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备参数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408009A

    公开(公告)日:2024-01-16

    申请号:CN202210803493.7

    申请日:2022-07-07

    IPC分类号: G06F30/20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设备参数确定方法、装置、介质和车辆。该方法包括:获取车载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根据第一用户的人体体态参数和设备姿态参数,模拟第一用户使用车载设备时的人体姿态模型;展示人体姿态模型;响应于第二用户根据人体姿态模型触发的参数调整操作,调整设备姿态参数。这样,可以通过仿真模拟第一用户使用车载设备时的人体姿态模型,并展示该人体姿态模型,以便第二用户根据该人体姿态模型对车载设备的设备姿态参数进行调整,从而可以根据用户自身的驾乘习惯对设备姿态参数进行调整,以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高用户的驾乘体验。

    电池托盘、电池包以及车辆
    2.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6937043A

    公开(公告)日:2023-10-24

    申请号:CN202210325609.0

    申请日:2022-03-2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托盘、电池包以及车辆,电池托盘包括:框架和底板,所述底板设在所述框架的底部,所述底板和所述框架配合限定出盛放空间,电池模组适于放置于所述盛放空间,所述底板的背离所述盛放空间的底壁设有多个第一盛放槽;多个转动件,多个所述第一盛放槽分别设有可转动的所述转动件,每个所述转动件的一部分外露于所述第一盛放槽。由此,通过设置多个转动件,当底板的多个转动件受到撞击时,转动件在第一盛放槽内转动,改变底板的受力方向进行缓冲卸力,可以避免撞击力直接撞击底板,降低底板变形风险,有效防止底板挤压电池模组,避免电池模组发生热失控,提升电池包的使用安全性。

    一种车辆及车辆控制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4248691A

    公开(公告)日:2022-03-29

    申请号:CN202010994307.3

    申请日:2020-09-21

    发明人: 裴娴 曾董 赵自强

    IPC分类号: B60R7/06 B60R16/023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车辆以及一种车辆控制方法,其中,该车辆包括:车辆仪表台,所述车辆仪表台设置有容纳槽;键盘组件,所述键盘组件用于响应于用户触发的第一操作,生成对应的第一电信号;所述键盘组件与所述车辆仪表台活动连接,所述活动连接使得所述键盘组件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所述第一状态为收纳至所述容纳槽中的非使用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从所述容纳槽中移出的使用状态;音频输出组件,所述音频输出组件与所述键盘组件连接,以接收所述第一电信号,并根据所述第一电信号输出对应的音频信号。该车辆可以方便的收纳用于钢琴游戏的键盘组件,以节省车辆空间,并在需要时,方便、牢靠的在车辆中展开以供用户使用。

    车辆电池的阻燃系统、车辆及其动力电池

    公开(公告)号:CN115320378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110443992.5

    申请日:2021-04-23

    发明人: 王恒 罗俊 曾董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电池的阻燃系统、车辆及其动力电池,车辆电池的阻燃系统包括膜分离器、输气通道、储气罐和排气阀,膜分离器包括腔体和与腔体相连通的进气管和第一出气管,膜分离器的进气管用于可选择地连通发动机的排气管道,输气通道布置在动力电池箱的内部空间中,并输气通道的入口与第一出气管连通,输气通道的出口可选择地与储气罐连通,腔体中设置有气体分离膜,气体分离膜能够从发动机的排气管道中的废气分离出二氧化碳,通过第一出气管和输气通道的二氧化碳储存在储气罐中,排气阀设置在输气通道上,以可选择地连通储气罐与动力电池箱的内部空间。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实现对电池的阻燃,并降低成本。

    车辆
    5.
    发明公开
    车辆 审中-实审

    公开(公告)号:CN116353531A

    公开(公告)日:2023-06-30

    申请号:CN202111619024.1

    申请日:2021-12-27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前机舱组件、车前轮组件、气囊组件和控制组件,所述车前轮组件包括横向间隔开的两个前轮胎,每侧的所述前轮胎的后半部与所述前机舱组件之间分别设有容纳空间;所述气囊组件设于所述前机舱组件,且包括适于向所述容纳空间展开的气囊,展开的所述气囊适于推动相应侧的所述前轮胎按照后端向外、前端向内的方向转动;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检测器和控制器,所述检测器设于所述前机舱组件,所述控制器与所述检测器连接,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信号对所述气囊组件进行控制。根据本发明的车辆,在小重叠碰撞测试中可以通过气囊推动前轮胎转动,从而起到有效地侧滑移保护作用。

