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开(公告)号:CN109368736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480273.5
申请日:2018-12-05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IPC: C02F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动态搅拌式紫外线(UV)消毒水处理设备,包括供电装置、电动搅拌装置、固定装置和紫外线消毒装置,电动搅拌装置包括浆板,用于对水体充分均匀搅拌,固定装置包括石英套管,紫外线消毒装置包括汞灯,用于照射出紫外光与水体充分反应。本发明操作简单、易于维护,并且相对于化学消毒法,采用费用较低的低压/中压紫外汞灯进行杀菌;同时采用电动搅拌器混匀,使水在反应器壳体内动态循环,从而受到足够的紫外线照射,提高灭菌的效率。本发明构造简单,加工难度小,适用于全天候复杂作业环境,应用场景丰富。
-
公开(公告)号:CN109368738A
公开(公告)日:2019-02-22
申请号:CN201811508259.1
申请日:2018-12-1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IPC: C02F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旋转式UV-LED水处理设备,包括UV-LED灯、搅拌叶片、中空连接轴、电动机、电池等。设备采用电池为UV-LED灯进行供电,多种不同波长的UV-LED灯安装在搅拌叶片上并随中空连接轴进行正转或反转,一方面可以对水体进行充分搅拌,促进UV-LED灯远端和近端水体交换,避免照射死区内的水体得不到充分紫外辐射剂量;另一方面UV-LED灯的圆周转动能够保证紫外线均匀地照射在整个反应器内,进一步保证了所有水体都能得到紫外辐射,能有效提高处理效果。此外,通过选择某一特定波长或多种波长工作,极大提高设备对水质适应能力。
-
公开(公告)号:CN109205732A
公开(公告)日:2019-01-15
申请号:CN201811351313.6
申请日:2018-11-1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清华苏州环境创新研究院
IPC: C02F1/32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双层式UVLED水处理设备,其包括UV-LED光源、石英玻璃套管,冷却风扇。其中UV-LED光源设置为双层,分布于设备的两个位置,一层位于设备中心位置,一层位于设备腔体内壁位置,两层光源横向纵向分别均匀交错布置,使光强均匀分布在容腔内。双层UV-LED光源均采用石英玻璃套管统一封装,由两层石英玻璃套管组成的空间为流体通道,流体在流道内能够均匀接收UV-LED光源的照射,且流道内布置有多孔挡板等具有阻碍作用的挡板装置,使流体达到紊流。两层UV-LED光源均采用风冷方式进行散热。所述双层式UVLED水处理设备用于对水体中微生物消毒。
-
公开(公告)号:CN117535223A
公开(公告)日:2024-02-09
申请号:CN202311131917.0
申请日:2023-09-04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体外三维血管化的脑神经胶质瘤细胞衍生体及制备方法和应用,包括:制作通道图案化的PDMS芯片a;制作PDMS薄膜b,并与芯片a通道图案所在表面热键合;对薄膜b等离子体处理,将薄膜b的一侧和表面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和基底c键合,形成芯片d;向芯片d通道内灌入水凝胶,敷育后去除纤维蛋白溶液;向芯片d的通道内灌入源于脑微血管细胞及生长因子,置于培养箱中,待脑微血管细胞贴附于通道底表面后将芯片a剥离;将培养液没过细胞图案,培养后形成图案化血管网络;在血管网络上浇筑含有神经胶质瘤细胞、蛋白、生长因子和药物的水凝胶体。血管网络可实现神经胶质瘤细胞衍生体的营养供给,带走细胞排泄物。
-
公开(公告)号:CN114606115A
公开(公告)日:2022-06-10
申请号:CN202210288341.8
申请日:2022-03-23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智能原位生物3D打印装置及方法,包括:机架以及安装在所述机架上的3D打印模块、循环培养模块、显微检测模块及集成处理模块;所述3D打印模块用于将生物墨水挤出或喷出并打印呈3D模型;所述循环培养模块用于对素数3D模块进行3D模型进行细胞培养;所述显微镜检测模块用于对打印和培养过程进行跟踪观察;所述集成处理模块与所述3D打印模块、循环培养模块以及显微镜检测模块电连接,并分别控制所述3D打印模块、循环培养模块以及显微镜检测模块动作。所述便携式智能原位生物3D打印装置能够避免环境波动和人工操作的干扰,高细胞存活率的同时,从而提高生物3D打印相关的研究的成功率。
-
公开(公告)号:CN113274555A
公开(公告)日:2021-08-20
申请号:CN202110598810.1
申请日:2021-05-31
Applicant: 清华大学
