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泊松比构型臌胀式吸能结构

    公开(公告)号:CN118346736A

    公开(公告)日:2024-07-16

    申请号:CN202410534053.5

    申请日:2024-04-30

    摘要: 本发明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负泊松比构型臌胀式吸能结构。负泊松比吸能管件包括内管和外管,内管位于外管内,内管的一端插入式安装臌胀头,臌胀头为上宽下窄的结构,内管与外管之间设有第一单元胞体、第二单元胞体和第三单元胞体;当承受碰撞冲击载荷时,臌胀头向内管内移动,使得负泊松比吸能管件出现环向拉伸产生的塑性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并发生臌胀,由于特殊的拉胀特性,负泊松比材料在受到环向拉伸载荷时会向径向发生臌胀,增加了内管壁面和臌胀头表面的法向压力,这会增加其摩擦力,这进一步增加了负泊松比吸能管件的吸能阻力,使得在使用较少材料的情况下实现吸能强化。

    一种自锁型吸能结构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068085A

    公开(公告)日:2023-11-17

    申请号:CN202311281743.6

    申请日:2023-10-07

    IPC分类号: B60R19/02 B60R1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锁型吸能结构,包括多个自锁型单胞吸能结构阵列形成的自锁型多胞吸能结构,自锁型单胞吸能结构包括至少三个折弯单元,折弯单元包括连接段和设在连接段两侧旋转对称的锁定段,锁定段包括至少三个折弯板,折弯板之间折弯角度相同且形成一个空胞,折弯单元之间通过在同一空胞内按角度分布均匀嵌套形成自锁型单胞吸能结构,本发明通过将多个折弯单元通过嵌套的方式组成自锁型单胞吸能结构,自锁型单胞吸能结构通过不断嵌套阵列组成多胞吸能结构,相邻折弯单元之间通过变形耦合和互相摩擦实现自锁,结构锁定的同时能够保持多胞结构的吸能特性,整个吸能结构结构简单,制作工艺简单、制备成本低,易实现工程化应用。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57112A

    公开(公告)日:2018-02-02

    申请号:CN201710874044.0

    申请日:2017-09-25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一种可以准确反映轨道列车在碰撞过程中关键响应的一维纵向柔性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由车钩接触端部单元、刚性连接单元、车钩弹簧元、车体杆元组成。该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单节车体的纵向载荷-变形特征提取、基于全局优化方法的车体简化非线性杆元的力学特性:刚度、阻尼参数反求、整列编组一维纵向柔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列车吸能系统参数优化流程搭建。本发明既提高了一维简化模型在预测列车编组动态响应信息的准确度,又大幅节省了单次分析机时,解决了以往整编组列车吸能参数的同步优化一直受限于单次分析耗时过长的问题,可以用于列车设计阶段的碰撞能量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

    一种3D打印丝材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7207395A

    公开(公告)日:2023-12-12

    申请号:CN202311167239.3

    申请日:2023-09-12

    IPC分类号: B29B15/14 B29B15/12

    摘要: 本发明为一种3D打印丝材制备装置及制备方法,包括支架以及依次设置在支架上的:放卷机构、展丝机构、浸渍机构、集束机构、冷却机构、丝径检测机构、收卷机构,用于实现放卷、展丝、浸渍、集束、冷却、丝径检测、收卷的功能。本发明能够全流程的完成丝束的展丝、浸渍和集束,适用于多种连续纤维与树脂体系,纤维束经过展丝辊时即可在分丝点与正反螺纹线引导下将纤维束自然分散,纤维单丝仅承受滚动摩擦,避免纤维丝束发生断裂,有效降低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孔隙率,提升预浸丝材中纤维分布的均匀性。

    一种可恢复变形的列车吸能装置
    5.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5366939A

    公开(公告)日:2022-11-22

    申请号:CN202211064857.0

    申请日:2022-09-01

    IPC分类号: B61F19/04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恢复变形的列车吸能装置,包括:吸能箱和安装在吸能箱内部的缓冲结构;吸能箱包括前箱体和后箱体,前箱体和后箱体相邻的一端相互套接,前箱体和后箱体套接形成的空腔能够容纳缓冲结构;缓冲结构是由缓冲单元体组成的点阵结构,缓冲单元体为形状记忆合金材质的负泊松比结构;前箱体远离后箱体的一端设有防爬齿板;后箱体远离前箱体的一端与能够安装在列车上的底座固定连接。解决了当前采用的列车吸能装置发生碰撞后,会产生不可恢复的塑性变形,即便是在低速碰撞下,也必须更换部件维修,不仅浪费材料,而且增加维修成本的问题。

