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氧杂稠环芳烃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36180B

    公开(公告)日:2025-03-11

    申请号:CN202310563635.1

    申请日:2023-0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氮、氧杂稠环芳烃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用以解决现有稠杂环芳烃合成方法单一、底物合成复杂以及产物结构局限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惰性氛围下将噁嗪类化合物1、重氮化合物2、催化剂、添加剂加入到溶剂当中,在惰性氛围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杂稠环芳烃化合物3。本发明为含多杂原子稠环芳烃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官能团耐受性强以及收率良好等特点。所得产物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同时为医药、天然产物合成以及发光材料等领域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种苯并噁嗪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36124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678067.X

    申请日:2023-06-08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荧光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苯并噁嗪荧光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苯并噁嗪荧光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是在惰性氛围下将反应物噁嗪类化合物、硫叶立德类化合物和铑催化剂、添加剂一起加入到溶剂中进行加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纯化分离得到苯并噁嗪荧光材料。所述荧光材料能在酸碱刺激下实现荧光颜色的可逆转变,具体表现为加碱后溶液由绿色荧光变为红色,再加入酸后再次变回绿色荧光。其利用仲胺对酸碱刺激的响应,具体为仲胺的质子化与中和反应,来实现苯并吩噁嗪荧光材料的可逆酸碱响应。本发明方法具有反应催化剂用量少、分离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官能团耐受性强,以及不需要银盐等金属氧化剂的优点。

    一种1,4-苯并噁嗪类螺环化衍生物及合成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7003711A

    公开(公告)日:2023-11-07

    申请号:CN202310697048.1

    申请日:2023-06-13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1,4‑苯并噁嗪类螺环化衍生物及合成方法和应用,属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技术领域,所述1,4‑苯并噁嗪类螺环化衍生物的结构通式为:#imgabs0#其中R为H、Me、Ph、Cl或MeO中的任意一种;R1为Me、Et、nPr、nAm中的任意一种;R2为H、Me、nPr或nhexyl中的任意一种;Ar为苯环,或Me、Cl或I取代的苯环。本发明还公开了它的合成方法和应用。该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真菌活性,可用于由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防治中。并且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化学选择性高,产率高,官能团耐受性好。

    黄瓜多主棒孢效应蛋白CcSP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9751608A

    公开(公告)日:2025-04-04

    申请号:CN202510035065.8

    申请日:2025-01-09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植物病害防治研究领域,涉及一种黄瓜多主棒孢效应蛋白CcSP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的黄瓜多主棒孢效应蛋白CcSP1及其编码基因和应用。多主棒孢效应蛋白CcSP1的编码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在本氏烟中瞬时表达CcSP1基因,可抑制本氏烟引起的过敏性坏死。利用同源重组构建基因缺失突变体ΔCcSP1,该基因的缺失不影响营养生长,但在侵染黄瓜叶片时致病力显著下降。表明CcSP1参与了多主棒孢侵染植物后的病斑扩展,在多主棒孢的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发明对于解析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相关分子机制和建立植物黄瓜棒孢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策略均有重要意义。

    一种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5772177A

    公开(公告)日:2023-03-10

    申请号:CN202211526229.X

    申请日:2022-11-30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螺环类骨架合成困难、步骤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在惰性氛围下将反应物噁嗪类化合物、1,4‑苯醌类化合物和催化剂、添加剂一起加入到溶剂当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制得螺吡喃类化合物。本发明开创性地选取简单易得的噁嗪类化合物和1,4‑苯醌类化合物作为反应物,在金属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3+3]一步实现了新型含季碳中心螺[5.5]杂环骨架的构建,为复杂螺环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以及官能团耐受性强等特点。

    一种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6.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7736224A

