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381057A
公开(公告)日:2024-07-23
申请号:CN202410805151.8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区协同功率支撑控制方法及系统,配电自动化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台区内单元支撑控制和台区间协同控制;台区内单元支撑控制包含如下步聚:步骤1:分布式光伏和负荷功率预测;(1)确定指标计算因子;所述指标计算因子包括:负荷预测因子和光伏预测因子;(2)数据归一化处理;(3)数据预处理;(4)灰色系统建模预测;(5)预测结果逆归一化;步骤2:分布式光伏支撑控制;步骤3:储能系统调节控制;台区间协同控制包含将配电网的台区间协同控制转换为最大化配电网动态承载上限/下限控制。本发明解决了台区协同功率支撑控制的问题,提高电力系统和配电网的能源利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33668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2
申请号:CN202410344785.8
申请日:2024-03-25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东北电力大学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IPC: H02J3/00 , H02J3/38 , H02J3/06 , G06Q10/063 , G06Q50/06
Abstract: 一种分布式光伏配电台区多时空尺度调节方法和系统,属于分布式光伏配电领域。分布式光伏配电台区多时空尺度调节方法包括:(1)分析台区调节资源多时间尺度调节特性,建立台区资源调节模型;(2)分布式光伏台区集群划分;(3)构建台区优化模型。本发明解决了局部节点电压越限、网损增加、调节能力不足和光伏无法就地就近消纳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381057B
公开(公告)日:2025-04-18
申请号:CN202410805151.8
申请日:2024-06-21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台区协同功率支撑控制方法及系统,配电自动化领域,所述方法包括台区内单元支撑控制和台区间协同控制;台区内单元支撑控制包含如下步聚:步骤1:分布式光伏和负荷功率预测;(1)确定指标计算因子;所述指标计算因子包括:负荷预测因子和光伏预测因子;(2)数据归一化处理;(3)数据预处理;(4)灰色系统建模预测;(5)预测结果逆归一化;步骤2:分布式光伏支撑控制;步骤3:储能系统调节控制;台区间协同控制包含将配电网的台区间协同控制转换为最大化配电网动态承载上限/下限控制。本发明解决了台区协同功率支撑控制的问题,提高电力系统和配电网的能源利用效率、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水平。
-
公开(公告)号:CN118232404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318566.2
申请日:2024-03-20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一种低压配电台区柔性互联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属于电力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判断是否有扰动,若有扰动则生成待消纳扰动序列,建立低压配电台区柔性互联系统调整控制目标;以实现控制目标且使得线损最小为目标建立低压配电台区柔性互联系统调整方案并进行优化求解;在求解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各台区的实际运行情况,以各台区的受限负荷最小和柔性系统负载均衡率均差最小为目标建立低压台区调整方案并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柔性互联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案。本发明在降低持续性扰动对低压配电台区柔性互联系统造成影响的同时使运行控制过程中低压配电台区柔性互联系统中的柔性交互设备损耗最小、负载均衡率最优、各台区的受限负荷比例最小。
-
公开(公告)号:CN116667324A
公开(公告)日:2023-08-29
申请号:CN202310614627.5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考虑灵活爬坡和灵活备用的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涉及有已知的存储有配电网运行参数的数据库、配电网的线路和节点、变电站、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包括以下步骤:先建立变电站、灵活性运行负荷和储能电站运行模型;然后建立区域电网调度模型;再增加灵活爬坡和灵活备用约束;最后求解模型,输出求解值;由于本配电网控制方法对配电网中的灵活性资源增加了灵活爬坡约束和灵活备用容量约束,让灵活性资源的灵活辅助机制更加完善,使得灵活性资源可以更好的平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产生的配电网电压偏移和配电网中变电站的总功率波动,使得配电网的调度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均有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5604072A
