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3537099A
公开(公告)日:2021-10-22
申请号:CN202110826870.4
申请日:2021-07-21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6K9/00 , G06K9/38 , G06K9/46 , G06K9/62 , G06N3/04 , G06N3/08 , G06T7/11 , G06T7/136 , G06T7/194 , G06T7/2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隧道火灾烟雾动态检测方法,属于公路隧道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运动区域提取;S2:疑似烟雾区域分割;S3:特征分析提取;S4:火灾烟雾检测;本发明基于高斯混合模型提取的运动区域再在YUV颜色空间中通过滤色规则进行疑似烟雾区域分割,然后重点研究疑似烟雾区域烟雾的颜色、纹理特征,计算烟雾的颜色矩、提取烟雾的均匀局部二值模式(ULBP)、灰度共生矩阵(GLCM)进行特征融合,利用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模型训练区分烟雾和非烟雾,完成烟雾识别,分析结果选取最优算法。
-
公开(公告)号:CN111510640B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0269994.2
申请日:2020-04-08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隧道竖井的巡检系统,包括导引绳、巡检平台、升降动力装置、探测仪器和控制处理设备;导引绳为表面粗糙的金属绳,用于为巡检平台的升、降进行导向和牵引;升降动力装置与巡检平台相连接,安装在导引绳上,用于将巡检平台固定在导引绳上,还用于为巡检平台提供升、降动力;探测仪器安装在巡检平台上,用于对竖井的结构状况进行探测;控制处理设备分别与升降动力装置、探测仪器电连接,用于控制升降动力装置带动巡检平台升、降;控制处理设备,还用于控制探测仪器进行探测、接收和存储探测数据;本发明可以解决竖井巡检系统结构较为复杂,系统造价成本较高,巡检时系统处理图像识别运算复杂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510640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269994.2
申请日:2020-04-08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通隧道竖井的巡检系统,包括导引绳、巡检平台、升降动力装置、探测仪器和控制处理设备;导引绳为表面粗糙的金属绳,用于为巡检平台的升、降进行导向和牵引;升降动力装置与巡检平台相连接,安装在导引绳上,用于将巡检平台固定在导引绳上,还用于为巡检平台提供升、降动力;探测仪器安装在巡检平台上,用于对竖井的结构状况进行探测;控制处理设备分别与升降动力装置、探测仪器电连接,用于控制升降动力装置带动巡检平台升、降;控制处理设备,还用于控制探测仪器进行探测、接收和存储探测数据;本发明可以解决竖井巡检系统结构较为复杂,系统造价成本较高,巡检时系统处理图像识别运算复杂的技术问题。
-
公开(公告)号:CN111623750A
公开(公告)日:2020-09-04
申请号:CN202010635038.1
申请日:2020-07-03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C5/00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隧道结构位移近景摄影靶向监测系统,属于隧道图像处理领域。该系统包括:固定安装在待监测隧道沉降区域的红外反光合作标志,图像测量站,以及固定设置于隧道稳定区域的基准人工合作标志架。本发明能够对隧道结构沉降进行自动、实时、远程、智能监测的低成本的测量设备,以满足大量运营隧道中重点风险部位的实时监控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02594911B
公开(公告)日:2015-07-08
申请号:CN201210068350.2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地质灾害物联网监测系统及方法,包括多个普通监测节点、图像采集设备、汇集监测节点和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普通监测节点间按预设路由通过多跳模式将采集监测节点所在地的灾害体裂缝状态数据上传至汇集监测节点,汇集监测节点经过处理分析后将数据上传到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本发明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裂缝传感器采集灾害点的信息,按预设传输路由经无线GPRS网络传输,实现了灾害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根据分析处理结果实施预警短信的分级告警,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做到灾情早发现,早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工作效率、防治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整个装置能耗低,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113537099B
公开(公告)日:2022-11-29
申请号:CN202110826870.4
申请日:2021-07-21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6V20/52 , G06V10/28 , G06V10/44 , G06V10/764 , G06V10/82 , G06N3/04 , G06N3/08 , G06T7/11 , G06T7/136 , G06T7/194 , G06T7/246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路隧道火灾烟雾动态检测方法,属于公路隧道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运动区域提取;S2:疑似烟雾区域分割;S3:特征分析提取;S4:火灾烟雾检测;本发明基于高斯混合模型提取的运动区域再在YUV颜色空间中通过滤色规则进行疑似烟雾区域分割,然后重点研究疑似烟雾区域烟雾的颜色、纹理特征,计算烟雾的颜色矩、提取烟雾的均匀局部二值模式(ULBP)、灰度共生矩阵(GLCM)进行特征融合,利用机器学习分类器进行模型训练区分烟雾和非烟雾,完成烟雾识别,分析结果选取最优算法。
-
公开(公告)号:CN102594911A
公开(公告)日:2012-07-18
申请号:CN201210068350.2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无线传感器的地质灾害物联网监测系统及方法,包括多个普通监测节点、图像采集设备、汇集监测节点和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普通监测节点间按预设路由通过多跳模式将采集监测节点所在地的灾害体裂缝状态数据上传至汇集监测节点,汇集监测节点经过处理分析后将数据上传到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本发明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裂缝传感器采集灾害点的信息,按预设传输路由经无线GPRS网络传输,实现了灾害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根据分析处理结果实施预警短信的分级告警,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做到灾情早发现,早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工作效率、防治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整个装置能耗低,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202562465U
公开(公告)日:2012-11-28
申请号:CN201220097530.9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IPC: G01B21/32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结构变形无线自动监测器,包括位移传感器、处理器、通信模块、电源模块;位移传感器采集现场裂缝位移信息,并输入到处理器进行处理分析,然后触发处理器进入工作状态并将监测到的数据通过通信模块上传给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采用工程结构变形无线自动监测器通过位移传感器采集裂缝变化的信息,并定期将监测数据通过GPRS或短信发送到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灾害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快速查询和更新;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做到灾情早发现,早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整个装置能耗低,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202486924U
公开(公告)日:2012-10-10
申请号:CN201220097509.9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结构位移拉线式无线自动监测器,包括拉线开关模块、处理器、通信模块、电源模块;拉线开关模块实时采集监测节点所在地的地质状况信号;触发处理器进入工作状态并将监测到的数据上传给监测数据管理系统;本实用新型采用设置有报警拉线和预警拉线开关,并定期将监测数据通过GPRS或短信发送到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实现了灾害点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快速查询和更新;根据分析处理结果实施预警短信的分级告警,使得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变被动为主动,做到灾情早发现,早处理;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整个装置只有在预设时间内和接收到触发信号时,才启动监测装置,因此能耗低,成本低。
-
公开(公告)号:CN202472867U
公开(公告)日:2012-10-03
申请号:CN201220097512.0
申请日:2012-03-15
Applicant: 招商局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有限公司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工程运营与安全状态图像无线自动监测系统,包括图像采集设备、太阳能供电装置、支架和通信模块;图像采集设备和太阳能供电装置分别设置于支架上,图像采集设备和太阳能供电装置连接;图像采集设备与通信模块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工程运营与安全状态图像无线自动监测系统,无需外部电源,通过通信模块的控制实现完全无线监测,低能耗设计,即使无太阳能也可长时间工作,防雨、防雷、安装方便,用户可任意时间、任意地点控制设备,采集实时图像,实时图像获取及上传,与其他监测设备联动,全天候、24小时获取现场图像;极大的提高了地质灾害监测管理工作效率,提高地质灾害防治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