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428626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311684.0
申请日:2024-03-19
IPC: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18/23213
Abstract: 一种用户侧储能优化配置方法,采用核函数方法来优化ISODATA负荷聚类算法中的欧氏距离,利用优化后的ISODATA负荷聚类算法对电力用户的日用电负荷曲线进行聚类,对每种聚类结果下的所有负荷曲线都配置相同规模用户侧储能。本发明用户负荷聚类效果更加明显,使得每一聚类结果下配置的用户侧储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实现了更好的经济性。
-
公开(公告)号:CN115660717A
公开(公告)日:2023-01-31
申请号:CN202211313147.7
申请日:2022-10-25
IPC: G06Q30/0201 , G06Q10/0639 , G06Q50/06 , G06F18/23 , H02J3/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用户侧不同行业的电化学储能经济特性动态分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基于不同行业的用电负荷曲线,包括一般工商业和大工业用户,考虑荷储协同运行场景,对不同行业的用户侧电化学储能经济特性进行深入分析;获取电力用户基本数据,包括储能配置收益、储能成本和峰平谷电价;根据电网企业和用户所提供的数据,建立面向用户侧不同行业的电化学储能经济特性动态分析模型;通过求解模型,根据所设计的荷储协同场景,分析不同行业电化学储能投资回报特性。本发明提出了在荷储协同的场景下,采用动态回收期法和聚类法分析电化学储能的经济特性。
-
公开(公告)号:CN119362478A
公开(公告)日:2025-01-24
申请号:CN202411375748.X
申请日:2024-09-30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可信度计算方法及计算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获取输入数据;根据每一组输入数据,建立一个最小化负荷削减成本的最优负荷削减模型,该最优负荷削减模型综合考虑系统的经济目标和安全性,决策变量为切负荷量;求解所述最优负荷削减模型;基于最优负荷削减模型的求解结果获取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遵从等可靠性准则,构建等效系统,循环计算等效系统的可靠性指标直至相等于原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的可靠性指标,从而确定目标系统的新能源可信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准确性高等优点,解决了现有可信度计算方法在风‑光‑储联合发电系统中忽略储能动态特性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9250843A
公开(公告)日:2025-01-03
申请号:CN202411499595.X
申请日:2024-10-25
IPC: G06Q30/018 , G06F17/1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园区电碳联动的低碳特性评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基于园区结构和设备碳排放特征,对园区的碳排量进行核算,获取到碳排量数据;基于碳排量数据,设定环境效益指标,利用物元可拓模型对环境效益进行判别,获取到环境效益等级;基于碳排量数据,利用SBM模型对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获取到碳排放效率;基于碳排量数据,利用产出距离函数求解影子价格,获取到碳减排成本。本发明针对园区电碳联动的低碳特性进行充分评估,可以清晰地了解园区内不同产业的碳排放情况,为园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参考,推动传统产业向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能够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环保政策。
-
公开(公告)号:CN118868102A
公开(公告)日:2024-10-29
申请号:CN202410947659.1
申请日:2024-07-15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虚拟电厂电热调度技术领域,解决了虚拟电厂可再生能源出力和负荷波动等多种不确定因素影响调度的技术问题,尤其涉及一种考虑多重不确定因素的虚拟电厂电热调度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历史数据计算不确定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并根据均值和标准差生成一定数量的场景,所述不确定变量包括风速、负荷以及光照强度;基于场景建立考虑需求响应、能源和备用市场的虚拟电厂电热运行约束;构建最大化虚拟电厂利润的目标函数,并结合虚拟电厂电热运行约束得到虚拟电厂电热调度模型。本发明考虑了多重不确定因素和其他条件,能有效应对不确定变量的影响,实现虚拟电厂的最优调度,从而实现虚拟电厂利润的最大化。
-
公开(公告)号:CN11882608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67907.1
