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19881256A
公开(公告)日:2025-04-25
申请号:CN202510353260.5
申请日:2025-03-2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天津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疏浚土底抛过程中多类型重金属分布快速计算方法,测量各类重金属质量与疏浚土样品质量比值,得到疏浚土中各类重金属固态含量比;采集水体温度,对疏浚土做粒径级筛分,计算重金属溶解态和颗粒态的平衡分配系数;建立上覆水体中溶解态重金属浓度和悬浮物颗粒态重金属浓度的快速计算模型;根据沉积物中沉积厚度、混合厚度、干容重,计算出底床沉积物混合后含重金属泥沙浓度和总泥沙浓度;建立间隙水体中溶解态重金属和底床颗粒态重金属浓度的快速计算模型。本发明兼顾浮游生物和底栖生物环境,实现底抛作业中的有毒重金属环境监测、管理和处理,满足底抛作业过程中快速、高效、全空间和多类型重金属分布的评估需求。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255B
公开(公告)日:2025-05-09
申请号:CN202411649379.9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滞尘林防护密度的方法和系统,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若干能够代表滞尘林整体植被密度分布的矩形样地;S2:在每个样地内沿对角线方向布设多个取样点;S3:在每个样地内的取样点处采集空气样品,检测空气样品中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和PM2.5的浓度;S4:建立滞尘林防护密度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S5:根据已建立的关系模型,计算出目标区域最优滞尘林植被密度值;S6:对最优滞尘林植被密度值进行动态调整。本发明,通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动态调整策略,能够根据实时环境数据精确调整滞尘林的植被密度,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空气净化效果,从而有效提升环境质量和滞尘林的管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9578908A
公开(公告)日:2025-03-07
申请号:CN202510139716.8
申请日:2025-02-08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Q10/0635 , G06Q50/08 , G06N3/048 , G06N3/0499 , G06N3/08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理数据协同驱动的大坝安全性态智能诊断方法与系统,方法包括采集环境量数据、大坝变形数据及其对应的监测点坐标;构建PINN模型,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输入层接收采集的数据,输出层输出变形分量的预测值;对PINN模型进行训练,通过最小化综合损失函数调整PINN模型的权重和偏置,综合损失函数包括数据驱动损失函数、物理约束损失函数和边界条件损失函数;使用训练好的PINN模型对变形场进行预测;将预测结果与监控指标进行对比得到异常区域,对异常区域进行异常诊断。本发明通过机理数据协同作用,既保证模型预测遵循物理规律,又能够更好地拟合实际监测数据,实现高精度的大坝安全性态预测与诊断。
-
公开(公告)号:CN119226363A
公开(公告)日:2024-12-31
申请号:CN202411773543.7
申请日:2024-12-0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F16/2458 , G06F16/29 , G06Q50/0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结合改进TVDI指数与动态干旱阈值的旱情监测方法,本发明引入改进的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VDIm和考虑作物生长阶段需水特性的动态干旱阈值。通过筛除不符合TVDI基础理论的植被,增强对地表温度‑植被指数空间的干、湿边缘的检测准确度来提高监测精准性,使得TVDIm能够更准确反映地表湿度和干旱状况。通过分析作物不同生长阶段的TVDIm和实际土壤湿度的相关性,结合作物适宜的土壤湿度范围确定动态干旱阈值,方法考虑了作物生长周期的需水特性,使得干旱监测更具适应性和准确性。通过改进的TVDIm和动态干旱阈值,能够更准确地识别受干旱影响的区域。
-
公开(公告)号:CN119150255A
公开(公告)日:2024-12-17
申请号:CN202411649379.9
申请日:2024-11-19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确定滞尘林防护密度的方法和系统,包括以下步骤:S1:选取若干能够代表滞尘林整体植被密度分布的矩形样地;S2:在每个样地内沿对角线方向布设多个取样点;S3:在每个样地内的取样点处采集空气样品,检测空气样品中总悬浮颗粒物TSP、PM10和PM2.5的浓度;S4:建立滞尘林防护密度与空气质量之间的关系模型;S5:根据已建立的关系模型,计算出目标区域最优滞尘林植被密度值;S6:对最优滞尘林植被密度值进行动态调整。本发明,通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动态调整策略,能够根据实时环境数据精确调整滞尘林的植被密度,确保在各种气候条件下实现最佳的空气净化效果,从而有效提升环境质量和滞尘林的管理效率。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632B