    一种多级嵌套薄壁吸能结构及制造工艺

    公开(公告)号:CN114970152A

    公开(公告)日:2022-08-30

    申请号:CN202210579769.8

    申请日:2022-05-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级嵌套薄壁吸能结构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S1、变密度点阵结构的材料选择;S2、在计算机上建构变密度点阵结构模型;S3、设置激光扫描方式及工艺参数,根据对应参数打印获得变密度点阵结构;S4、将获得的变密度点阵结构进行热处理;S5、通过线切割工艺从打印基板上取下变密度点阵结构;S6、制备多胞薄壁管;S7、根据制备出的多胞薄壁管尺寸,切割出同尺寸的变密度点阵结构;S8、制作多级嵌套薄壁吸能结构,本发明通过采用参数化插值法设计并制备点阵结构,将点阵结构与多胞薄壁管胶接获得多级嵌套薄壁吸能结构,提高变密度点阵增强多胞薄壁结构的吸能效率,该制备工艺过程简单,生产出的多级嵌套薄壁吸能结构吸能效率高。

    轨道车辆基地光催化污水处理智能化控制系统

    公开(公告)号:CN118529812A

    公开(公告)日:2024-08-23

    申请号:CN202410833780.1

    申请日:2024-06-26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污水处理领域的轨道车辆基地光催化污水处理智能化控制系统,包括智能化控制系统和净化装置,净化装置包括净化腔,净化腔底部固定连接有蓄电池,蓄电池电连接有紫外线灯,紫外线灯穿过净化腔底部延伸至腔体内,紫外线灯信号连接有亮度调节器,紫外线灯外侧环设有若干搅拌轴,搅拌轴外侧和净化腔内壁均涂装有漫反射涂料,搅拌轴通过连接杆固定连接,连接杆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组件,净化腔顶部分别连通有进水管和进料管。本发明通过搅拌轴充分搅拌使光催化剂与污水混合,当紫外线光发光时,照射在漫反射涂料表面,将紫外线灯光源充分折射传播,使得光源与污水和光催化剂充分接触,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一种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56934B

    公开(公告)日:2024-04-02

    申请号:CN202210376151.1

    申请日:2022-04-12

    IPC分类号: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要求构造出参数化超材料点阵结构,提取控制参数为设计变量,对其进行宏观预测,完成参数化插值模型的建立,建立实体模型,对结构设计域进行划分,施加边界条件和外力载荷,完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基于有限元分析获取宏观结构和微观单元的位移场,并通过构建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协同优化模型,对宏观尺度及微观尺度中的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迭代更新宏观尺度及微观尺度中的设计变量,从而确定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的最优布局,实现在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嵌入宏观结构过程中,得到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的最佳布局,从而实现整体轻量化设计、获取更高的性能目标。

    一种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756934A

    公开(公告)日:2022-07-15

    申请号:CN202210376151.1

    申请日:2022-04-12

    IPC分类号: G06F30/13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优化设计方法,根据设计要求构造出参数化超材料点阵结构,提取控制参数为设计变量,对其进行宏观预测,完成参数化插值模型的建立,建立实体模型,对结构设计域进行划分,施加边界条件和外力载荷,完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基于有限元分析获取宏观结构和微观单元的位移场,并通过构建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协同优化模型,对宏观尺度及微观尺度中的设计变量进行灵敏度分析,并迭代更新宏观尺度及微观尺度中的设计变量,从而确定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的最优布局,实现在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嵌入宏观结构过程中,得到三维多尺度超材料结构的最佳布局,从而实现整体轻量化设计、获取更高的性能目标。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7657112B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1710874044.0

    申请日:2017-09-25

    摘要: 一种轨道列车多级能量吸收的耐冲击优化设计方法,建立了一种可以准确反映轨道列车在碰撞过程中关键响应的一维纵向柔性动力学模型,模型主要由车钩接触端部单元、刚性连接单元、车钩弹簧元、车体杆元组成。该方法主要技术包括单节车体的纵向载荷‑变形特征提取、基于全局优化方法的车体简化非线性杆元的力学特性:刚度、阻尼参数反求、整列编组一维纵向柔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列车吸能系统参数优化流程搭建。本发明既提高了一维简化模型在预测列车编组动态响应信息的准确度,又大幅节省了单次分析机时,解决了以往整编组列车吸能参数的同步优化一直受限于单次分析耗时过长的问题,可以用于列车设计阶段的碰撞能量系统设计与参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