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悬架系统、缓冲方法及具有该后悬架系统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6347052B

    公开(公告)日:2018-11-23

    申请号:CN201610973748.9

    申请日:2016-10-28

    IPC分类号: B60G7/04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后前束臂总成,后弹簧总成、后缓冲块总成及后限位块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所述后缓冲块总成设置于所述后弹簧总成内,所述后缓冲块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相对应,所述后限位块总成的一端设置于车身上,另一端与后上摆臂总成、下摆臂总成、后轴节总成或后纵臂总成相对应,使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具有三级变刚度缓冲纤维支撑系统,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在保证车辆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使后悬架系统能够适应于载重量较大的车辆及较为极限的路况。

    一种建立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57528B

    公开(公告)日:2017-12-08

    申请号:CN201310598113.1

    申请日:2013-11-22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立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转向系统的属性为所述转向系统建立一个四自由度的转向系统模型;对所述转向系统模型的各自由度进行参数辨识,获得所述四自由度模型中的各需要进行辨识的参数的参数值;根据所述已进行参数辨识的转向系统的模型,在Adams/Car中建立对应的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并对所述转向系统进行仿真校核,在仿真校核后,根据整车的设定的转向性能目标,设定所述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中的相应参数。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转向系统的设计和EPS的标定提供依据,以及为底盘性能的调校提供优化方案。

    一种建立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的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657528A

    公开(公告)日:2015-05-27

    申请号:CN201310598113.1

    申请日:2013-11-22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立管柱式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根据转向系统的属性为所述转向系统建立一个四自由度的转向系统模型;对所述转向系统模型的各自由度进行参数辨识,获得所述四自由度模型中的各需要进行辨识的参数的参数值;根据所述已进行参数辨识的转向系统的模型,在Adams/Car中建立对应的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并对所述转向系统进行仿真校核,在仿真校核后,根据整车的设定的转向性能目标,设定所述转向系统的多体模型中的相应参数。实施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为转向系统的设计和EPS的标定提供依据,以及为底盘性能的调校提供优化方案。

    后悬架系统、缓冲方法及具有该后悬架系统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6347052A

    公开(公告)日:2017-01-25

    申请号:CN201610973748.9

    申请日:2016-10-28

    IPC分类号: B60G7/04

    CPC分类号: B60G7/04 B60G2204/45

    摘要: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后前束臂总成,后弹簧总成、后缓冲块总成及后限位块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所述后缓冲块总成设置于所述后弹簧总成内,所述后缓冲块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相对应,所述后限位块总成的一端设置于车身上,另一端与后上摆臂总成、下摆臂总成、后轴节总成或后纵臂总成相对应,使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具有三级变刚度缓冲纤维支撑系统,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在保证车辆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使后悬架系统能够适应于载重量较大的车辆及较为极限的路况。

    一种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校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625B

    公开(公告)日:2017-08-22

    申请号:CN201310432441.4

    申请日:2013-09-23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校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当前悬架模型的整车参数,并调整簧下质量;对所述悬架模型进行静平衡加载仿真,通过循环迭代方式调整弹簧预载以及衬套预载,对所述悬架动力学模型进行校准,使所述校准后的悬架动力学模型满足预定的检验条件。实施本发明,采用设定弹簧预载和设定衬套预载相结合的方法调整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的设计状态,能快速提高模型校准效率与精度。

    一种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校准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4462625A

    公开(公告)日:2015-03-25

    申请号:CN201310432441.4

    申请日:2013-09-23

    IPC分类号: G06F17/5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校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确定当前悬架模型的整车参数,并调整簧下质量;对所述悬架模型进行静平衡加载仿真,通过循环迭代方式调整弹簧预载以及衬套预载,对所述悬架动力学模型进行校准,使所述校准后的悬架动力学模型满足预定的检验条件。实施本发明,采用设定弹簧预载和设定衬套预载相结合的方法调整汽车悬架动力学模型的设计状态,能快速提高模型校准效率与精度。

