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8505594A
公开(公告)日:2024-08-16
申请号:CN202410220467.0
申请日:2024-02-2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上海普恩海汇医学检验所有限公司
IPC: G06T7/00 , G06V20/69 , G06V10/762 , G06V10/764 , G06V10/77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直肠癌的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上皮联合间质标志物双重形态分型模型及其应用。本发明通过机器学习构建的分类器,并采用k‑均值聚类算法。本发明利用循环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对其进行分类,以确定循环肿瘤细胞的分类与结直肠癌病情的相关性。形态学特征包括细胞核大小和形态、细胞膜和/或浆的大小、细胞膜和/或浆的形态,以及循环肿瘤细胞标志物在细胞膜和/或浆的分布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获得的CTC形态学特征被输入分类器,用于预测循环肿瘤细胞所属对象的结直肠癌病情。本发明分类模型为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预后评估和治疗监测提供有力支持,可用于临床决策指导。
-
公开(公告)号:CN112037852B
公开(公告)日:2024-09-27
申请号:CN202010904940.9
申请日:2020-09-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预测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方法和系统,以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为样本,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获取T1期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蛋白质表型并建立基于蛋白质组学的诊断淋巴结转移模型,本发明相对于传统预测方式具有预测准确性高,有效减少非必要补救手术的优势。能针对每一病理给出一个淋巴结转移概率,更有利于精准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0257518B
公开(公告)日:2022-08-02
申请号:CN201910583680.7
申请日:2019-07-01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 G16B20/2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预测转移性结直肠癌转化治疗疗效的基因集,其包括人类基因组中的下述10个基因位点:C18orf42、OR10V1、ATOH1、AC140061.12、TMEM26、KRTAP4‑2、PDK4、SPAG11B、SEC31B、LILRA5,这些基因位点的5hmC表观修饰水平预示转化治疗疗效,采用该基因集建立的数学模型可用于预测肝转移灶不可切除的转移性结直肠癌转化治疗疗效,帮助医生确定转化治疗方案,实施精准医疗。
-
公开(公告)号:CN118800440A
公开(公告)日:2024-10-18
申请号:CN202410952763.X
申请日:2024-07-16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G16H50/20 , G06N3/08 , G16H50/70 , G06N3/046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V10/774 , G06T7/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胆管分型的肠癌肝转移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方法,包括:收集CRLM患者术后的肝脏病灶HE切片,构建样本数据集,用于训练深度学习模型,从而得到基于空间蛋白组胆管分型的病理组学模型;将当前CRLM患者术后的肝脏病灶HE切片输入基于空间蛋白组胆管分型的病理组学模型,输出得到当前CRLM患者对应的辅助治疗疗效分类标签,结合后处理计算,即得到当前CRLM患者对应的辅助治疗敏感性预测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一方面提出一种基于空间蛋白质组学的胆管分型,根据患者肝脏病灶不同分型的比例来预测CRLM患者的辅助治疗疗效,另一方面构建一种新的CRLM患者辅助治疗疗效预测模型,能够在术后早期无创、高效、准确地对CRLM辅助治疗疗效进行预测。
-
公开(公告)号:CN118415765A
公开(公告)日:2024-08-02
申请号:CN202410473800.9
申请日:2024-04-19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肿瘤切除的辅助定位方法,包括:获取辅助定位模块相对拍摄模块的第一相对空间位置及第一方向标识;根据第一相对空间位置建立图像空间坐标系,包括对应拍摄模块的第一坐标和对应辅助定位模块的第二坐标;根据第一坐标与第二坐标在图像空间坐标系中的拍摄方向上的距离,及预置的拍摄模块的视场范围模型,确定参考图像,视场范围模型包括拍摄模块的视场范围随距离变化的关系;根据第二坐标在视场范围模型中的空间位置,及第一方向标识在视场范围模型中的相对方向信息,确定辅助定位模块在参考图像中的第三坐标及指向标识。该方法能够协助主刀医师更快速合理地判断出肿瘤组织的下边缘位置,提高手术的准确性。
-
公开(公告)号:CN116966395A
公开(公告)日:2023-10-31
申请号:CN202311077937.4
