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潜入式AGV对接方法及系统以及潜入式AGV

    公开(公告)号:CN106379684A

    公开(公告)日:2017-02-08

    申请号:CN201610990838.9

    申请日:2016-11-11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B65G1/1373 B65G35/00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潜入式AGV对接方法,用于AGV进入货架底部的对接空间与货架对接,具体通过 AGV上的采集单元采集货架第一平面上包括至少一个标签的图像;根据图像中标签的位置信息计算AGV当前位置相对于对接位置的偏差,所述偏差包括偏离角度和偏离位置;根据偏差调整AGV位置以使AGV处于对接位置,同时提供了一种潜入式AGV对接方法以及潜入式AGV,通过本发明可以大大减小潜入式AGV与货架对接时的误差,使仓储或者物流领域更加智能化;同时,也解决了当货架由于撞击或者搬运发生位置偏离时,AGV无法找到货架的位置的问题;AGV与货架上的对接机构进一步使AGV与货架的对接精确无误。

    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5334857B

    公开(公告)日:2018-11-02

    申请号:CN201510829990.4

    申请日:2015-11-25

    Inventor: 陈胜辉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所述全向防撞机构包括若干缓冲防撞部件、基座和连接杆;缓冲防撞部件包括防撞杆、导向杆、缓冲弹簧和导向块;导向块固定于基座上;导向杆一端固定防撞杆,另一端穿过导向块中部滑槽,并可在滑槽中沿导向杆轴向和垂直导杆方向运动;缓冲弹簧套接在导向杆上,一端抵顶防撞杆,另一端抵顶导向块;所有缓冲防撞部件的导向杆共同连接于连接杆上,通过连接杆组成一个刚性的连杆机构。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当物体以不同角度碰撞防撞机构时,防撞机构的缓冲部件吸收能量,无论碰撞发生在哪个角度,连杆机构发生适应碰撞的移动,减少了物体与智能移动平台的硬性碰撞。

    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

    公开(公告)号:CN105334857A

    公开(公告)日:2016-02-17

    申请号:CN201510829990.4

    申请日:2015-11-25

    Inventor: 陈胜辉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G05D1/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所述全向防撞机构包括若干缓冲防撞部件、基座和连接杆;缓冲防撞部件包括防撞杆、导向杆、缓冲弹簧和导向块;导向块固定于基座上;导向杆一端固定防撞杆,另一端穿过导向块中部滑槽,并可在滑槽中沿导向杆轴向和垂直导杆方向运动;缓冲弹簧套接在导向杆上,一端抵顶防撞杆,另一端抵顶导向块;所有缓冲防撞部件的导向杆共同连接于连接杆上,通过连接杆组成一个刚性的连杆机构。本发明的结构简单,当物体以不同角度碰撞防撞机构时,防撞机构的缓冲部件吸收能量,无论碰撞发生在哪个角度,连杆机构发生适应碰撞的移动,减少了物体与智能移动平台的硬性碰撞。

    一种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

    公开(公告)号:CN205158133U

    公开(公告)日:2016-04-13

    申请号:CN201520949799.9

    申请日:2015-11-25

    Inventor: 陈胜辉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全向防撞机构及智能移动平台,所述全向防撞机构包括若干缓冲防撞部件、基座和连接杆;缓冲防撞部件包括防撞杆、导向杆、缓冲弹簧和导向块;导向块固定于基座上;导向杆一端固定防撞杆,另一端穿过导向块中部滑槽,并可在滑槽中沿导向杆轴向和垂直导杆方向运动;缓冲弹簧套接在导向杆上,一端抵顶防撞杆,另一端抵顶导向块;所有缓冲防撞部件的导向杆共同连接于连接杆上,通过连接杆组成一个刚性的连杆机构。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简单,当物体以不同角度碰撞防撞机构时,防撞机构的缓冲部件吸收能量,无论碰撞发生在哪个角度,连杆机构发生适应碰撞的移动,减少了物体与智能移动平台的硬性碰撞。

    一种新型的移动驱动单元

    公开(公告)号:CN204871269U

    公开(公告)日:2015-12-16

    申请号:CN201520502577.2

    申请日:2015-07-10

    Inventor: 李帜 陈胜辉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新型的移动驱动单元,包括车体、万向脚轮、弹性构件和驱动轮;驱动轮安装于车体下方或侧面;所述弹性构件包括支撑杆、铰链和弹簧,或包括支撑杆和弹簧,或为弹簧;本实用新型驱动单元的万向脚轮在驱动车体之外,相对于传统的万向脚轮与驱动轮的分布方式,增大了车体的面积,提高了车体运行的稳定性。地面坑洼时,由于弹簧的可伸缩特性,脚轮能够接触到地面,提高了驱动单元的越野能力,能够适应复杂的路况。上坡路况时,由于弹簧的可伸缩特性,能够提高对于上坡地面的适应能力,不至于出现驱动轮悬空的情况。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