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光通量检测的MEMS光学电场传感器

    公开(公告)号:CN116047139A

    公开(公告)日:2023-05-02

    申请号:CN202310092196.0

    申请日:2023-02-09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通量检测的MEMS光学电场传感器,硅微结构栅格层与玻璃镀铬栅格层上下排布组成敏感结构,下层硅微结构通过弹簧连接在底层硅结构之上,上层玻璃镀铬层通过键合的方式固定在硅微结构之上,上层结构固定不动下层硅微结构随电场变化发生形变,光源从正上方垂直入射,再穿过两层结构后被接收,下层硅微结构的形变引发的栅格与上层栅格重叠面积发生变化,从而实现接收光通量的变化,能够实现强电磁环境下的电场强度测量,制备封装方法简单,便于安装使用,且成本较低,可应用于电力系统状态监测、空间电场检测等多场景测电场。

    一种碳纳米管冷阴极微焦点X射线管

    公开(公告)号:CN117038419A

    公开(公告)日:2023-11-10

    申请号:CN202310991349.5

    申请日:2023-08-08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碳纳米管冷阴极微焦点X射线管,涉及真空微纳电子技术领域,包括壳体、在壳体内部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栅极结构、聚焦极和阳极以及在壳体上设置的射线出射窗口;其中,阴极电子发射部分、栅极结构、聚焦极、阳极和射线出射窗口的中心均在一条直线上;栅极结构采用六边形蜂窝结构,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六边形蜂窝结构中各六边形的边长、厚度及宽度,使栅极结构在正电压的作用下,与阴极电子发射部分之间形成均匀电场;聚焦极采用曲面状结构,曲面状结构与电子被聚焦时的运动轨迹相吻合。本发明结构简单且聚焦效果优良,电流大,焦斑尺寸更小。

    一种少模光纤光栅三参量复合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04219B

    公开(公告)日:2021-11-16

    申请号:CN202010368586.2

    申请日:2020-05-01

    Abstract: 一种少模光纤光栅三参量复合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包括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相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中间设置有弹簧梁;第二基座正中设置有L‑悬臂梁,L‑悬臂梁、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顶部正中开设有凹槽,光纤粘贴于凹槽正中位置,光纤悬空处分别刻有少模光纤光栅和光纤光栅;少模光纤与单模光纤形成F‑P腔,通过对F‑P腔和少模光纤光栅信号的联合解调,得到温度和应变信号;在测量振动时,L‑悬臂梁产生受迫振动,压缩或拉伸光纤光栅,通过对光纤光栅输出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即可排除温度信号的干扰,得到振动信号。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及测量精度高及实用高效的优点。

    一种少模光纤光栅三参量复合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1504219A

    公开(公告)日:2020-08-07

    申请号:CN202010368586.2

    申请日:2020-05-01

    Abstract: 一种少模光纤光栅三参量复合传感器及其工作方法,包括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相对的一端分别设置有第一支撑梁及第二支撑梁,中间设置有弹簧梁;第二基座正中设置有L-悬臂梁,L-悬臂梁、第一支撑梁、第二支撑梁、第一基座及第二基座顶部正中开设有凹槽,光纤粘贴于凹槽正中位置,光纤悬空处分别刻有少模光纤光栅和光纤光栅;少模光纤与单模光纤形成F-P腔,通过对F-P腔和少模光纤光栅信号的联合解调,得到温度和应变信号;在测量振动时,L-悬臂梁产生受迫振动,压缩或拉伸光纤光栅,通过对光纤光栅输出信号进行快速傅里叶变换,即可排除温度信号的干扰,得到振动信号。本发明具有结构简单、灵敏度及测量精度高及实用高效的优点。

    一种原子磁强计系统及双平面线圈磁场均匀性的测试方法

    公开(公告)号:CN116819407A

    公开(公告)日:2023-09-29

    申请号:CN202310806366.7

    申请日:2023-07-03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子磁强计系统及双平面线圈磁场均匀性的测试方法,属于弱磁场传感器技术领域,原子磁强计系统包括泵浦激光器、探头和光纤耦合器,所述泵浦激光器、λ/2波片、光束取样器、起偏器处于共光轴状态;所述探头包括腔体,所述腔体中设置有碱金属原子气室和第一全反射镜和第二全反射镜,所述第一全反射镜和第二全反射镜分别设置在碱金属原子气室两侧;所述光纤耦合器通过光纤和第一透镜连接,第一透镜输出的光线依次经过λ/4波片和第一全反射镜;双平面补偿线圈包括分别设置在腔体上、下表面的上平面补偿线圈和下平面补偿线圈。本发明将双平面线圈作为剩磁补偿结构,大幅简化线圈的空间结构复杂度,有利于原子磁强计的芯片化。

Patent Agency Ranking