒸汽从四周流出。本发明设计的变径特斯拉阀微通道不仅可以有效抑制蒸汽逆流对相变传质造成的反向串扰,还为蒸汽输运提供了弛豫空间,降低高压蒸汽对微通道壁面的膨胀挤压力,保证芯片结构强度;变径特斯拉阀微通道结构具备良好的散热特性和抗逆流性能,可直接引入芯片设计过程,实现高效率芯片散热能力。

    新型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

    公开(公告)号:CN108036353B

    公开(公告)日:2019-08-02

    申请号:CN201711016932.5

    申请日:2017-10-26

    Applicant: 同济大学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Y02E20/34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用于气‑气换热,属于热交换领域。它包括由若干板束按一定形式堆叠形成的板式换热芯体;每组板束由两块单个板片错位叠放焊接而成;单个板片包括间隔设置的凹凸纹与凸纹。单个板片错位叠放形成空气通道;凹凸纹和凸纹分别波峰对波峰、波谷对波谷对向叠放构成烟气通道,两种介质为错流。本发明提供的新型板式大风量空气预热器适用于风量较大,要求压降低,换热水平高的领域;由于空气侧近似于平板通道,且板片上冲压形成的凹凸纹在增大空气湍流的同时对空气侧压降的增加较小,因此换热系数高,压降低;烟气侧为直通道,压降较低,不会产生积灰的问题,即使积灰也容易清理,在大风量下具有明显优势。

    基于亲疏水相间改性的微尺度管内两相流致振动抑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89045A

    公开(公告)日:2024-09-24

    申请号:CN202410926064.8

    申请日:2024-07-11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亲疏水相间改性的微尺度管内两相流致振动抑制方法,包括液相流、气相流和两相流微尺度管路;液相流管路和气相流管路位于同一直线,管路进口存在正压;两相流管路垂直于该直线,管路出口存在负压,并且内壁表面设置有间隔排列的亲水表面和疏水表面;液相流管路和气相流管路内部的流体相向而行,混合后流入两相流管路。本发明通过在微尺度两相流管路内壁表面设置间隔排列的亲水表面和疏水表面来控制微流体流动状态、强化气液界面的流动稳定性、降低激发频率,从而抑制了微尺度两相流激振力主频与管道固有频率相近时引发的共振现象,具有实施过程简单、工艺便捷、经济性良好、抑制毫牛量级两相流致振动效果显著等优点。

    一种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的确定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465304A

    公开(公告)日:2024-08-09

    申请号:CN202410490171.0

    申请日:2024-04-23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的确定方法,包括:在实验过程中,利用2D‑PIV系统对薄膜生成装置的薄膜生成区进行流场测量,得到流场数据;根据多次实验获得的流场数据,确定导致薄膜直接断裂无法成形的射流参数上限和使薄膜能够脱离表面活性剂溶液界面形成完整薄膜的射流参数下限;根据射流参数上限和射流参数下限,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以此方式,可以准确确定用于调控薄膜稳定生成的射流参数范围,进而以此调控薄膜的稳定生成,使之能更好地包络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为工业通风技术中实现薄膜包络的两相流捕集,降低排风需风量和系统能耗提供支撑。

    一种具备多层级微纳结构的疏水表面

    公开(公告)号:CN11955162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4

    申请号:CN202411578998.3

    申请日:2024-11-07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多层级微纳结构的疏水表面,通过光刻、激光、压印等一次成型技术在固体表面形成先逐级递减后逐级递增的多层级微纳几何结构。该多层级微纳结构基于设计的多个不同高度或尺度的微纳层级,为液体润湿壁面过程设置了多个能量壁垒。液体必须层层突破所有这些能量壁垒,才能完全浸入到基底表面。由于多尺度和多能级壁垒的存在,液体最终很难突破每一个能量壁垒,因此该多层级微纳结构壁面能够有效保持疏水状态。本发明的多层级疏水表面具备良好的非浸润特性,具有自清洁、防水、防污等功能,适用于自清洁、减阻、防冰、微流控、军事、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领域。此外,本发明还具有一次成型、加工简单、工艺便捷、经济性良好等优点。

    一种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的构建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520754A

    公开(公告)日:2024-08-20

    申请号:CN202410537881.4

    申请日:2024-04-30

    Applicant: 同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的构建方法,包括:获取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根据液相球状膜包络和黏附污染源散发的污染物的初始分布,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标记法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以此方式,可以有效建立用于液相球状膜破碎过程识别的数值模型,便于明确液相球状膜内部悬浮的污染物被气流捕集的效率,以及液相球状膜表面破碎后其黏附的污染物的分布规律,为工业通风技术在未来发展基于两相流的捕集理论提供基础支撑。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