    公开(公告)日:2024-03-22

    申请号:CN202311603009.7

    申请日:2023-11-2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属于有机合成化学的技术领域,用以解决螺环类骨架合成困难、步骤复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在惰性氛围下将反应物噁嗪类化合物、1,4‑苯醌类化合物和催化剂、添加剂一起加入到溶剂当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制得螺吡喃类化合物。本发明开创性地选取简单易得的噁嗪类化合物和1,4‑苯醌类化合物作为反应物,在金属钌催化剂的作用下,通过[3+3]一步实现了新型含季碳中心螺[5.5]杂环骨架的构建,为复杂螺环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以及官能团耐受性强等特点。

    一种氮、氧杂稠环芳烃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836180A

    公开(公告)日:2023-10-03

    申请号:CN202310563635.1

    申请日:2023-05-18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氮、氧杂稠环芳烃及其合成方法和应用,用以解决现有稠杂环芳烃合成方法单一、底物合成复杂以及产物结构局限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合成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惰性氛围下将噁嗪类化合物1、重氮化合物2、催化剂、添加剂加入到溶剂当中,在惰性氛围中进行反应,反应结束后得到杂稠环芳烃化合物3。本发明为含多杂原子稠环芳烃的合成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合成方法,并且该方法具有反应条件温和、操作简单、原子经济、步骤经济、官能团耐受性强以及收率良好等特点。所得产物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同时为医药、天然产物合成以及发光材料等领域上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GST基因及其siRNA结合不同生防菌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16064450A

    公开(公告)日:2023-05-05

    申请号:CN202211020270.X

    申请日:2022-08-24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黑胸散白蚁GST基因及其siRNA结合不同生防菌(金龟子绿僵菌或球孢白僵菌)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GST siRNA来源于黑胸散白蚁GST基因,即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克隆目的基因GST的片段,序列为SEQ 1。设计并克隆GST dsRNA模板,通过T7体外转录系统合成GST dsRNA。随后利用RNase III将GST dsRNA消化成作用效果更强的GST siRNA。将GST siRNA与白蚁食物混合,放入白蚁群体中供白蚁取食。取食GST siRNA的白蚁体内GST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用金龟子绿僵菌感染取食GST siRNA的白蚁后,染菌白蚁死亡率显著升高;用球孢白僵菌感染取食GST siRNA的白蚁后,染菌白蚁死亡率显著升高。

    一种快速检测富贵竹炭疽病病原菌的方法及其应用

    公开(公告)号:CN106916899A

    公开(公告)日:2017-07-04

    申请号:CN201710312506.X

    申请日:2017-05-05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快速检测富贵竹炭疽病病原菌的方法及其应用。包括以下步骤:(1)提取待测样品的总DNA;(2)以总DNA为模板,以特异性引物ZM3‑7F和特异性引物ZM3‑7R为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3)将步骤(2)的扩增产物于1.2%琼脂糖凝胶中电泳检测,并分析结果;所述特异性引物ZM3‑7F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特异性引物ZM3‑7R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本发明为富贵竹炭疽病快速鉴定、准确监测该病原菌潜伏侵染与否奠定了基础,有利于及早有效的采取防治措施。

    一种玉米圆斑病病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05525011A

    公开(公告)日:2016-04-27

    申请号:CN201610059447.5

    申请日:2016-01-28

    CPC classification number: C12Q1/6895 C12Q1/686 C12Q2531/113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基因工程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特异性引物的快速检测病原物的方法,具体涉及一种玉米圆斑病特异性引物快速检测病原物的方法,所述检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真菌菌丝的收集;(2)真菌DNA的提取;(3)PCR扩增:PCR反应体系为,正向引物Y-EF和反向引物Y-ER各1μL,DNA模板1μL,Taq PCR Master Mix 12.5μL,ddH2O补至25μL;PCR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3min;94℃变性30s、55℃退火30s、72℃延伸30s,共32个循环;72℃延伸10min,4℃保存。为从玉米叶片中快速、准确监测玉米平脐蠕孢菌潜伏侵染与否奠定基础,有利于及早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

Patent Agency Ran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