公开(公告)日:2023-01-13
申请号:CN202211083990.0
申请日:2022-09-06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CN)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CN)
IPC: H04L41/0604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网告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相对信息熵的电网告警降噪方法及系统,其特征在于:方法步骤包括:步骤1:获取历史告警数据;步骤2:基于时序聚类将告警数据分为不同的类;步骤3:基于相对信息熵计算告警在每类和全局中的概率分布差异,并依据概率分布区分常规告警、噪声数据和核心告警。本发明无需人工标记即可实现对告警降噪分级。
-
公开(公告)号:CN119864882A
公开(公告)日:2025-04-22
申请号:CN202411736063.3
申请日:2024-11-29
Applicant: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Inventor: 华光辉 , 郝雨辰 , 李雪 , 周才期 , 刘海璇 , 嵇文路 , 周邺飞 , 梁访 , 柴赟 , 祝建军 , 廖英祺 , 周昶 , 张景晨 , 霍雪松 , 戴强晟 , 沙洲 , 夏俊荣 , 栗峰 , 于若英 , 王智超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比例分布式光伏逆变器自动调控方法、装置和控制系统,应用于分布式光伏发电运行技术领域。方法应用于所述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的自动调控装置,每个自动调控装置与一个分布式光伏逆变器通讯连接,方法包括:获取所述分布式光伏逆变器的交流侧频率和交流侧电压;基于所述交流侧频率进行所述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有功功率的下垂控制,以配合电网的有功调控;基于所述交流侧电压进行所述分布式光伏逆变器无功功率的下垂控制,以配合电网的无功调控。本发明解决了低压并网相关设备难以实时有效调控及高比例分布式光伏发电接入低压配电网影响配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用户用电设备使用安全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6667324B
公开(公告)日:2024-11-19
申请号:CN202310614627.5
申请日:2023-05-26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考虑灵活爬坡和灵活备用的配电网调度控制方法,涉及有已知的存储有配电网运行参数的数据库、配电网的线路和节点、变电站、光伏电站和储能电站,包括以下步骤:先建立变电站、灵活性运行负荷和储能电站运行模型;然后建立区域电网调度模型;再增加灵活爬坡和灵活备用约束;最后求解模型,输出求解值;由于本配电网控制方法对配电网中的灵活性资源增加了灵活爬坡约束和灵活备用容量约束,让灵活性资源的灵活辅助机制更加完善,使得灵活性资源可以更好的平衡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产生的配电网电压偏移和配电网中变电站的总功率波动,使得配电网的调度过程中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均有提升。
-
公开(公告)号:CN116415204A
公开(公告)日:2023-07-11
申请号:CN202310298736.0
申请日:2023-03-24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Abstract: 基于动态知识图谱的数据融合方法及系统,包括步骤1,将知识数据进行级别分类;步骤2,根据级别分类后的数据构建图谱模型并对图谱模型的节点设置图形及颜色;步骤3,将知识数据与图谱模型进行融合并基于知识数据的变化调整图谱模型。本发明通过基于知识数据的节点和重要性进行图形和颜色构建,能够使知识图谱与知识数据的进行高度融合,进而有助于区分不同重要性和节点的知识数据,以解决现有的知识图谱构建方式单一、不同知识数据的区分度较低的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8759265B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252630.8
申请日:2024-09-09
Applicant: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Abstract: 变电站用考虑接地支路影响的回路电阻测量方法及系统,包括:构建变电站用回路电阻测量模型;基于构建的变电站用回路电阻测量模型,在接地支路上增加附加电阻;基于预处理的模型,对电路进行通流,获得待测接触电阻的计算公式;基于获得的待测接触电阻的计算公式,通过不同的附加电阻计算不同的接触电阻,通过分析判断,得到最终的回路电阻;基于分析判断结果,输出得到的回路电阻。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计及接地支路与接触电阻的差距程度下降的状况,提高了变电站回路电阻的测量精度;能够通过地刀在回路电阻测量时调整支路状态;通过在接地支路串入多个附加电阻,丰富测试结果,减少因离散性产生的误差。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