申请日:2023-08-24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A61M25/04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肛管结构,包括外管以及同轴设于外管内的内置引流管;外管包括伞形固定结构和活动套管,伞形固定结构对应内置引流管的前段设置,活动套管对应内置引流管的中段设置,伞形固定结构包括沿着内置引流管前段周缘间隔设置的多个伞骨连接关节、转动连接伞骨连接关节的伞骨、连接伞骨连接关节和伞骨的弹性驱动件以及连接多根伞骨围合形成的伞面,活动套管滑动连接于内置引流管的中段。通过弹性驱动件以持续施加伞骨外翻的旋转力,使伞面于肠道内自动撑开,从而将内置引流管固定在肠道内,相比传统采用气囊充气式固定的方案,有效避免了气囊因充气过量而对肠壁造成损伤,使用更为方便且安全。
-
公开(公告)号:CN113100938B
公开(公告)日:2022-08-16
申请号:CN202110327211.6
申请日:2021-03-26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A61B34/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外科能量器械及外科手术设备。外科能量器械包括:主体部,设置有内置光源;能量输出部,能量输出部用于接触生物组织以实现能量输出;及承载部,承载部包括相背的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且包括位于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侧壁,能量输出部连接于第一端部,主体部连接于第二端部,侧壁于靠近第一端部的位置设置有散光件,承载部开设有内腔,内腔设置有导光件,导光件的一端与内置光源对应,导光件的另一端与散光件对应;内置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经导光件传导至散光件,并经散光件发散至承载部的周侧空间。上述外科能量器械能够在承载部的靠近能量输出部的侧壁位置设置散光件,以使来自内置光源的光线发散至周侧空间。
-
公开(公告)号:CN113913519A
公开(公告)日:2022-01-11
申请号:CN202111169838.X
申请日:2021-10-08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 A61K45/06 , A61P35/00 , A61P1/00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UL9作为分子标志物在制备调控结直肠癌铁死亡中的应用,结合全外显子测序及数据库差异分析筛选结直肠癌与铁死亡相关的分子,即CUL9作为分子标志物在抑制结直肠癌铁死亡中发挥重要作用,MDM2分子作为CUL9的上游分子可以增强CUL9对结直肠癌铁死亡的抑制作用,通过体内体外实验验证MDM2抑制剂在增强结直肠癌铁死亡诱导剂的疗效;最后,通过本发明的生物学实验方法,MDM2抑制剂可以克服CUL9导致的结直肠癌铁死亡耐受,并提高铁死亡诱导剂的疗效;另外,铁死亡诱导剂还可以在制备治疗结直肠癌中晚期的药物中得以应用,该药物包括CUL9分子标志物和MDM2抑制剂。
-
公开(公告)号:CN109504778B
公开(公告)日:2021-11-09
申请号:CN201910026672.2
申请日:2019-01-11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IPC: C12Q1/6886 , G16H50/2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临床分子诊断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基于表观修饰的5hmC多分子标志物及结直肠癌早期诊断模型。本发明通过5‑hmC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结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浆DNA全基因组5‑hmC表达量的检查,对比两组样本中全基因组基因位点5‑hmC表达差异,筛选表达差异最显著的部分基因位点作为该诊断模型的基因标志物,进而构建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模型。经验证,本发明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与目前市场上的粪便隐血检测试剂盒、spetin9试剂盒相比,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提高约20%、8%。本发明的诊断方法具有检测无创、便捷等优点,可应用于临床一线,用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
-
公开(公告)号:CN113161010A
公开(公告)日:2021-07-23
申请号:CN202110532508.6
申请日:2021-05-14
Applicant: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区分普通感冒、流感以及新冠病毒的辅助诊断系统。该系统包括:用户终端、医务人员终端以及服务器。所述医务人员终端接收所述用户终端采集的用户诊断信息,自动依据所述诊断信息和预设的诊断逻辑得出所述用户患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的风险以及对应匹配的个人应对建议作为诊断结果显示给医务人员,并将所述用户的所述诊断信息、所述诊断结果发送到所述服务器进行存储,并经由所述服务器向用户反馈其诊断结果。通过上述系统、医务人员能够在与可疑病患不接触的情况下快捷地识别个人/人群患普通感冒、流感以及新冠病毒的风险并给出防控建议;极大地降低了医务人员感染新冠的风险,减轻国家/地区的新冠防控压力。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