公开(公告)日:2024-09-03
申请号:CN202410503022.3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干湿循环过程中包气带水热耦合运移模拟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包气带模拟装置、气候模拟装置和地下水位控制与回补装置,可用于综合研究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过程、蒸发与凝结过程、盐分运移过程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包气带水热变量影响过程,并可获取不同土样、地下水位埋深下降水入渗补给量、地面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土壤蒸发量和潜水蒸发量,以及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重要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8294632A
公开(公告)日:2024-07-05
申请号:CN202410503022.3
申请日:2024-04-25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干湿循环过程中包气带水热耦合运移模拟装置,包括相互配合的包气带模拟装置、气候模拟装置和地下水位控制与回补装置,可用于综合研究包气带水汽热耦合运移过程、蒸发与凝结过程、盐分运移过程以及地下水位变化对包气带水热变量影响过程,并可获取不同土样、地下水位埋深下降水入渗补给量、地面径流量、地下水补给量、土壤蒸发量和潜水蒸发量,以及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潜水蒸发系数等重要参数。
-
公开(公告)号:CN114943194B
公开(公告)日:2023-04-28
申请号:CN202210527841.2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太原市水利水保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Q30/018 , G06Q50/26 , G06N3/126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的河流污染溯源方法,应用于环境污染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获得区面上的多时段水质与流速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根据多时段水质与流速数据初步判断污染源所处的区域,并假定可能的污染源位置;利用流速数据建立分析河段的水动力及水质模拟模型,并通过水动力及水质模拟模型计算传递函数;采用GPU并行加速方法改进原最小化问题的计算方法求解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通过比较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水质与流速数据拟合程度,确定污染源的位置与排放过程。该方法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GPU并行加速方法改进原最小化问题的计算方法求解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4943194A
公开(公告)日:2022-08-26
申请号:CN202210527841.2
申请日:2022-05-16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 太原市水利水保科学研究院
IPC: G06F30/28 , G06F30/27 , G06F17/11 , G06F17/16 , G06Q30/00 , G06Q50/26 , G06N3/12 , G06F113/08 , G06F119/1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地质统计学的河流污染溯源方法,应用于环境污染技术领域,具体步骤如下:获得区面上的多时段水质与流速数据;利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构建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根据多时段水质与流速数据初步判断污染源所处的区域,并假定可能的污染源位置;利用流速数据建立分析河段的水动力及水质模拟模型,并通过水动力及水质模拟模型计算传递函数;采用GPU并行加速方法改进原最小化问题的计算方法求解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通过比较模型计算结果与实测的水质与流速数据拟合程度,确定污染源的位置与排放过程。该方法为了提高计算效率采用GPU并行加速方法改进原最小化问题的计算方法求解污染源溯源的反演数学模型。
-
公开(公告)号:CN114781501A
公开(公告)日:2022-07-22
申请号:CN202210377401.3
申请日:2022-04-12
Applicant: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IPC: G06K9/6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主成分回归的多源降水融合方法,步骤包括获取整理地面站点观测数据、遥感反演降水数据、地形因子数据;对比每个地面站点处的观测降水与遥感反演降水,估计各站点所在栅格处的降水背景误差;采用主成分回归方法融合多源降水信息及地形因子,获取栅格背景场残差;选用加法模型获取多源降水估计结果;本方案通过主成分回归方法融合多源降水信息,在消除自变量间共线性问题的同时保留重要信息,进一步提高了降水空间分布估计的精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