申请日:2024-07-0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Abstract: 一种融合氢‑热‑钠离子储能的海上风电消纳方法及系统,针对于氢储能、热储能、钠离子电池储能方式,包括:各储能未来技术及度电成本演进趋势预测单元和为实现海上风电消纳的混合储能系统未来规划单元,储能未来技术及度电成本演进趋势预测单元根据调研所得各储能方式的模块成本、效率、寿命信息,通过平准化度电成本模型计算其度电成本,得到各储能方式的未来技术、度电成本发展趋势;混合储能系统未来规划单元根据前述的各储能系统未来技术、度电成本发展趋势信息,进行储能寿命、功率、能量约束,得到各储能系统未来逐年装机容量、电能存储容量配置结果,提出满足海上风电消纳的混合储能系统规划方案。
-
公开(公告)号:CN118822585A
公开(公告)日:2024-10-22
申请号:CN202410807863.3
申请日:2024-06-21
IPC: G06Q30/0201 , G06Q30/0202 , G06N5/025 , G06Q50/06 , G06Q50/2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证碳市场模拟方法、设备和介质,包括以下步骤:获取电证碳市场数据,输入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证碳市场协同模型,仿真获得电证碳市场模拟结果;其中,所述基于系统动力学的电证碳市场协同模型的构建方式如下:根据电证碳市场各子系统的关键因素,构建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根据电证碳市场各子系统的关键因素、关键因素的关联因素和各子系统的因果关系图,构建电证碳市场协同耦合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根据电证碳市场协同耦合的因果关系图和系统流图,建立电证碳市场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可以全面、准确反映市场协同发展中各因素对各市场及电源结构的影响。
-
公开(公告)号:CN114548814B
公开(公告)日:2024-09-20
申请号:CN202210195445.4
申请日:2022-03-01
Applicant: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
IPC: G06Q10/0631 , G06Q10/0639 , G06Q30/0202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可再生能源的消纳的综合能源系统,该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源设备包括风电机组、光伏机组、热电联产机组、微型燃气轮机、电转气设备和电制冷机;该综合能源系统的优化方法步骤为:利用综合能源系统的碳交易成本模型,获得综合能源系统的碳交易成本;利用综合能源系统的运行成本模型,获得综合能源系统的系统运行成本;C、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的碳交易成本和系统运行成本,构建综合能源系统的目标函数;D、基于综合能源系统的目标函数,结合能源设备约束和能量平衡约束构成的约束条件,构建含电转气设备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本发明的综合能源系统能够提高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和运行经济效益。
-
公开(公告)号:CN118229110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70856.1
申请日:2024-03-29
IPC: G06Q10/0637 , G06Q10/067 , G06Q10/04 , G06Q50/06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热舒适度模型的空调虚拟储能调度策略构建方法,包括:基于热感觉投票值与对应温度通过逻辑回归方法,得到满意率与对应温度的公式,对用户进行响应意愿和响应能力的分类,并为每一类用户设定差异化补偿价格;构建空调‑建筑虚拟储能模型,确定虚拟储能的关键指标,以评估和利用空调‑建筑虚拟储能的潜力;建立微电网系统优化调度策略;应用多目标JAYA算法求解优化调度策略,实现经济、环保、用户满意度的多目标优化,输出优化后的微电网调度方案。本发明可通过构建用户综合满意度指标,充分挖掘和利用空调‑建筑虚拟储能潜力,提高微电网运行的经济性,同时考虑环保和用户满意度,提高微网运行的经济性与可靠性。
-
公开(公告)号:CN114742269B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210227775.7
申请日:2022-03-08
Applicant: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经济技术研究院
IPC: G06Q10/04 , G06Q10/0631 , G06Q50/06 , G06F30/20 , G06F111/04 , G06F119/06 , G06F119/08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考虑多能耦合转换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顶层设计方法及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园区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确定园区综合能源影响因子的权重;确定园区综合能源建设模式及供需结构;根据供需结构建立园区内电负荷时序模型、冷热负荷时序模型以及分布式电源时序模型;基于影响因子权重、电负荷时序模型、冷热负荷时序模型以及分布式电源时序模型建立综合能源系统能量供应方案;确定综合能源系统能量供应方案的约束条件,求解综合能源系统能量供应方案的最优解。本发明通过对综合能源系统中多能转换等环节进行统一设计,将充分发挥不同能源形式的互补特性和协同效应,进而提升系统灵活性、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和系统综合能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