IPC: A61L27/38 , A61L27/02 , A61L27/16 , A61L27/18 , A61L27/20 , A61L27/22 , A61L27/24 , A61F2/02 , A61F2/08 , A61F2/24 , B29C64/209 , B29C64/321 , B33Y30/00 , B33Y40/00 , B33Y70/10 , B33Y80/00 , D01F8/02 , D01F8/1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仿生螺旋取向化微结构的人工心室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在钙离子交联液中,采用同轴喷头A和同轴喷头B交替挤出载心肌细胞的心肌纤维丝和载血管生成细胞的中空血管纤维丝,并通过旋转的椭球状收集器进行收集,实现3D打印;同时,横向往复移动同轴喷头A和B、并逐层改变偏转角度,得到具有螺旋取向化的纤维排布结构;S2、3D打印结束后,从椭球状收集器上脱模得到人工心室,并进行二次交联。本发明为研究心肌再生和功能调控提供了新的研究模型,构建的心脏生理或病理模型更接近人体真实状态,在心脏疾病研究和药物筛选等方面将有望替代动物模型,同时对于开发病损心肌修复的新型治疗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公开(公告)号:CN112574882A
公开(公告)日:2021-03-30
申请号:CN202011513472.9
申请日:2020-12-17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微卫星的空间全自动多功能生物反应器,所述生物反应器设有集成了用于肿瘤干细胞更新与增殖的第一液体培养单元、用于肿瘤干细胞耐药研究的第二液体培养单元、用于肿瘤干细胞迁移研究的第一凝胶培养单元和用于干细胞侵袭和诱导血管化研究的第二凝胶培养单元的细胞多功能培养模块。本发明将关于肿瘤干细胞功能研究的实验集成设计在小体积的微型生物反应器中,通过全自动化遥感控制,实现多组实验的无人操作与数据收集。每个液体培养单元都集成设计了各个培养单元的细胞进液通道、培养基进液通道和废液排出通道,可实现空间自动换液。水凝胶三维培养单元统一设计了自动微量加样枪,实现空间自动加样。
-
公开(公告)号:CN105311683B
公开(公告)日:2019-01-04
申请号:CN201510784043.8
申请日:2015-11-1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内通道网络和定向孔隙结构的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内的通道网络;所述支架主体具有定向微观孔隙结构,且所述定向微观孔隙结构的定向大孔之间通过横向小孔实现相互贯通;所述通道网络具有分级多分支结构;所述通道网络的分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所述支架主体由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本发明“预置‑重溶”思路将“内芯”制造工艺与“定向孔隙”的定向结晶、热致相分离工艺相结合,克服了直接成形复杂微通道结构的技术瓶颈。采用快速成型技术或模具铸造法,尤其是前者,能够使内芯成形结构柔性化,成形了具有任意形貌的复杂通道结构,且通道结构具有很好的贯通特征。
-
公开(公告)号:CN107715174A
公开(公告)日:2018-02-23
申请号:CN201710939000.1
申请日:2017-09-30
Applicant: 清华大学 , 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微孔隙和纳米纤维复合结构的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具有微孔隙和纳米纤维网络的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包括微孔隙和纳米纤维网络结构;所述微孔隙的孔径为20~200μm;所述纳米纤维网络的直径为10~2000nm,长度为1~100μm。本发明组织工程支架充分模拟了天然细胞外基质的结构特征,微孔为细胞长入支架提供了条件,较高的孔隙率利于氧和营养物质在之间内部的渗透和扩散;纳米纤维网络仿生细胞外基质的网络结构,能够促进细胞黏附、生长、增殖、分化和迁移。本发明制备方法很好地解决了现有传统的支架制备工艺的缺点,具有成为新的组织工程支架制备技术的潜力。
-
公开(公告)号:CN105311683A
公开(公告)日:2016-02-10
申请号:CN201510784043.8
申请日:2015-11-16
Applicant: 清华大学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内通道网络和定向孔隙结构的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所述仿生组织工程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设置于所述支架主体内的通道网络;所述支架主体具有定向微观孔隙结构,且所述定向微观孔隙结构的定向大孔之间通过横向小孔实现相互贯通;所述通道网络具有分级多分支结构;所述通道网络的分支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所述支架主体由可降解的天然高分子材料制成。本发明“预置-重溶”思路将“内芯”制造工艺与“定向孔隙”的定向结晶、热致相分离工艺相结合,克服了直接成形复杂微通道结构的技术瓶颈。采用快速成型技术或模具铸造法,尤其是前者,能够使内芯成形结构柔性化,成形了具有任意形貌的复杂通道结构,且通道结构具有很好的贯通特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