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氨气供应装置及方法
    1.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564373A

    公开(公告)日:2024-08-30

    申请号:CN202410974256.6

    申请日:2024-07-19

    IPC分类号: F02M21/02

    摘要: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氨气供应装置,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包括:压气机、中冷器、稳压罐、第一氨气阀、第二氨气阀和减压阀,中冷器中设置有空气管、液氨瓶和冷却水,液氨瓶和空气管均浸入冷却水中。空气经过压气机到达空气管后与冷却水换热,换热后的冷却水将热量传递给液氨瓶,可以为液氨提供汽化潜热,氨气通过减压阀到达稳压罐,再通过第一氨气阀与换热后的空气混合达到发动机,不需要电加热装置额外耗电进行加热,提升了发动机的经济性。随着液氨使用一段时间后,液氨瓶内温度、压力下降,氨气可以通过第二氨气阀与增压的空气混合后进入空气管,进而达到发动机,能量传递路径相对直接,减少了能量在传递过程中的损失,有利于实现发动机高效低排。

    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液氨加热装置、发动机及液氨加热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8653903A

    公开(公告)日:2024-09-17

    申请号:CN202410572625.9

    申请日:2024-05-10

    IPC分类号: F01N3/20 F01N5/02 F01N13/00

    摘要: 本申请涉及氨燃料发动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的液氨加热装置、发动机及液氨加热方法,以充分利用能源。该装置包括换热器本体、第一温度传感器、电加热器、控制模块、第一加热管道和/或第二加热管道、第一控制阀和/或第二控制阀、第二温度传感器和/或第三温度传感器,换热器本体设有容纳液态氨的容纳腔;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液态氨的温度;第一加热管道供发动机的冷却液流动,第二加热管道供发动机的尾气流动,冷却液和/或尾气均对液态氨进行加热;第一控制阀控制第一加热管道的开闭,第二控制阀控制第二加热管道的开闭;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冷却液的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尾气的温度;电加热器对容纳腔内的液态氨进行加热。

    一种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008597B

    公开(公告)日:2024-07-19

    申请号:CN202410418152.7

    申请日:2024-04-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氨发动机系统包括氨气供应装置,氨气供应装置利用氨发动机的废气热量将液氨转化成氨气并提供至氨发动机;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氨气供应装置进入汽化模式将液氨转化成氨气并进行储存;获取氨气供应装置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的基准喷射量;获取氨气供应装置中氨气的储存容量,并根据储存容量和基准喷射量,调整氨气供应装置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的目标喷射量;控制氨气供应装置按照目标喷射量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以上技术方案,可以降低液氨的污染机油以及腐蚀管路的风险,改善氨发动机缸内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同时可以降低柴油的油耗,减少碳排放。

    一种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
    4.
    发明公开

    公开(公告)号:CN118223971A

    公开(公告)日:2024-06-21

    申请号:CN202410413912.5

    申请日:2024-04-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发动机的热管理系统,包括:排气管、安装在排气管上的尾气处理装置、耦接于发动机与尾气处理装置之间的排气管上的氢气供应装置、耦接于尾气处理装置的出口一侧的排气管上的氨气供应装置、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第四温度传感器以及控制装置,控制装置用于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一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二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三温度和第四温度传感器检测的第四温度控制发动机的尾气热量提供至氢气供应装置和/或氨气供应装置。以上技术方案,可以保证尾气热量能够充分被利用,以提升发动机的燃烧效果,利于节约发动机的电耗和能耗。

    发动机燃烧控制方法及发动机燃烧控制装置

    公开(公告)号:CN118128658A

    公开(公告)日:2024-06-04

    申请号:CN202410563371.4

    申请日:2024-05-08

    IPC分类号: F02D41/22 F02D41/00 F02D43/00

    摘要: 本申请涉及一种发动机燃烧控制方法及发动机燃烧控制装置,其中,发动机燃烧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判断发动机是否异常燃烧,若发动机的工况信息超出预设范围,则发动机异常燃烧;S2:计算发动机的异常燃烧频率;S3:判断异常燃烧频率是否大于第一预设频率,若异常燃烧频率大于第一预设频率,则进行步骤S4;S4:调节配气相位至异常燃烧频率不大于第一预设频率。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该发动机燃烧控制方法及发动机燃烧控制装置,能够在发动机发生异常燃烧时,对其进行调节,保证发动机的动力性能和稳定性。