    一种汽车变速器驻车结构及汽车

    公开(公告)号:CN215257794U

    公开(公告)日:2021-12-21

    申请号:CN202120442004.0

    申请日:2021-03-01

    IPC分类号: F16H63/34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变速器驻车结构及汽车,汽车变速器驻车结构包括棘轮、棘爪和括曲柄滑块机构;所述曲柄滑块机构包括滑块、三角爪,以及连接所述滑块和所述三角爪的连杆;所述棘爪抵接在所述三角爪上;所述滑块在驱动力作用下,做往复直线运动,并通过所述连杆带动所述三角爪在竖直面内做往复摆动,所述棘爪在所述三角爪的往复摆动带动下上升或下降,与所述棘轮咬合或分离。本实用新型的汽车变速器驻车结构,棘爪受力均是沿着棘轮的周向,不存在偏载,无需额外增加零件进行固定。并且本结构棘爪与三角爪之间的摩擦力远小于现有结构中棘爪与锥销推拉杆的锥面之间的摩擦力,零件寿命更长。

    一种车用可调转向节及其悬架结构

    公开(公告)号:CN206155557U

    公开(公告)日:2017-05-10

    申请号:CN201621170550.9

    申请日:2016-10-26

    IPC分类号: B62D7/18

    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用可调转向节,其包括转向节本体和转向节附件;转向节本体上固设有第一连接部;转向节附件上固设有与第一连接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用于与转向拉杆可拆卸连接的转向拉杆连接部;其中,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可绕一轴线相对转动并固定连接在转动后的相对位置。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使用上述车用可调转向节的悬架结构。将本实用新型的车用可调转向节应用于悬架结构,转向节附件与转向拉杆可拆卸连接,通过转向节本体上的第一连接部和转向节附件上的第二连接部之间的相对转动及固定连接就可以方便地改变转向拉杆的安装硬点位置,从而实现在实车上改变转向特性的目的,提高汽车驾驶的稳定性,有效避免轮胎偏磨。

    后悬架系统及具有该后悬架系统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6141255U

    公开(公告)日:2017-05-03

    申请号:CN201621193893.7

    申请日:2016-10-28

    IPC分类号: B60G7/04

    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后悬架系统,包括后轴节总成、后下摆臂总成、后上摆臂总成、后纵臂总成、后前束臂总成,后弹簧总成、后缓冲块总成及后限位块总成,所述后弹簧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设置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上,所述后缓冲块总成设置于所述后弹簧总成内,所述后缓冲块总成的一端与车身相连,另一端与所述后下摆臂总成相对应,所述后限位块总成的一端设置于车身上,另一端与后上摆臂总成、下摆臂总成、后轴节总成或后纵臂总成相对应,使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具有三级变刚度缓冲纤维支撑系统,该后悬架系统能够在保证车辆舒适性的同时,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使后悬架系统能够适应于载重量较大的车辆及较为极限的路况。

    下摆臂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205273076U

    公开(公告)日:2016-06-01

    申请号:CN201521033058.2

    申请日:2015-12-10

    IPC分类号: B60G7/00 B60G7/04

    摘要: 一种下摆臂总成及具有其的车辆,包括下摆臂本体,所述下摆臂本体上设有前衬套、后衬套及球头总成,所述前衬套包括衬套外管、橡胶内管及芯轴,所述芯轴穿设于所述衬套外管内,所述衬套外管的内壁沿衬套外管的径向方向向内凹陷形成有凹陷部,所述芯轴沿径向方向外凸出形成有凸起部,所述凸起部与所述凹陷部相对应,所述橡胶内管设于所述衬套外管与所述芯轴之间,所述橡胶内管的上下表面分别与所述衬套外管的内壁及芯轴的表面接触。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衬套外管的内壁上设置凹陷部,并在芯轴上设置凸起部,减小了下摆臂前衬套沿轴向方向的变形量,增加了前衬套沿轴向方向的位移刚度,增加了前衬套的寿命,保证了车辆的整体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