    汽车隔离装置及汽车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3844403A

    公开(公告)日:2021-12-28

    申请号:CN202010597924.X

    申请日:2020-06-28

    发明人: 曾董 赵自强 刘博

    IPC分类号: B60R21/02 B60R13/06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隔离装置及汽车。该汽车隔离装置包括支撑环和隔离罩密封圈;隔离罩包括隔离板以及连接隔离板的可伸缩折叠圈,支撑环的外边缘与汽车车身密封连接;可伸缩折叠圈远离隔离板的一端密封连接在支撑环的内边缘上。本发明隔离板可以将汽车隔离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空间,满足了防疫隔离的需求;且可伸缩折叠圈可以改变伸缩状态,进而带动隔离板随汽车前排座椅的前后移动而适应性移动,提升了汽车前排座椅的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车辆控制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7465363A

    公开(公告)日:2024-01-30

    申请号:CN202210869206.2

    申请日:2022-07-22

    IPC分类号: B60R16/02 B60R16/037

    摘要: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控制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车辆,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景观信息,该目标景观信息包括该第一车辆外部环境的环境图像、该第一车辆外部的体感信息以及该第一车辆外部环境的声音信息;将该目标景观信息发送至第二车辆,该目标景观信息用于该第二车辆按照该体感信息和该声音信息进行设置,并显示该环境图像。这样,通过将该目标景观信息发送至第二车辆,使多个不同车辆达到联动的效果,实现了车辆之间情景的共享,有利于车辆之间不同情景的分享,丰富了单独车辆可选择的情景模式,提升了沉浸式体验模式的用户体验。

    汽车隔离装置及汽车
    8.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3844403B

    公开(公告)日:2022-10-18

    申请号:CN202010597924.X

    申请日:2020-06-28

    发明人: 曾董 赵自强 刘博

    IPC分类号: B60R21/02 B60R13/06

    摘要: 本发明属于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汽车隔离装置及汽车。该汽车隔离装置包括支撑环和隔离罩密封圈;隔离罩包括隔离板以及连接隔离板的可伸缩折叠圈,支撑环的外边缘与汽车车身密封连接;可伸缩折叠圈远离隔离板的一端密封连接在支撑环的内边缘上。本发明隔离板可以将汽车隔离为两个完全独立的空间,满足了防疫隔离的需求;且可伸缩折叠圈可以改变伸缩状态,进而带动隔离板随汽车前排座椅的前后移动而适应性移动,提升了汽车前排座椅的乘坐人员的舒适性。

    一种电池托盘及具有其的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09823154A

    公开(公告)日:2019-05-31

    申请号:CN201711179788.7

    申请日:2017-11-23

    IPC分类号: B60K1/04 H01M2/10

    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池托盘,电池托盘通过侧壁上设置的多个安装凸台连接到电池托盘安装纵梁,所述第一安装凸台上表面设置与所述第一侧壁连接的第一横向传力机构,所述第一横向传力机构设置在第一侧壁与电池托盘安装纵梁之间,所述第三侧壁远离所述第一侧壁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安装凸台,所述第二安装凸台上表面设置与所述第三侧壁连接的第二横向传力机构,所述第二横向传力机构设置在第三侧壁与电池托盘安装纵梁之间,当汽车发生高速侧碰甚至侧柱碰时,电池托盘安装纵梁在受到挤压变形时,其作用力可通过电池托盘安装纵梁的侧壁与横向传力机构接触传递给电池托盘侧壁上部,避免电池托盘侧壁由于受力不均、应力集中而导致挤压翻转变形。

    车辆的前悬置总成、副车架总成和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4654991B

    公开(公告)日:2024-09-10

    申请号:CN202011572814.4

    申请日:2020-12-24

    IPC分类号: B60K5/12 B62D21/11 B62D21/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前悬置总成、副车架总成和车辆,前悬置总成包括悬置支架、前悬置结构、连接件和切割件,悬置支架具有安装腔,安装腔的相对侧壁中每个侧壁均开设有第一安装孔和与第一安装孔连通的安装滑槽;前悬置结构的部分设于安装腔;连接件与前悬置结构相连且与第一安装孔配合以将前悬置结构固定于悬置支架;每个安装滑槽处均设有切割件,车辆发生碰撞时连接件带动前悬置结构从第一安装孔滑向安装滑槽,切割件与位于安装槽内的连接件接触,以至少将连接件切断。由此前悬置结构与悬置支架彻底分离,前悬置结构下沉,前悬置结构与发动机产生错位,前悬置结构将撞击能量带走而不会传递到发动机上,避免发动机侵入乘员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