    空压机的声品质评价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688515B

    公开(公告)日:2024-05-17

    申请号:CN202410157996.0

    申请日:2024-02-04

    摘要: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压机的声品质评价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与电子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空压机不同位置的多种声源,获取各声源的单一评价指标,分别获取各声源的特征频带范围内的能量与总噪声能量的比值,得到多个比值,声源分别与比值和单一评价指标一一对应,对多个单一评价指标以及多个比值进行加权求和得到多种声源的综合评价指标;根据综合评价指标的大小确定空压机的声品质。通过将空压机工作状态下的不同位置声源进行分离,形成单一声源的声品质评价准则,然后结合每个声源的特征频带生成总的频谱,并基于声音的掩蔽效应对其进行修正,最终可获得综合所有声源及考虑其贡献量的声品质评价准则,该评价结果更加贴近实际。

    一种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

    公开(公告)号:CN118008597A

    公开(公告)日:2024-05-10

    申请号:CN202410418152.7

    申请日:2024-04-09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及车辆,氨发动机系统包括氨气供应装置,氨气供应装置利用氨发动机的废气热量将液氨转化成氨气并提供至氨发动机;氨发动机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控制氨气供应装置进入汽化模式将液氨转化成氨气并进行储存;获取氨气供应装置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的基准喷射量;获取氨气供应装置中氨气的储存容量,并根据储存容量和基准喷射量,调整氨气供应装置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的目标喷射量;控制氨气供应装置按照目标喷射量向氨发动机喷射氨气。以上技术方案,可以降低液氨的污染机油以及腐蚀管路的风险,改善氨发动机缸内燃烧,提高燃烧效率,同时可以降低柴油的油耗,减少碳排放。

    一种氨发动机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

    公开(公告)号:CN117889015A

    公开(公告)日:2024-04-16

    申请号:CN202410296285.1

    申请日:2024-03-15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氨发动机系统、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电子设备,该氨发动机系统包括:增压器、进气歧管及增压空气冷却器,增压器通过第一进气管道连接增压空气冷却器,进气歧管上安装有进气歧管传感组件;安装在第一进气管道上的第一氨喷射器以及安装在进气歧管上的第二氨喷射器;电控模块,电控模块用于控制第一氨喷射器向第一进气管道内喷射氨燃料且控制第二氨喷射器向进气歧管内喷射氨燃料,还根据进气歧管传感组件采集的进气歧管工作参数而调节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冷却度。本发明中,在增压空气冷却器前后设置两个喷射器,可加长氨流动路径,提高氨混合均匀性;调节增压空气冷却器的冷却度,可使进气歧管的进气加热量满足工况所需。

    进气控制装置、发动机、进气型线的设计方法及存储介质

    公开(公告)号:CN115822752A

    公开(公告)日:2023-03-21

    申请号:CN202310076765.2

    申请日:2023-02-08

    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进气控制装置、发动机、进气型线的设计方法及存储介质。所述进气控制装置设置于进气道上端气门穿过处,所述进气控制装置包括套筒、弹性结构和卡扣,所述套筒安置在所述进气道上端气门穿过处,所述弹性结构和所述卡扣安装在所述套筒内部,所述卡扣安装在所述气门上,所述卡扣将所述弹性结构固定在所述气门上;所述弹性结构用于基于进气型线控制所述气门处于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以根据所述气门的开启状态或关闭状态控制发动机气缸的进气量。本发明实现气门的快速开启与关闭,改善进气状态,同时,缩短缸内气体混合以及燃烧时间,改善发动机的燃烧和排放,降低气耗及排放。

    一种排气歧管
    10.
    发明授权

    公开(公告)号:CN114135380B

    公开(公告)日:2023-01-06

    申请号:CN202210096968.3

    申请日:2022-01-27

    IPC分类号: F01N13/10

    摘要: 本发明涉及排气歧管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排气歧管,包括多根排气支管,多根排气支管出口端依次交汇,一缸排气支管与二缸排气支管交汇于第一交汇管;所述第一交汇管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管段、第二管段、第三管段;所述第一管段入口端与所述一缸排气支管出口端连接;所述二缸排气支管出口端连接至所述第一管段与所述第二管段的交界处;所述第一管段、第二管段均为曲管;所述第三管段为水平直管;其中,所述第三管段相比于所述一缸排气支管出口端更靠近排气支管入口所在平面。同时对相应的管路参数进行量化设计,以降低排气歧管压降,助力发动机功率提升,实现排气能量的高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